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与某晚辈学者讨论其论文稿

与某晚辈学者讨论其论文稿

武夷山

2013年9月20日

 

粗粗浏览了一下文稿,有几点想法:

1.     显然,此稿某些文字有翻译的痕迹。一定要摆脱英文表述的束缚,用中文将原来的意思重新表述一下。

2.     陈超美有一篇文章,说文献及其引文构成了文献网络,假定文献A被N篇文献引用后,此时出现了第N+1篇引文,如果增加这篇引文,原来的以A为核心的文献网络结构无变化,则可认为这篇新文献创新性不足;如果是创新性很强的文献,它成为第N+1篇引文后就会改变原来的网络结构。我认为,一定要引用这一篇,因为他的思路与你的思路有共通之处。

3.     关于互作用,H. A. 西蒙的《人工科学》一书对我们有启发。他举例说,画油画时,画家不是事先想好了画什么,然后去实现自己的想法,而是在创作过程中,新落笔的色块、已经画好的局部都在激发出画家新的灵感,他就不断调整创作意图。同理,搞设计也不是按照最初的设计思想,一蹴而就的,也是随着设计过程的进行,设计师根据面临的各种限制,根据客户的变化着的需求,根据新获得的经验与认识,在不断调整、优化设计方案。

    同理,引用文献和论文写作(以及科研过程)不是截然两分的。研究开始之前,预读了一批文献,其中一些将被引用;在研究过程中,又发现一些新文献,有些关键文献可能导致推翻原来的研究方案,这些新文献中,有一些后来可能被引用;实验做完了,在写稿过程中,可能又觉得需要搜索一些文献方能论述得更完整,于是再次搜寻文献,此时科学家仍可能发生认识上的改变,包括原有认识的强化、修正或摒弃,等等。总之,列出参考文献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同油画创作过程和设计过程很像,充满了互作用。

4.     你现在的潜在假定是:所有引用都是严肃认真的,其实,有很多引用是异化了的引用,如献媚式引用(投哪家期刊,就多引用该刊的文章,多引用该刊主编的文章,等等)、友情引用、自我吹嘘式引用等。计入所有这些情形后,你的论述需要哪些调整?

5.     你现有研究已经分析出了引文扩散曲线的不同形状,挺好的。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与某晚辈学者讨论其论文稿  晚辈  晚辈词条  学者  学者词条  论文  论文词条  讨论  讨论词条  
观点

 文科强基计划值得关注

今天是强基计划报名截止日。强基计划旨在探索建立本-硕-博衔接的培养模式,因而提倡学生读完本科后继续读研究生。读研究生意义何在?出路何在?接下来想以自己指导的研究...(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