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良桂:【导师和研究生关系之迷之思考】
当前,国内的博士生/硕士生阶段就是学生跟着导师做项目或课题,这些课题与其说是学习,不如说是实习和工作,熟悉科研的方法和积累科研的经验,为以后毕业能独立开展科研打下坚实基础。悲观一点估计,对极少数一部分的博士生/硕士生特别是硕士生而言,这些科研的方法和科研的经验并没什么吸引力,博士硕士文凭才是TA们读研读博的目标。这可能也是当前频频出现硕导/博导和学生之间关系紧张现象的根源之一。
有人问,可有良策?笔者建议是:既然当前一些研究生培养措施都谈不上高效,那么是否可以精简和高效化这些措施?
首先,社会就应该打破唯文凭,应逐步转变为唯实力招聘,让那些个部分的上面提到的“人才”从考研考博之前就知难而退,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本科/硕士毕业之后尽早投入社会,为人民服务。
其次,把硕士生/博士生培养阶段直接按照单位招聘员工一样建立导师和学生之间的正式聘用关系,要让学生知道,一段研究生学习经历其实就是一段工作经历而已,和TA那些个本科/硕士同学毕业投身社会是一样的道理,老板可以炒自己鱿鱼,自己随时也可以跳槽走人,没有必要像现在这样半遮半掩让导师和学生都不爽。这点也是west developed国家现在常用的培养模式。
最后,如果能把硕士生/博士生培养教育和企事业单位的研发经历同等化,既解决学术和产业/政府部门流通路径,也给本科/硕士毕业生们广阔的选择空间,而不是像现在一样相当一部分读研/读博的学生经常跟导师“同室异梦”,导师和学生特别是学生没有退路,强扭的瓜不是甜不甜的问题,而是极有可能会剑走偏锋,从而导致意外频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