标题似乎有些武断,说实话,我也不想承认。毕竟在科学家、出版者、编辑、管理者那里,坚决不是,坚决不能是,坚决不只是。
我也想说不。可是,最近(才)发现两个现象让我彻底不敢说不是。
第一,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期刊分区表。尽管遮遮掩掩,尽管不断在改进,小类学科体系、大类学科体系、分区指标、分区阈值、学科影响因子,可是所有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基于JCR的每年发布的期刊影响因子,而且只基于影响因子:
——分区阈值:每个学科各期刊等级(分区)的期刊集合的最低3年平均IF;
——当年学科影响因子:当年学科所有期刊的当年影响因子(IF)的平均值;
——最近3年学科影响因子:该学科所有期刊最近3年平均影响因子(IF)的平均值。
第二,每年的JCR影响因子发布日,每个期刊人都希望自己创办的期刊的影响因子高一些,更高一些, 再高一些,能够在同类期刊中脱颖而出,SCI收录的期刊都希望排位能够从Q4区进入Q3(前75%),或者从Q3(前70%)进入到Q2(前50%),或者从Q2(前50%)进入到Q1(前25%)。所有的媒体铺天盖地的也都是热烈祝贺某刊进入Q2或者Q1了,或者破5破8破10破20了。所有这些,无一例外都是依据影响因子,只看影响因子。
2020年统计数据表明,中国大陆(China Mainland)计有241种期刊被SCI收录,比上一年度增加28种,增幅为13%。从影响因子看,位列Q1区的期刊数量已达74种,增加26种,增幅为54%。
总感觉唯一一定不太好。毕竟木秀于林,(可能)风必催之,除非一直被培育,或者穹顶高到看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