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转载]学科真的能够建设吗?

学科真的能够建设吗?

这两天刚完成一篇有关安全学科体系的约稿,不禁联想起写篇谈学科建设方面的博文。

学科建设”一词已经是中国高校多年的流行语和口头禅。但多年来,人们很少问这样一个问题:学科是建出来的吗?学科真的能靠建吗?

在讨论上述问题时,先科普一下“学科”两字的内涵。百度一下,“学科一般是指在整个科学体系中学术相对独立,理论相对完整的科学分支,它既是学术分类的名称,又是教学科目设置的基础。它包含三个要素:一是构成科学学术体系的各个分支;二是在一定研究领域生成的专门知识;三是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专门的人员队伍和设施。”

先不争论上述定义的科学性与对错,我们可以这么理解,谈“学科”应该是已经存在的了。对于存在的学科进行建设,最直接最快捷最土豪最容易的办法是大把大把的投钱,花大钱引进现有学科的人才,花大钱买世界最贵最先进的设备,花大钱建造大楼大平台,花大钱宣传买名声(包括花钱赚吆喝、花钱做国际交流等),花大钱支持申请专利、发表论文、申请奖励,等等。回顾这些年中国所有高校的学科建设,几乎都是千篇一律一个模式。

学科可以建吗?如果一个高校有足够的经费想建一个与世界其他高校类似的新学科或是把自己已有的学科“做大做强,提升排名”,则学科完全是可以建的,建设的方法也很简单,就是上面所述。

学科是可以“建”出来的指导思想下,我们的许多科技领导们,必然是通过将各种渠道获得的经费,对已经存在的学科花大钱投入建设,但这本身就意味着缺乏创新,这种学科建设只能是起到扩大、提升、更新、改善等作用,至多是使现有学科更上一层楼,了不起的是达到人多势众、帽子多且冠冕堂皇、平台大而设备值钱、场地宽敞且楼房高耸,使外人感到震撼甚至吓倒而已。可这些都不是革命性的、原创性的、从无到有的东西。

特别是一些财大气粗的高校,看到世界有了一个看好的新领域诞生,马上就花大钱搭建平台和引进人才跟上,可这本身已经失去“首创”了,即已经不是最新的了。当然,之后大大小小的创新也会有很多,但大都是跟风和追随,了不起是达到超越,但祖宗或基因还是别人家的。

由此可以看出,能建的学科必定不是很原创的,全新学科是不可能靠建出来的。其实,我们的很多科技领导也不是不渴望“首创”,可是“首创”的东西是事先看不到的,而现在的评价制度和支持体系是很难支持“看不到的东西”。

如果为了支持革命性、原创性新学科诞生,学科是不可以建的。从这一点上说,“学科建设”至少是用词不妥,应该是“新学科创建”,可还不存在的学科让人去建设也是不妥的。

由上类推,学科评估和排名、学科专业目录和分类标准体系等,都不利于新学科的创新,因为评估和排名只能是针对已有的学科,在评估和排名的压力下,单位和领导就会把人力物力财力侧重于放在已有的学科的发展,而忽视了新学科的培育。从这一点上说,学科专业目录和分类标准实际上也是阻碍学科革命性创新的枷锁,但为什么学界又非常热衷于研究和重视学科专业分类目录呢?因为在中国有了学科专业目录才能名正言顺,才能得到国家的大把经费支持,学科专业才能生存下去。

通过上述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奇怪的结论,现有的学科建设方式不利于新学科的诞生、不利于原创性学科的发展。这也解释了我们多年的学科建设的确把学科做起来,有些学科也做大做强了,但做出来的学科大都不是原创的学科。而在国外一流大学中,校长院长系主任和教授们很少天天高喊学科建设的。

联系到自己过去十几年的研究,课题组在开展安全科学新分支的创建中,基本没有得到应有的支持,由于创建的学科是大交叉新分支,没有对口的途径或学科目录可套,而申请项目更是放在那些不可比的学科中和送给那些没有共同鉴赏基础的专家中去评议,自然就处于很尴尬的局面。因为学校、政府机构的钱是支持已有学科的,是给已有学科做建设的。同样,非已有学科专业外的研究成果的认同也是遇到同样的问题。

在没有得到支持和鼓励的情况下,只能靠创新者自己的力量去苦苦探索,只能靠创新者敏锐的预见力和坚信自己的探索有意义和能够实现而奋斗。大家可以想象一下,这种成功的概率有多大?这种科研环境是否公平?回答显然是负面的。这种人只有当撞上大运时,才能够取得成功。

因为资源是有限的,在某种意义上讲,已有的学科投入越大,就是对新学科创新越不利。就像有些奖励制度一样,不设奖励的最终效果还会好得多。

当然,如何支持颠覆性新学科的创新的确是一个难题,不做深入调查研究是不可能做到的,靠现有的专家评议也不是可行的。过去已有一些有识之士明说了,“创新是被专家投票投没的”,但在现有的机制体制和文化环境中,这也是不可能避免的,或者说是客观造成的。

在近年高校的“双一流”建设热潮中,本来个人期望着有一些改进,但就目前的情况,还没有看到新的希望。

许多人在比较国内外一流大学的情况时,都会谈到大学科研文化的问题,甚至社会文化背景的问题。尽管个人也有一些体会,但这里不想多说,以免误以为我是“梅西粉”,因为我不是球迷,我也不“媚西”。

但谈点梦想和期盼还是可以的。我希望:

研究型的大学最好不要引进那些仅仅是为了谋生就业的人,只是为了就业挣钱谋生的人也要主动不在这些高校中求职。高校的教师一定是能自觉劳动的人群。

在这些大学中,员工们都是各有所长,身怀绝技。有的是教学名嘴,有的是教育名师,有的是某一领域的理论专家,有的是某一专业技术的高手。大家都有自己说出来就眼睛发亮的和自我陶醉的东西。

在这些大学中,没有什么大棒指挥,没有类似“三大奖”、CNS和重大需求等的导向。

在这些大学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自信和自豪,每个人都有一点世界首创的小保留和小天地。

在这些大学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用武之地,人们彼此之间既有竞争,又不是争斗,既有激励,又可以互相学习,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追求和自我实现。

。。。。。。

高校百花齐放的氛围才是孕育新学科的土壤,才是“双一流”大学的诱人景象,而探求颠覆性新学科的建设途径,也许就是营造上述的氛围,这也许就是我心目中的学科建设。

相信来自高校的网友都浏览过欧美大学的网站,大多数网站介绍教职工的网页上的大头照,他们不管美丑一般都是选有笑容的,而中国大学网站介绍教职工网页的大头照,大都是一脸严肃,科学网上的网友自己贴的大头照有笑容的也不多。其实,教职工有无笑容这一简单的表面现象,不仅可以表征出他们的精神状态,还可以反映出很多深层次的问题,包括学校的文化氛围、工作压力和人际关系等。不说别的,有笑容的老师学生一定更加喜欢他们,不是吗?老师的笑容也是招生广告啊!

以下照片是前两天浏览美国德州农工大学MKO过程安全中心的教职工介绍网页拷屏的,特以此为证。网址:MKO Process Safety Center  http://psc.tamu.edu/people/staff-directory 

注:本文转载自吴超《学科真的能够建设吗?》一文。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32981-1125155.html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转载学科真的能够建设吗?  学科  学科词条  能够  能够词条  真的  真的词条  转载  转载词条  建设  建设词条  
观点

 MOA、密位 及其快速换算

老贴,以前研究了MOA的意思,到现在又忘记是什么意思了,唉.MOA实际上是一角度单位,用于表示射击精确度描述单位,1 MOA为60分之一度,即一个圆周的360分...(展开)

观点

 老调重弹

 [12]汪育才111  2012-11-10 11:15 1995年,我已退休。曾系统听过一位法学院的教授讲授《决策学》,课堂氛围十分活跃...(展开)

观点

 续上文

【原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白话】曾子说:『我每天以此三事反省我自己:替人谋事,有没有尽心尽力呢?和朋友相交...(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