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挡不住的传播:关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的舆情变化

深夜醒来,习惯性地看了一眼手机,新闻推送正式公布北京大兴确诊两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想起昨天下午深圳的亲人电话中说起这个,还不太相信,看来,社交网络高度发达的今天,来自民间各渠道的消息,往往早于官方的新闻报道。

伴随北京确诊病例浮出水面,相关的扩展消息相继曝光:武汉新增136例,广东确诊首例,上海、浙江、云南、广西等地相继出现确诊或可疑病例……从南到到北,病毒呈扩散爆发趋势。

最近的新闻事件不少,看似不大的事情被炒的沸沸扬扬,相关舆情很热闹。但关于这场瘟疫,在将近两个月的时间里似乎没有引起多少关注。也有阴谋论者爆出,有媒体利用无关紧要的小事儿,引导发酵、吸引关注,刻意掩盖传染病爆发这种重大事件。

其实,我到是认为,在新型肺炎这件事上,没有相关的流行病学数据支撑,自然引不起足够的重视,而准确数据的获得,需要技术支持,需要时间。

从按照病毒学界确认病源的“科赫原则”,一一确认,找到致病元凶,到生产出足够的能用于快速准确诊断的病毒核酸诊断试剂盒(这次华大又立功了),科学界和企业的动作还是比较快的,否则也不会有突然爆发式的诊断数据的出炉,新增报道病例还会上升,也许大多是前些天发病,现在才确诊。所以,对于爆出的病例数的增加,也要理性分析看待。

但直到今天,传染源头和病毒传播途径还没有搞清楚,在流感高发季节,我们不知道还有多少人出现相关症状没有及时就医,充当携带者,通过春节人口大流动将病毒扩散。即便是真的洪水猛兽来了,也只能积极应对。

各种猜测和谣言不可信,官方的报道一定有硬数据支撑的。17年前那场关于非典病原体是衣原体的草率报道,教训是深刻的。

朋友圈关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报道和各种科普开始刷屏,终于渐渐盖过了那些无聊的八卦新闻。人类天生爱八卦,八卦也许有减压作用。但真正需要关心的还是与我们的健康和民生息息相关的各种事件。被不负责任的媒体牵着鼻子走的事情,还是不要那么多的好。

现在,对这场传染病的传播和爆发趋势,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今天20日,应该是个转折点。多条关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消息出现在微博热搜,评论数量也是不断飙升。伴随这一轮传染病的爆发,关注度开始迅速上升,这不是坏事,至少信息应该是透明的,17年前那种谣言满天飞、信息混乱的局面应该不会再重演。

伴随真实透明的信息的传播,舆情发酵,理性的声音占据主导,并不会引发恐慌。纵观这两天针对这场新型冠状病毒引发的源自武汉的肺炎,各种科普信息来的及时,传播的有效。关于冠状病毒的一般性科普信息,够用,也不用我等再添砖加瓦。

一个人人是“媒体人”的时代,一个貌似“新闻最多,也是新闻最差的时代”,对有些事件,我们可能永远也搞不清真相,热闹过后,留下的是一地鸡毛,没有多少人会在想起,对社会的影响力也十分有限。但,类似非典的事件,人们不会忘记,也不应该忘记,它与我们的生命息息相关。

世界多变,自然环境遭到不断破坏,大自然也在不断向人类发起报复,类似高致病性的病毒变异一定会不断出现,尽管我们的卫生防御体系不断健全,能在很大程度上阻断传染病的传播,但,应对传染病的挑战,需要全社会共同行动。包括我们每一个人。所以,基于真实信息的舆论引导很重要,真心希望主流媒体和媒体人能更多肩负起社会责任。

马上就要过春节了,希望大家都平平安安,任何时候,健康都是第一位的。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冠状  冠状词条  舆情  舆情词条  肺炎  肺炎词条  感染  感染词条  不住  不住词条  
观点

 期待“卓越科研至上”时代的来临

昨天,教育部、科技部印发《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 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该“意见”一发布,立马刷爆了朋友圈,也成为了诸多微信群讨论的热门...(展开)

观点

 科学与非科学

首先要讲的是,应严格区分“科学、科普、科幻”,因为它们是截然不同的事物。若对其不做正确的区分,对一般的老百姓来讲容易形成认识上的误导!据我看来,所谓科学是指自然...(展开)

观点

 两次检验与科技论文写作

两次检验与科技论文写作江西农业大学 杨清培科技论文写作必须要有二次检验:第一次,数学关系的显著性检验;第二次,概念关系的理论或实践检验。科技论文是科学研究成果的...(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