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堂志林(1096)】课堂上,你是族庖,良庖,还是丁庖?
——谈谈年轻教师运用语文味教学法如何克服生命体验不够之弱点的问题
语文味教学理论和其他教学理论不同,它是我数十年“生命学问化”“学问生命化”之结晶。因此语文味教学法是真正生命化的教学法。语文味教学法的要义与灵魂,是将教学主体被文本激活的生命体验(通俗地说即爱恨情仇,包括能转化为正向意义的负面体验),渗透进教学过程变成教学资源。运用语文味教学法,由于教学主体渗透进教学过程的生命体验这一部分内容虽与课文有关,但又是课文原本所没有的,因此其教学内容比传统的或目前其他教学法“大”。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在各地讲学通常是不专题讲语文味的(我的文章中曾多次写过,外地曾有语文专家为此当面问过我原因,说其他名师讲学都是讲自己的这语文那语文,程老师的语文味影响最大,但为何讲学不讲语文味等等)。近些年,我讲学时讲语文味教学法较多(讲座过程中我常常用《我侬词》来形象化解读语文味教学理论和语文味教学法),在讲学的提问环节,常有年轻教师发问:语文味教学法是渗透生命体验的教学法,而年轻教师由于年龄的原因生命体验不够丰富,这个矛盾如何解决?在不同的地方,我的回答基本要点相同,但也不完全一样。下面我把在各地讲学对这个问题的回答要点整理如下,供有兴趣的同行参考:
(一)要娴熟掌握语文味教学法,真爱语文是前提。一个语文教师是否真爱语文,自己心里有底,周围的同事,学生,也会看得出来。弗洛姆说:“爱是对别人或者对方积极而深入的了解。”(弗洛姆:《爱的艺术》,华夏出版社1987年5月版,第26页)不爱语文或假爱语文,只把语文教师工作当成饭碗和职业,自己觉得教课越来越没意思,那就既不能对课文有积极而深入的了解,也不能对学生甚至对自己有积极而深入的了解。这种情况下,用其他类似傻瓜照相机功能的教学法可行,用语文味教学法,就难以教出地道的语文味来。不爱语文或假爱语文,就只会远远地看着文本“观照”文本,就谈不上被文本“撞了一下腰”,或者和文本“撞个满怀”,不会费神费力地去“关照”体贴文本,如此这般,把生命体验渗透到教学过程中去就只能是奢谈。当然,对语文的爱,可以学习、积淀,可以从无到有,由少变多。
二、教师主观上,要加强对生命体验的关注度,即这方面的意识要强。对任何对象,如果我们没有对它有高度的关注,我们就不可能真正了解它,当然也就不可能真正理解它,就不可能掌握它的方法与规律。语文味教学法所强调的生命体验,是指那些能够激活人对生命的热情,激发人对真、善、美的进一步追求,促使人的潜力得以充分发挥之所爱、所恨,或所追求的人生价值,以及在这些追求、发挥与爱与恨过程中所产生的具有生命哲学高度的人生感悟。更简单点说,所谓生命体验,是指教学主体在追求和社会发展要求相一致的自我实现过程中,所产生的具有生命哲学高度的人生感悟。语文味教学法倡导的语文教学要渗透生命体验,就是主张将教学主体的生命历程中有积极意义或能转化为积极意义的所爱、所恨,以及那些具有生命哲学高度的人生感悟渗透进语文教学过程,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资源与内容。语文味理论认为,这是语文教学教出我们所认为的语文味的根本与核心,是语文教学过程艺术化审美化的关键和奥秘之所在。我在文章中曾多次引用过著名语文教育研究专家王荣生在评价本人的《荷花淀》一课为何成功时的分析,王荣生教授认为,由于渗透师生的生命体验,程少堂的《荷花淀》一课的教学过程就不仅仅是对课文内容的发现,也是教学主体的一种自我发现。王荣生教授的这一观点正好揭示了语文味教学之“堂奥”。
北京四中前校长刘长铭曾在新浪博客发表博文《把自己的生活变成教科书》,新浪博客首页给这篇博文用的标题是《做教师的最高境界是什么》。刘长铭在这篇文章中提出“做教师的最高境界,就是把自己的生活变成教科书”的观点。刘长铭的这一观点,与我们语文味教学思想与理论的核心精神不谋而合,且所见全同:语文味教学作为一种表现性教学的关键和奥秘,就在强调将教学主体的生命体验渗透进语文教学,把教学主体的生命体验变成语文教科书。真正的语文味教学,臻于或接近于人课不分、人课合一,即“天人合一”的教学境界。这也正是我们把语文味定义为语文教学的一种教学境界,且是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之最重要的理由。
(三)用间接经验弥补生命体验的不足。一个人的生命体验是否丰富,总是相对而言的。对正常的人而言,世界上没有生命体验绝对丰富的人,也没有生命体验绝对贫乏的人。我觉得,在我十岁(祖母爹去世)以前,生命体验就相当丰富了,爱(不是指狭义的爱情)恨情仇,冷暖炎凉,我都体验得相当深刻。因此生命体验的程度、深度,和年龄之间不是一个绝对的正态关系,生活中,年龄很大却没有多少生命体验的人,也是不少的。当然,一般而言,对一个具体的人来说,其生命体验当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丰富的。我总是说,语文教师总体看还是要老一些。那不能一天变老的年轻语文教师怎么办呢?深度地投入生活、拥抱生活,保持对生活、对生命的敏感、热爱和兴趣,同时通过多读书、多观察、多旅游等途径,增加间接的人生体验,是丰富生命体验必要且有效的手段。
(四)语文味教学法的实践过程,也是丰富教学主体生命体验的过程。要掌握任何一门艺术,除了大量、反复实践之外,没有其他捷径可走。作为文化语文的语文味教学法,是我通过直接(近二十年)、间接(1980年代近八年的文化研究)总共近三十年时间,通过道器纵横、知行合一、理论与实践湘濡并进的长期研究琢磨出来的理论体系,要掌握它,当然也需要像掌握其他艺术一样,须要通过大量的实践,理论与实践才能融会贯通。大量的语文味教学实践,会倒逼教学主体加强生命体验的积累、积淀,从而熟练掌握教学主体的生命体验和教学内容合二为一(“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的艺术。
(五)学习、运用语文味教学法,宜先掌握其“形”。《老子》“大道至简”的后一句是“衍化至繁”。语文味教学法是“大道”,有“至简”的一面,这“至简”的一面是其“形”,主要是“一语三文”教学模式(语言-文章-文学-文化);也有“至繁”的一面。至繁者,主要指将教学主体被教学内容激活的生命体验渗透进教学过程变成教学资源,这是语文味教学法之“神”。形神兼备地运用语文味教学法,是一个深刻、生动、迷人的艺术创造过程(这是我1999年做深圳市教研员岗位工作以来,每年都冒风险开发一堂大型公开课的一个原因),但不是能一蹴而就的过程。还有教学选点要选好,选的有意思,有味道,也不容易,需要长期实践才能具备丰富的经验。因此年轻教师学习、运用语文味教学法,最好是先掌握语文味教学法之“形”。掌握语文味教学法之“形”的过程,会逐步增加对其“神”的认识,增强教学主体对学习运用语文味教学法的兴趣和信心,从而促进教学主体加强生命体验积累、积淀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最终臻于形神兼备之境。
庄子笔下有三种层次的“庖”——族庖、良庖、丁庖。“族庖月更刀”“良庖岁更刀”,而丁庖“之刀十九年矣”。这三者之间的最大区别,在“庖”和“牛”之间。族庖、良庖解牛时只是用解牛的技术解牛,不带感情,不渗透生命体验,牛是牛,解牛的人是解牛的人,人牛之间是对立关系,解牛的人干的只是一件俗活(当然良庖要稍好一些)。丁庖则不同,丁庖解牛时,人牛之间的对立消除了,其“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这哪里是解牛?分明是在跳古典舞,即解牛过程完全变成一个将生命体验和对象融为一体的艺术创造过程,最后自然进入审美大境界:“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这种境界很迷人。教师,无论小学教师、中学教师,还是大学教师,都有这三种层次。那些习惯、喜欢运用傻瓜相机一样的教学法,没有创造也不想要什么创造,教学过程完全不渗透生命体验,只是“用嘴教书”的教师,通常和教学内容,和学生,本质上都是一种对立关系,类似于族庖,这类教师只是“小教师”。有时有一点创造性,但创造性意识和能力都不强,偶尔也能把自己“带入”一次的教师,属于教师中的良庖,是“中教师”。而将教学过程变成主客体相统一相融合的艺术创造过程,即像庖丁一样“用心灵教书”“用生命体验教书”“用灵魂教书”的教师,教学才能进入逍遥游的境界,才是真正的教学艺术家,也才是真正的“大教师”。
看官,在课堂上,你是族庖,良庖,还是丁庖?
2018/11/11
本文同时发布在 语文味网。
链接地址:http://www.yuwenwei.net/ReadNews.asp?NewsID=17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