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宇宁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在投入大量时间做事之前,需要对自己的基本情况做一番中肯、全面的分析,这样做的目的是方便执行的时候能够将大部分的宝贵时间投入到自己的短板上,从而能够顺利完成既定的目标。本文以本科生较为关心的研究生入学考试为例进行说明。
首先,本科生应该对拟完成的目标本身有一个全面的理解和认识。比如,相比于高考,考研是一个更庞大的、更为系统性的事宜。与以往的考试不同的是,考研的成败不仅取决于初试考试的成绩,也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复试笔试和面试等的成绩。与大部分本科生参加过的高考不同,考研的面试更多的是侧重考察考生的学术潜力,而非对某个具体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因此,面试中可能被问到的问题范围相对较广,需要平时多加留心并注意提升相关能力。从笔者经验看来,部分本科生过于侧重考试分数本身,轻视自身科学研究素质的提升。这些潜在问题都可能被面试的考官发现,从而影响其后续的发展。这些短板是本科生进行考研准备时应该着重加强的。
其次,本科生应对自身的可用时间有所了解。根据本科生的生活经验,了解在一般情况下,每个工作日平均能够用于进行考研相关准备的时间,周末又有多少时间可以利用。如果备考的进展不顺利,本科生还需要考虑一下能够极限利用的时间有多少,即自己拼劲全力的状态下能够有效工作的时间到底能有多少。经过这样一番计算之后,便会发现,如果某一天完全不去复习,即使后续每天努力学习所能弥补回来的时间仍然是有限的。吃一堑,长一智。以后即使再忙,也要给自己的每日复习设定好一个最低时限,否则被耽误的工作和进度很难再进行弥补。其它诸如上课、私事等事宜也尽量提前安排好,避免后续产生一些麻烦。
最后,本科生需要平衡各个子任务的进度和时间投入。考研初试一般由政治、英语、数学、专业课等几门考试组成,复试还会围绕几个重要的专业课程、英语、科学素质等进行。而科学素质本身的培养只能依靠平时的勤于思考、潜移默化,是绝对很难在短期内进行突击学习的。因此本科生即使平时复习很忙碌,也要务必保证每天抽出一些时间去有针对性的培养个人基本科学素质。具体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比如可以每天花20分钟读一些科学家传记和故事了解科学发现的灵感来源,也可以读一些与专业有关的入门书籍了解一下所申报学科的学术领域内重要问题的来龙去脉、重要进展、前沿方向等等。有必要的话,也可以利用中国知网等专业学术数据库,找几篇经典的学术论文来读一读,了解一些攻读该领域研究所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通过上述活动,逐步加深自己对所学专业的理解并有意识的培养兴趣。总之,科学素质及能力的培养需要细水长流,每日坚持。坚持的时间长了,效果便会显现出来,而且当后续成为研究生时便可以得心应手的开展工作。
总之,在对自身深入了解的基础上,通过时间的有效管理,将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有效结合起来,本科生才能够保持持续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