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突然想把课程内容弄的好一点

学术圈里可以用的称呼不少,比如教授、老师、博士。牛人们能用的头衔更多一些,比如院士、院长、主任。这么多称呼里,我自己最喜欢用的也是用的最多的是“老师”。“老师”这个称呼没有任何附加的条件,简单平易,也反映出我基本的价值观“教育是值得尊敬的事情”,“教师”这个头衔本身高于“主任”——当然了,这个事情只能私下里想,从嘴里说出来就掉价了。推己及人,我也最喜欢称别人为老师,认为大多数人应该都不希望标榜自己的资源。非要用什么主任、教授,其实有点心虚。

虽然很喜欢“老师”这个称呼,但个人却对上课却一直非常抵触。学校要求教学应占到总工作量的40%;我估计对我自己来说,在教学上投入的时间可能少于20%。原因就是真的烦这事。备课上课时,心里都是八个不愿意。而且,据我所知,这种情况普遍存在,不是个例。这其实跟前面我喜欢被叫做“老师”这个事有点矛盾。

***

为什么讨厌上课呢?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

网上已经有很好的课程了,根本也不需要你的课。网上有的是设计精巧的网课。在EdX或者Coursera上搜搜你教的内容,人家的材料比你准备的好八倍,归纳的比你精炼三倍,语言比你准确流畅五倍,还基本免费。学生桌子上早已经摆上了满汉全席(学生吃不吃另说),你非得凑上去做碗蛋炒饭是闲的难受吗?

学生根本也不想上你的课。这条跟上面那条说的基本是一个意思。但主要从学生的角度来说的。这学期课件基本没修改,教的内容和去年基本一致。图省事,课程网页里提供了去年上课的视频。这下好,学生有一半都不来教室上课了,来上课的学生里也有几个公开承认喜欢网课。(这类学生来教室上课纯粹是为了给老师面子)。既然如此,我们直接把课堂取消了不就挺好?用去年的视频就行了,老师省事,大家开心。

即使学生来上课了,大多数也没用心。学校有个老师们互相听课的制度。今年轮到我听一个老印的课。老印给我的表格里说他的课强调和学生的互动。确实,老印课上讲的很用力,不断的停下来问各种问题,希望可以和学生互动;可学生基本没有搭茬的,非常尴尬。学生的心根本也没在这,也没听你讲课,你互动个啥劲?相比之下,我自己的课就没这种尴尬。我早就知道没人理我,所以咱课上也基本不问问题。追求讲完拉到。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课程的内容太差。这个事情,前面三条是很重要的诱因。明知做一个没什么意思的事情,明知道学生也不感兴趣,任谁都很难把这个事情做的很到位。老师准备课程的时候就是在对付,课程的内容不好,结构不合理,有趣的内容没加进来,讲的时候自然也就无聊透顶。我自己的课程大概5年左右没有大改过了。生物信息领域发展很快,不少课程内容都显得有些陈旧。学生课程的反馈我也大概四五年多没看过了。(是的,课程的反馈每年都会发到邮箱里,但我连点开的动力都没有。)。我之前几年的评分都不错,估计问题不大。只要别太差就好。明知课程的内容不够好,但依然没有任何动力对课程内容做大修。

***

混着混着,时间也就过去了好多年。上周结了这学期的课,这两天突然有心想把课程内容大修一下。连我自己也很惊讶。想了想大概是以下几个原因:

学生们上这么烂的课,有点不忍心。最近几年对课程内容理解的更深了,主观上确实有能力把课程的质量做不小的提高。

学生上这么烂的课,觉得自己有点丢人。课堂就是老师的舞台。课程就是老师表演的节目。作为一个还有点自尊的演员,演太烂的节目,其实有点丢人。

最近对于时间有了新的看法,认为:对于教师付出的时间(上课、报告、讲座、谈心、八卦瞎聊)来说,只要有一个学生能从中取得收获就是值得的。在这个理论之下,即使极少数同学对我的课程感兴趣,课程也值得我认真准备。学生里确实也有三两个在用心上我课的,这个事情从他们课后的问题可以看出来。这三两个学生就值得我认真对待。

最近时间上稍微宽裕了一些。研究团队成长很快,很多事情可以放心交给学生来做,我的时间就省出来了。(优秀的同学甚至能自己找文献,自己找科研点子,连论文大修返回时的revision notes都可以在没有老师参与的情况下独立完成)。“时间允许”可能是我能考虑“改进课程内容"这个事情的最关键因素。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突然想把课程内容弄的好一点  突然  突然词条  课程  课程词条  内容  内容词条  
观点

 论文评审意见汇总(56)

论文评审意见汇总(56)武夷山 第一则1. 我对文中判断、陈述有很多不同意见,但仍同意发表,能激起讨论甚至辩论的文章才好。可以加一个编者按,...(展开)

观点

 [转载]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发布20...

学科竞赛作为丰富本科生科技创新活动,检验提升本科生的培养水平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现在各类的比赛也越来越多,如何保证质量,这个评估有很大的指导意义,这里面所列举...(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