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记录天气的气象文献《晴雨录》(《晴明风雨录》)历史价值认知差异

       关于 《晴雨录》中国气象局官网有相关消息(http://www.cma.gov.cn/2011xzt/2013zhuant/20130313/2013031306/201303/t20130318_207998.html):“史书中的降水记载,几千年未曾中断。但雨雪记载的详略因史书不同而有差别。最具科学价值的是钦天监和各地方上报朝廷的《晴雨录》,这是有组织的、连续的天气记录。” 张德二介绍说。中国有长期的上报雨泽的制度,也有观测和计算雨量的办法,却没有关于制作雨量器的记载。《中国气象史》中描述说,中国雨泽网的建立、对雨量意义的认识和计算,都是世界最早的。”

      睛雨录的百度词条(https://baike.baidu.com/item/%E6%99%B4%E9%9B%A8%E5%BD%95/3155533?fr=aladdin)是:清代逐日逐时记载的降水记录,现保存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现存晴雨录记载了自清代雍正二年(1724)至光绪二十九年(1903)北京地区的降水情况,共 180年,但中间缺漏6年,实为174年。据《清会典》记载:“钦天监掌观天象,设观象台于京城东南隅,凡晴雨风云雷霓晕珥流星异星皆察而记之。晴明风雨按日记注,汇录于册,为《晴明风雨录》。缮写清、汉文各一本,于次年二月初一日恭进。”文中观象台即今北京建国门立交桥西南的古观象台。《晴明风雨录》即晴雨录。

      然而,现有《中国气象史》为名的著作及气象史文献中,普遍没有收录“睛雨录”的介绍。这部分说明“睛雨录”的历史价值存在不同认识。

     《中国气象史》“第六章 清代前期气象事业举步维艰”,如果说不足,基本没有雨量方面的介绍。我浏览之下,至少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睛雨录,我都难以找到这三个字。

      洪世年、刘昭民的《中国气象史—近代前》之上篇“中国气象史—近代前”似乎也没有“睛雨录”的影子,仅在下篇“中国专业气象史”中举例时一语带过“北京降水量用故宫晴雨录延长到250年长度序列”,“康熙、雍正”啥的,什么都没提及。

      《中国大百科全书》(大气科学、海洋科学、水文科学卷)的“水文科学大事年表”提及“公元1724年 中国北京开始记录……”。

      《中国水文志》“大事记”也只记录“1724年北京始记睛雨表”。这句话给人的感觉,北京作为京城,才“始记”,其他地方的“更早”是皇家行为还是地方行为?

       上面提到的气象前辈提供了一幅介绍康熙十九年睛雨日期的图。我不知道该图出自什么文献:

       有个网页介绍:“清政府和各州县逐日观测天气现象的记录册。北京始于康熙十九年(1680),全国始于康熙二十三年。观测内容有阴、晴、雨、雪、雷、电、风向等。每日记载十分详细。每次雨雪不仅以大、小、细、微等字义标量,且记有起讫时间。风向分八个方位。每年每月对晴、雨、雪三项做总日数的统计。这是中国最早的近代气象观测记录册。现存有自雍正二年(1724)至光绪二十九年(1903)间北京的《晴雨录》。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还保存有北京、江宁、苏州、杭州等地呈报的《晴雨录》。”(https://www.cidianwang.com/lishi/zhishi/6/55376fz.htm)

        新浪博客文章《〈清宫扬州御档〉现"晴雨奏折" 疑是最早气象记录》(http://blog.sina.com.cn/s/blog_6483028e0102xfew.html)称:“清代从乾隆元年(1736)开始,清廷要求全国各地对每次下雪的积雪厚度,或者每次下雨后雨水渗入土壤的深度,均以尺寸(市尺)记录,又称雨雪分寸。”如果属实,作为全国要求,外地的降雨定量观测(注:仅入土雨深)迟于北京开始观测的1724年,而不会更早。

       不知道新《中国大百科全书》的气象、水文类内容中,是否收录“《晴雨录》”的介绍。此前见过报道,新《中国大百科全书》似乎拟在网络发布。

附1:

附2:http://blog.sina.com.cn/s/blog_6483028e0102xfew.html

                                     《清宫扬州御档》现"晴雨奏折" 疑是最早气象记录

                                                                 (2017-03-16 10:19:59)

转载

    魏怡勤,男,1956年出生,扬州市档案局副调研员、研究馆员。(教授)平时爱好地方文史研究,人生信条:名利都是身外物,人到无求品自高。 

1、嘉庆三年两淮盐政征瑞的降水奏折

  市档案专家魏怡勤通过长期研读《清宫扬州御档》,发现了数百份《晴雨录》奏折,说明扬州早在清朝就有了完整的气象记录。据悉,这可能是中国最早的连续完整的气象记录之一,中国气象记录历史也因此被向前推了300年。

   定期记载气候、雨水

   前推中国气象记录300年

    记者从数百份晴雨奏折中,发现了记载较为完整的一份。那是嘉庆三年(1798年),当时的两淮盐政征瑞向嘉庆帝报告雪情的奏折;嘉庆帝阅后,御批道“欣慰览之”。

    翻阅这些奏折,不难发现皇帝十分关心气象情况。如康熙五十年二月二十九《江宁织造曹寅奏报扬州米价甚平并进晴雨册折》上,就留下了康熙帝的御批:“知道了。《晴雨录》如何迟到今年才到,不合明白,回奏。”

    据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专家马汉介绍,清政府对于气象观测工作很重视,并且建立了一套相当完善的制度。清政府还令钦天监和各地气象观测部门逐日观测阴晴和雨雪等天气现象,并将观测结果缮写成《晴雨录》,按月呈报皇帝阅看。有些《晴雨录》包括阴晴、雨雪、雷电、风向等内容,关于雨雪情况还特别注明下雨、下雪的起止时间和程度,实际上已很接近于现代的气象观测记录簿。此外,对于特殊的天气现象如初雷情况等,钦天监要进行详细观测并以“题本”形式奏呈。

    【点评】

    市档案专家魏怡勤认为,这些奏折定期记载关于气候、雨水情况,实际上就是气象记录,这可能是中国最早的连续完整的气象记录,同样说明扬州早在清朝就有了较完整的气象记录。过去往往说,外国人在上海开埠后,光绪年间中国才有气象记录;随着清朝宫廷档案的解密,中国气象记录历史往前推了300年。

    【背景】

    扬州气象有正式观测记录始于1931年。当年,根据“江苏省气象测验办法”,先后在江都、泰兴、兴化、高邮、仪征、宝应等地设立了测候所,直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中断;1953年,扬州建立了气象站。

    2、   “扬州十二月初得雪”   呈报降水奏折始见于康熙朝

    《御档》中收录的扬州最早呈报的地方降水奏折为康熙四十六年(1707),题为《奏为扬州十二月初得雪事》,上奏者为李煦。由于李煦身兼苏州织造兼两淮盐运使二职,常常因公务往来于苏州、扬州二地。此折的主要内容,是向康熙帝呈报发生于太仓州北门外“强贼多人以红布裹头,竖大明旗号抢夺民人”事件。是时,李煦在扬州,便将此事处理结果禀告康熙帝,末尾“再奏”道:“扬州地方十二月初五、初六下雪,约有五寸余。百姓既得冬雪,春花有望,群情喜悦,相应一并具奏……”

    从康熙年间的多份奏折里,既可以看出康熙帝对天气乃至农业的极端重视,也反应出农业对自然气候的依赖程度。地方官员为遂帝君之意,常常利用各种机会向康熙呈报天气,特别是极端气候发生情况。这样做,既可满足帝君的需求,拉近君臣之间的关系,也可及时将灾情上报,求得朝廷的赈济。

    【点评】

    魏怡勤告诉记者,据有关史料披露,清代从康熙二十四年(1685)十月开始,全国各州县分别开展晴雨观测工作造报《晴雨录》,并将观测结果按月报送朝廷。与《晴雨录》相配套的是,各地官府在此之前,就陆续以奏折形式,向帝君呈报“喜降”雨雪以及遭受水旱等灾害情况。

    3、   记录“雨雪分寸”   乾隆朝降水奏折内容最具体

    清代从乾隆元年(1736)开始,清廷要求全国各地对每次下雪的积雪厚度,或者每次下雨后雨水渗入土壤的深度,均以尺寸(市尺)记录,又称雨雪分寸。与康熙朝相比,乾隆朝诸如雨雪“专报”的奏折,数量大大增加,占到相关奏折的一半左右。

    乾隆五年正月初四日,两淮盐政三保在《奏报扬城元旦得雪情形事》折中写道:“乾隆五年正月元旦日,彤云密布,瑞雪纷披,自申刻起至次日午后,积有八寸有余,现在霏霏不止,扬城内白叟皇童莫不踊跃欢呼,佥称丰年大有……”此折与前举其他例折相比,除了新注明积雪的厚度“八寸有余”,还因降雪日期恰巧在农历新年,故地方官员借上奏折机会以投乾隆帝所好,突显出臣子向君主祝愿新年、歌功颂德的功能与作用。

    【点评】

    魏怡勤通过对降水奏折的解读分析,还能够了解江淮一带洪涝灾害的发生年份以及赈灾情形。乾隆七年四月二十八日、五月二十二日,两淮盐政准泰等上奏的《奏报淮扬等处雨水二麦情形事》、《奏报两淮地方五月夏麦雨水及米价事》等折件里,提到雨水过多的情况。今天,我们可以通过档案史料及相关典籍记载,较为全面地了解乾隆七年江淮一带发生罕见水灾的真实情况。

    4、   嘉道年间专报为主   词藻华丽,生动形象

    到了嘉庆、道光朝,扬州地方官员向帝君报送降水奏折一事仍延续乾隆朝的旧例,但就其数量而言,呈现递减的趋势。据统计,嘉庆朝历25年、道光朝历30年,《御档》收录的降水奏折分别为27件、13件。

    在这两朝的55年里,为数不多的降水奏折,其明显特点一是以降水专报为主,即使有其他内容,也是紧密围绕农业收成、庄稼生长等情况,如麦收分数、夏收雨炀、秋禾茂盛、晚苗生长等;二是奏报范围以扬州郡城地方为主,偶有两淮地区以及通、泰、海各属;三是现存奏折以呈报降雪为主。

    【点评】

嘉庆三年(1798)十二月初、十二月上旬,当时的两淮盐政征瑞曾在数日内连续上折,向嘉庆帝报告降雪喜讯。魏怡勤说,当时扬州城及周边州县5天里同时降雪。由于首次降下的类似雨夹雪,以致所降的雪“旋落旋融,入土深透”;第二、三次,由于降雪时气温较低,形成了积雪,因而“积厚六寸,远近普沾,极为透足”。末尾说“在田二麦屡获冬雪滋培,蟋根深固,倍见长发……”该段文字仅30字,却有声有色,生动形象,颇具感染力。嘉庆帝分别在奏折的末端朱批“欣慰览之”。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晴雨  晴雨词条  晴明  晴明词条  认知  认知词条  气象  气象词条  文献  文献词条  
观点

 2020-2021年度“三维信息...

三年前还在北师大时发了“2017-2018年度“三维信息数字化基本原理与实践”课程总结”,今年第一次在中大开设类似课程“三维信息数字化”,觉得应该再次总结一下。...(展开)

观点

 人之病札记2

入乡随俗,知易行难。上课前就出了个小问题。没有教材。上课前一天想到领教材,被告知要自己买,新开课报销额度1000元。报销一千元参考书我知道,已经买了,好像还略超...(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