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力靠山与行为
籍利平(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
今天的《中国科学报》第5版刊登了樊秀娣(同济大学教育评估研究中心主任)的《“凭实力不如有靠山”当休矣》。文章提到了一些“学术大牛”、绝对权威的行为,读来觉得意犹未尽,特狗尾续貂如下:
“学术大牛”在成长为“大牛”的过程中是颇为敬业的,也逐渐增长了学术实力。如果这些牛人以绝对权威自居,天南海北地飞来飞去,(有偿)签字决定正在成长中的植物是“草还是苗”,其学术观不发生扭曲也难。
学术圈里的亲疏远近,明眼人是一清二楚的。谁是谁的校友、前同事、师兄弟、(女)徒弟、徒孙(女),都是瞒不住业内人士的。到了各种“评”的时刻,这些“绝对权威”有没有“一碗水端平”?就看他的为人了。
遇到过若干“中牛”级别的人,感觉他们比“大牛”还要牛。
眼皮儿向上翻,是他们的生存和竞争法宝之一。可以核对的是:眼神【对真大牛的谄媚和仰视、对看上去非牛人之斜视、俯视】、言语【对即将成为或已经是靠山的大牛(及其师兄弟、(女)徒弟、徒孙(女))极尽讨好、夸赞、高看与重用之能事】和行为。撇开个别私生活不清白的(准)牛人不提,有些看上去专心“做”学问的牛人,其言语和行为也令人不敢恭维。他们在谈起自己的学问和学术经历时,往往言过其实,吹牛本领不亚于《儒林外史》里的匡超人;其“行文”“出著作”速度不亚于吴敬梓笔下的“牛布衣”,计算机(网络)技术、文字扫描识别技术的进展,可谓让这些“牛”们“如牛得水”“如牛得草”,不仅可以吃饱、喝饱,还可以顺便指点江山、胡言乱语——极力贬低不刻意讨他喜欢的人、不协助他扫描和识别文字并炮制文稿的人。这样的人,称之为“水牛”加“蛮牛”如何?水,是自夸和夸靠山(及其嫡系)的形容词注水、蛮是指野蛮对待“不配合工作”的“糊涂虫”。
这样的人,懂得背靠大树好乘凉、有靠山好办事的“正理”。自己牛到了一定程度,也就要发挥大树和靠山的作用了。投靠的,给予“阴凉”或者“甘泉”;保持独立甚至“明目张胆作对的”,“赐予”烫手山芋或者“苦水”。一句话,这些人的学问,多半用在了学问之外。“功夫在诗外”,在他们这里有了特殊的含义。
可悲的是,这些人还影响到了若干身边的人,营造了不良的学术风气,这也是一种含有负能量的“阴凉”吧。他们的行为和效果,是无声的有形的广告,推广了他们的“人生哲学”。
再牛的人也不可能“牛肉包子永远不露馅”,牛皮终究有被吹破的时候。再会撒谎的人,也难保谎言永不被拆穿。
真相大白的时候,一度被假象蒙蔽的“懵懂少年”会怎么看、怎么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