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孤独感的断想

       在茫茫无限的宇宙中,载荷生命之灵的地球是孤独的;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独在异乡为异客是孤独

     对于从未在异国漂泊过的人来说,他乡是一个美丽的梦。但对漂泊在海外的游子来说,这个梦可能是孤独的。

      孤独是人在他乡最常有的心态。在他乡,你只能拼命从牙缝里挤出的外语,与人交流和沟通来,谋得生存;只能夹紧尾巴做人,成天在脸上堆出不自然的笑容。

       孤独,并非指单独生活或独来独往。一个人独处,也许并不孤独,而置身于大庭广众之间,未必不是孤独

      孤独不是人谋求的。

     孤独、无聊、寂寞是形同而神不似。寻求理解而不可得是孤独,寻求消遣而不可得是无聊,寻求温暖而不可得是寂寞。寂寞使人美丽,无聊使人庸俗,孤独使人从容。也许正是这样的孤独才会使人更有力量。

     合群属于大众,孤独属于个人;合群是表面,孤独是实质;合群短暂,孤独长久。

      孤独是人存在的根本方式。人只有保持孤独,才能真正地做人。我孤独,故我在。

      孤独属于喜好思想自由的人,他在宁静达观中进入自由境界。

     卑鄙是卑鄙者的见证,孤独孤独者的丰碑。

     孤独者不是愤世嫉俗者,但他却绝不趋炎附势。

     孤独并非要求人们自闭,不是拒绝社交,而是指保持独立人格,不随波逐流、人云亦云。

孤独并不要求否认人际的交往。恰恰因为孤独,我们才需要交往。恰恰又因为交往,我们才越孤独

      孤独不同于孤单。孤独是一种深刻的个体生命体验.

      孤独不同于孤僻。孤独是一种深刻而强烈的智慧内省。

      孤独不同于无奈。孤独是理性存在的绝佳环境,它能穿越时空,于艰险中看到胜利,于胜利中看到隐忧,于眼前看到未来,于历史找准现在。

      没有孤独,人类便缺乏思考;没有孤独,更难以产生智慧的创造和伟大的发明。

      惟有真正彻悟孤独的意义,才能在孤独中开拓出没有孤独的境地。

     中国古代的先哲说:“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孟子·梁惠王》) 其本义原指物质生活上无依无靠的状况。其实,孤独,指生活方式,孤独感是指内心体验。

      在心理学上,孤独感是指长时间独处所产生的心理感受。除了物理环境隔绝,更多的是由于社会环境的隔绝而产生的。但是,最新的研究表明,孤独感大多是基因造成的。也许存在不止一种孤独的基因,尽管此类的基因还没有被确定。 

      孤独孤独感不同。孤独是人的实然状况。孤独感是人的应然状态。当然,孤独孤独感不可分。从孤独孤独感是从自发到自觉,从自在到自为,从幼稚逐步走向成熟,。

     大凡有根本孤独感的人,思想感情多为较深沉者。因为他们有独特的见解和独特的个性,不为当时社会和同时代人所容,在任何场合下他们都有与众不同的表现和格局,故内心常有一种难以排遣的孤独感。

       孤独感是伟人和天才的通病。因为他们总是比别人想得更多,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总是承担着别人无法承担的重任,所以很少有人能与之进行真正的思想交流与情感沟通。

     孤独感是不被理解、不被接受而非主动选择,必须独自承担形形色色的现实压力。因此,被围困感是孤独者最常有的生命体验,突围是孤独者最急切的奋斗目标。

     企图抗衡和摆脱这种孤独感,便成了人类从事文化创造的一种最顽强的驱动力。爱因斯坦终生企图对这种孤独感的永恒摆脱和最勇敢的回击。司汤达预言要等到1880年左右才会有人欣赏他;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是为未来世纪的听众而创作的。因为它带有永恒性,涉及到人类的根本处境,故具有一种哲理的深度。也许,恰恰是这种人才会对人类怀有一种博爱之心和同情之心。

      人才是在学校里被别人培养,天才则在孤独感中自己成长。

      每个人在一生中都或多或少地体验到孤独感。如果得不到恰当的疏导或解脱而发展成习惯,就会变得性情孤僻    古怪,严重的甚至有可能会变成孤独症。

     克服孤独感的方法有二个,一是建立信仰,一是找寻爱情。有信仰的人才有克服各种艰难困苦,殉道般地实现自己的理想。宗教克服孤独的宣言:上帝与你同在,佛在心中。所谓寻找人生的另一半,就是孤独的委婉说法。对于治疗孤独感而言,信仰是治本,爱情是治标。克服孤独感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必须尽力改变自己原来的环境。

     没有孤独感,人生就失去了深度和质量。孤独感可以给人以空间, 让人更好的思索这个世界以及人与人、人与世界、人与自身之间的关系, 深刻审视自己的内心世界, 从而不断完善自我, 最终在孤独感中完善美丽人格。

     作家的孤独感并不产生于生存方式和生存状态的孤单,而是产生于自身与宇宙及他人自身的矛盾和冲突中。它是以作家对自然、对人生和对生命的热爱为前提的。麻木的人生不会产生孤独感,最深刻的孤独感总是与文学创作活动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使我们得以走出蒙昧、脱离浅薄,感受生的恐惧与短暂,同时也感受生的从容与美好。

      卡夫卡是孤独的, 卡夫卡笔下的世界也是孤独的。卡夫卡渴望着孤独、追求着孤独, 他想把自己封闭在孤寂的世界里以完成他的写作计划。卡夫卡的一生是在巨大的矛盾痛苦特别是孤独中备受煎熬的。是被寂寞、孤独包围着的世界。作为时代精神的先行者, 卡夫卡是绝对孤独的。过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时刻在召唤着他, 为了开辟精神的荒原、为了寻求灵魂的救赎之路, 他需要孤独地上路。他那世纪的创痛无人能够解读, 而那与生俱来的伤口也无人能够抚平。所以, 孤独是卡夫卡生命的本色。他的陌生感和孤独感是透彻骨髓、萦绕生命的哲学意义上的本体。

         笼罩在《挪威的森林》中的一种孤独伤感的气氛,以及村上春树对这种孤独感的品味,引起了现代人的共鸣。几位主人公无论对父母、对朋友,还是对所爱的人,都保持一定的距离。自己不给别人添麻烦的同时,也不愿别人进入自己的世界。他们在自闭的同时,心中又渴望爱,渴望真情。快乐时不与人分享,痛苦时不与人分担。但他们看似坚强的外壳却难以掩饰其灵魂深处的空虚。孤独的人封闭在自己的世界里,将本应投向外界的精力过多地投向了自己。以自我为中心就导致自私,当自我价值得不到实现时就导致自卑。无论是自私还是自卑,都说明孤独的人容易过多地重视自我,而不善于认识他人。

       孤独感是对现实世界无言的反抗,是梦想世界无望的失落,是两个世界无奈的迷失。

                                          

      选自叶明《学会学习:享受留学生活》东南大学出版社  2019年11月版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孤独感的断想  断想  断想词条  孤独感  孤独感词条  孤独感的断想词条  
观点

 人生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人生的意义”和“人生的目的”应该是同样性质的表达。好几年来,我都觉得对“人生的意义是什么?”这个问题,最合理而简单回答就是“人生本来是没有目的/意义的”。如果...(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