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五唯”倾向的原因分析
“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号称“五唯”。“五唯”在科技界作为量化评价和资源分配的标准施行了很长一段时间。而形成“五唯”倾向有多种原因,主要包括:
(1)科研宏观大环境的影响
近年来,为了减少因人情主观评价的影响,对科研工作从实施到产出上尽可能做到客观的量化标价,从中央到地方,科研的评审、考核和人才的评价等多个方面都制订了许多严格量化的评价指标要求,这些评价指标作为“指挥棒”对科研行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导致单位和个人在客观上不自觉的围绕“五唯”制订科研小目标,而忽略了开展潜心研究和实现原始科技创新突破的根本大目标。从上到下各类量化评价指标的“指挥棒”是产生“五唯”的宏观环境因素。
(2)部门管理的思维定势
大学各职能部门和二级院系受到现有评级体系和评价过程量化的思维定势影响,操作上对于科学评价体系的理解和落实并不到位。部分职能部门在管理层面上由于过于强调评价的客观性,而使得许多评审环节简单的把数论文、帽子和奖项列入评价体系中进行量化。同时,即使中央已经发布相关文件给出了破“五唯”的一系列精神要求,但执行的思维定势和中央要求存在不同步,甚至出现观望的情况,导致最后结果和中央要求存在差距。
(3)发展不均衡导致认识上的差异
大学随着教师评价机制改革实施以来,通过校院两级平台推动改革落实力度,以确保科学化、公正化、多元化考评机制的落地,逐渐摒弃“五唯”标准。但在具体现实中学科间考评要求不协调,校院两级机制改革速度不同步,使得学校和院系、院系和部门、院系与院系间各类考评标准认识不一致,各类评价体系新要求在落实上产生脱节,从而导致用一刀切的方式通过“五唯”来强硬统一。
(4)操作中落实求稳心态
在科研评价实际操作过程中,虽然部门和个人已经意识到简单的量化评价不足以能真实反映和实际推动科技的创新,不利于形成良性的激励机制,但由于怕竞争过程中出现纰漏,求稳心态限制了实际操作上的科学性。如在学校教职工年度考核、职务职称晋升、评奖评优方面,受高校人才高地建设的压力和当前人才牵引科研的现状影响,部分工资绩效存在有“唯帽子”的倾向,而没有完全考虑成果和产出,虽然大部分人才确实发挥了作用,但唯“帽子”的倾向没有完全能激励人才的成果产出,反而会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2、 “五唯”倾向的历史朔源
可见,科技领域的“五唯”倾向是在一定历史时期因众多因素积累形成的,而继续坐视 “五唯”来对不同的学科领域开展科技成果与人才的评价,显然已经严重影响到了潜心基础研究和加强创新突破的科技氛围。事实上,当前科学地建立新的科技与人才评价机制比简单破除“五唯”来的更为迫切和必要。
首先,从中央到各级政府部门、第三方评价组织已经高度重视对“五唯”倾向的认识和清理,对各类评价的“指挥棒”要综合学科的特点来审视“五唯”的倾向,比如基础学科强调论文的质量和高被引,工程学科则强调创新突破和成果转化,同时科研工作要充分对接国家战略需求,科研成果与人才的评价要做好科学的顶层设计,明确科技评价体系的指导思想,建立分类评价的框架,逐步形成良性的科技评价激励机制。
其次,大学应在校领导、职能部门和院系层面均统一对“五唯”倾向的认识,坚持“放管服”的改革实践,通过梳理各部门现有相关政策中的评价指标和认定机制,做好学校制度的顶层规划,建立和完善政策体系,确保相关政策之间的衔接,消除评价体系中的简单数量、矛盾和绝对性指标,发挥自主科研经费的杠杆作用,形成对科学研究的正确导向,健全个人未来发展的机制通道,确定以科研产出和绩效为导向和科研资助体系,夯实基础研究,大力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和关键领域核心技术攻关能力,营造科研人员敬业报国、潜心研究、攻坚克难的科研氛围。同时根据学校学科发展不平衡的事实,学校要主动发挥政策引导和调控作用,按照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解决重大战略问题,储备战略人才的需求,为逐步建立新的综合评价体系做好准备。
此外,在操作实施中,需要梳理对传统各类评审环节的简单数量化问题,对照政策落实科学评价体系的实施,在内部项目遴选、人才支持和绩效奖励等多个方面优化评审指标。把客观认定和主观评价结合起来,完善第三方评价的机制和流程,既做到客观公平公正,又做到科学合理。积极鼓励有明确科研产出的科学研究,也不拘一格支持有科学创新和颠覆性思维的冷门绝学。此外,围绕学科前沿与国家、地方的重大需求,配套竞争性获得的科技项目,学校通过稳定性经费支持、科研场地并配备专职的科研人员,使科研人员潜心研究,提升科研质量。
与此同时,建立破除“五唯”健全人才评价的全校师生反馈机制。学校发挥学科建设等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根据科技整体情况和经费使用情况,在现有经费投入布局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调整和优化,将有限的经费投入到切实需要的地方,充分发挥经费的使用效益和杠杆作用,进一步加强科研绩效评价,优化项目考核综合指标体系。在教职工年度考核、职务职称晋升、评奖评优方面,强化学生为本意识,考察教师指导质量,注重聆听学生反馈,拓宽学生教学质量反映渠道,建立更高标准,充分重视学生意见反馈。做好人才考核评价工作机制的优化,制定对应配套的工作规范,修订与出台人才评价改革落实文件,细化改革内容和评价要求,对涉及到的存有争议以及尚未成文的考评内容确定第三方评价模式。在导师评选中,坚持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强调“德”为先,首先列出负面清单:如出现失德、举止不当、学术不端等问题,将取消导师资格。在研究生招生计划分配中,着重倾斜基础研究,考虑学科专业特色以及培养质量因素,综合考虑,摒弃就单个的“五唯”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