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博客昨天转发过一次,遭到一些人的质疑,为慎重,删掉过一次。后来按网址:http://www.newtonproject.ox.ac.uk/texts/newtons-works/scientific
仔细核实牛顿的每篇文献,要么是书、要么是杂志社、出版社整理的个人通讯、摘要、信件,在牛津大学的讲稿,的确没有一篇正式发表的期刊论文。遂重新转发。
为什么牛顿一篇正式发表的学术论文都没有?
马海飞
(http://blog.sina.com.cn/gfis 2019年1月13日星期日)
牛顿被认为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可是鲜为人知的一件事情就是牛顿在他的一生中没有一篇正式发表出来的学术论文。并不是因为牛顿没有投过稿子,而是因为他投的一篇题为《光与色》的稿子被拒后精神上受到很大打击。从那之后就再也不投稿了。
当时还很年轻的牛顿就已经是教授了。《光与色》是他一生中所写的第一篇用来正式投稿的学术论文。牛顿在文章中是以光微粒子说的观点介绍他的研究成果的。文章投到英国皇家学会的《哲学会刊》这篇权威学术期刊上。这是世界上第一份实施同行评审机制的学术期刊。牛顿的论文被评审之一的胡克做出了毫不讲情面的激烈批评。胡克比牛顿资格老。而且胡克一直明确坚持光的波动说观点,否定微粒子说观点。因此牛顿的论文没能发表。
牛顿接到胡克的评审意见后大为恼火并立刻向皇家学会写了一封长信来回敬胡克的评审意见。虽然牛顿的论文没有被发表,但这封回信却发表在了《哲学会刊》这份杂志上。不过这只是一封信而已,并不是牛顿所写的学术论文。
这件事情对牛顿以后的学术发表行为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他从那以后再也不投稿了。这就是为什么牛顿在学术期刊上一篇正式发表过的学术论文都没有的原因。
从牛顿的这件事上可以看出以下这些现象:
1、权威打压不同意见的做法什么时候都有。牛顿在他的论文中主要是想介绍用三棱镜看到的色散现象。但在解释这个现象的时候他使用了光微粒子说的观点。所以说,即使牛顿的理论是错的,但他对色散的发现却具有重大科学意义。而胡克仅仅因为牛顿的观点与他不一致就对牛顿的论文进行封杀,导致牛顿只好在胡克去世之后才以《光学》这本书的形成来发表他的发现。大大延后了牛顿发表的时间。
2、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科学家们都是在黑暗中探索。没有任何一个科学家能在一篇论文中把所有的真理一下子都揭示出来。所以说,一篇论文中只要有一个新的发现,无论再怎么微不足道也是有意义的。而文章中没有意义的部分可以留作争议不去管它。只要不是错误就可以。错误与争议是不同的。在争议面前,谁也没有权力把自己说成是对的,把别人说成是错的。我看文章的时候永远都是采用这样的态度,只在乎文章中有意义的部分。不在乎文章中与自己不同观点的地方。只有这样看文章才有收获。如果只盯着别人与自己的不同观点,看不到别人新颖的地方,这样的人是永远都不会进步的。所以,我建议所有的评审专家在评审他人稿件的时候都要看到稿件中新颖和有意义的地方。只要有一点创新就应该让人家发表。尤其是不能因为人家的观点跟你不一致就把人家封杀掉。
3、我很欣赏英国皇家学会的治学态度。尽管胡克作为权威评审者把牛顿的论文封杀了,但这个学会依然给牛顿一个申辩的机会。把牛顿写的信全文发表了。发表信件是不需要经过胡克等权威审稿的。只要期刊的编委决定就行了。这是一种非常透明的做法。值得提倡。今天很少或几乎没有什么学术期刊有这样的修养。他们根本不会给被退稿的人申辩的机会。可见,英国皇家学会就是不一样。这也许就是为什么英国曾经那么辉煌的原因之一吧。
4、没有经过正规发表论文这一步的学术研究成果未必就是没有科学意义的。同行评审出来的科学论文也未必就比未经评审的论文更具有科学意义。是否在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以及发表文章的多少并不重要。牛顿一生中一篇学术论文都没发表出来过,但他依然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
5、中国的科学主流整天嚷着要提倡科学创新和发展科学基础理论研究。也许很多创新早就已经存在很长时间了。只不过都被权威给压下去了,并且不给被压制者申辩的机会而已。这是因为所有的创新都会伤及到当代权威的既得利益。因此,权威打压创新者的做法自古有之,现在更严重。为了避免这样的事情出现,有必要从机制上作出改正。要像英国皇家学会那样,给那些被打压者申辩的权利和机会。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让那些创新者见到天日。中国的科学创新之梦才能得以实现。
我认为,我们对待历史不要像看小说一样娱乐一下就翻过去了。而是要让历史成为我们当今人类的宝贵财富。今天的科学界要从牛顿没有发表学术论文这件事情中汲取教训。从而创造一个比牛顿时代更好更宽松的学术环境。只有这样才能让今后的科学发展得更快,方向更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