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昨天,央视网专访中央指导组专家组成员、国家中医医疗救治专家组副组长、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市中医医院院长刘清泉教授,问他疫情结束之后,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刘清泉教授回答说:反思反思再反思。他进一步解释,“要在整个疫情应对的过程中,思考我们的得与失,思考我们中医的优势在哪,劣势在哪。要思考我们中国在针对这种新发突发传染病里面,我们如何发挥好中西医(结合)的优势,能够提高疗效,迅速地扑灭所有的疫情。”
这场大疫之后,有理想的中医人都会有这样的想法:一是认真剖析这次应对过程中的得与失;二是客观实际地比较中西医的优势与不足,找到取长补短、提高自身的路径与策略;三是针对各自的优势提出优势互补的方案或模型。总的原则是立足现实,认清大局,在挖掘自身优势和扩大与现代医学的协调发展两个方面痛下功夫。
中国历史上曾出现过三次特大规模的瘟疫流行,一次是东汉末年(公元184-220年)的“建安大疫”,一次是金元时期(公元12~13世纪)的大瘟疫,一次是明末清初(17世纪中叶)的大瘟疫。可以说,中国医学发展史是一部我们祖先与感染病(外感病)斗争的历史。从《伤寒论》到金元四大家,再到《瘟疫论》《温热论》等,何以形成中医学进步的三个发展高峰?那是因为,疫病大流行的重大现实,迫使医学家在悲天悯人的大境界下突破自我的局限,面向实际、面向问题所迸发的史无前例的创新精神,以及对传统理论的传承与批判性思维。
因此,我们满怀热情,期待大疫之后的中医学新生。然而吊诡的是,尽管近代以降,张仲景的地位不断地被确认和提升,一代代中医学人对《伤寒论》和《温病学》也给予了极大关注,却不得面对尴尬的现实,治疗由细菌病毒引起的感染性疾病,早已不是中医的主战场。直到今天,当新冠肺炎的疫苗和抗病毒药物有点“远水不解近渴”的时候,当中医药不得不仓促应战的时候,我们发现中医的专家们似乎也远远没有准备好——众说纷纭的中医病因病机,五花八门的治法方药,而且言人人殊,各自为战的境况似乎很难改变(正在成为真正的特色)。或许正因为如此,反思中医学淡出感染病领域的根本原因,找到学术革新的大方向和基本路径,显得尤其重要。鉴于此,一部站在新起点上的《中西医结合感染病学》,一部与《伤寒论》和《温热论》等量齐观的划时代著作,或许正在集聚我们的时代共识,即将获取大疫之后的智慧结晶。
二、中医淡出感染领域的历史回顾
(一)现代公共卫生体制的确立
(二)立体式防疫体系的构建
(三)感染病诊疗内涵的变迁
三、中医回归疫病防治的战略构想
附刘清泉:疫情过后,中医最应该做的事情是——反思反思再反思!
央视网专访刘清泉,疫情结束之后,对于您个人来说,您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
刘清泉:反思反思再反思。思考,要在整个疫情应对的过程中,思考我们的得与失,思考我们中医的优势在哪,劣势在哪。要思考我们中国在针对这种新发突发传染病里面,我们如何发挥好中西医(结合)的优势,能够提高疗效,迅速地扑灭所有的疫情。这是我最想要做的工作和事情。
疫情过后最应该思考的是我们中医应该如何发展!
现如今我们的各个县区都有一个中医医院,可真的每一个都在发挥着中医的最大作用吗?
显然不是,很多的中医院项目最多的是西医治疗,不管是从病例书写,治疗指南,治疗原则,甚至是医护人员,都是西医专业,用西医的模式,西医的人来发展中医,对吗?
这里并不是要抬高中医的作用,也不是要去中医和西医对比,西医的优势和效果是非常明显的,大家都能够看到;可对于中医,很多人对于中医是模模糊糊。
1、目前大多数疾病,西医研究的是比较明白,治疗原则是比较清楚,治疗方式也比较统一;
2、而中医受限于医生的能力、水平,辩证可能不同,用药自然就不同,可得承认,中医对于疾病的效果还是非常明显的。
从治疗上是否要改革?
对于中医医院,是不是应该以中医为主的治疗方式,对于确实需要西医干预的转至西医医院,中医踏踏实实的做好自己的本分。可对于西医,对于人体的解剖,中医也应该进行了解,好比医院里面呼吸科、心血管内科,神经内科,作为专科医生,对于系统的疾病也是比较了解,对于治疗方面来说,都各自专注于各自的专业。
从模式上是否要改变?
如今我们的中医院,不管是病人的门诊就诊,住院病程记录书写,出院,开医嘱等,其实都是照搬西医医院的管理模式;中医医院书写的病程记录,上面是西医,下面是中医,可治疗还是西医!是否尴尬?
从中医培养方式上是否改变?
自我本身中医家族传承,还没有进入中医学院已经对于各类药材熟悉,如今当接触中医专业后自然运用的炉火纯青,可对比大多数同行,哪怕工作3年,5年的中医人,依旧认不清楚这是什么中药,那是什么中药,可能认得清楚的就是电脑上的中药名称,这实在不应该!
如果没有这一次疫情,我相信可能并没有那么多的人会选择相信中医,可是正因为这一次疫情,我们中医人应该珍惜这一次机会,让中医能够有一个更好的模式下进行发展。疫情过后,中医的确最应该做的事情就是:反思反思再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