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为什么病毒喜寒怕热?

为什么病毒喜寒怕热?

最近,全国人民都被那个“新型冠状病毒”搅得很不舒服。对于这个“新型冠状病毒”的性质,各种媒体都引用专家的话说,这个新型冠状病毒与SARS病毒一样,都是喜寒怕热的。但是,为什么它们喜寒怕热?好像没有什么人来解释,本文就来说说这个为什么。

这个新型冠状病毒是喜寒怕热的,SARS病毒也是如此,其实,所有的病毒都是喜寒怕热的。为什么大家不说这个“为什么”?我看这里面有一层窗户纸,窗户纸一捅开,问题就很容易理解。但是,要捅开这层窗户纸,我们还是要从头说起。

病毒的结构是什么?病毒的中间是一个遗传物质即一个核酸分子,DNA 或者 RNA,外面是一些蛋白质分子病毒只有找到了宿主,在宿主细胞内才可以复制自己。离开了宿主,单独的病毒不是生命,它不能单独自我复制。说的略微详细一点:病毒没有自己的代谢机构,没有酶系统,单独的病毒就是没有任何生命活动、也不能独立自我繁殖的化学物质。简单地说,离开了宿主的病毒只是一些不能自我复制的化学意义上的分子

说到这一步,在化学家看来就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了:温度升高不利于分子的稳定性。

为什么温度的升高不利于分子的稳定存在?

众所周知,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原子为什么能够构成分子?因为在有些原子之间有相互作用。有些相互作用比较强,它们能够使得原子之间形成共价键。比如,氢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组成的体系,这个体系有两个氢原子核(即质子)和两个电子构成。两个质子相互排斥,两个电子也相互排斥,电子与质子之间却相互吸引。在它们之间的这些相互作用下,根据量子力学,可以计算得到这个体系的能量与两个原子核之间距离(核间距)有下图所示的关系:

我们把两个原子核相距很远时(即独立的两个氢原子)体系的相对能量设为能量的零点,从图中可见,当两个原子核靠近时。体系能量降低,但是,当两个原子核靠得很近时,体系的能量又迅速增高。在图中所示的“平衡核间距”处,体系的能量最低。核间距大于或小于平衡核间距都将使体系的能量升高,从而处于不稳定状态。这就像在洼处的小球,只有在洼底才能够平衡,离开洼底就不会平衡,会自动滚回底部。

分子的平衡核间距约为0.074纳米,在那里,氢分子的能量最低,从而体系最稳定。图中虚线的长度表示氢分子与两个独立的氢原子的能量差,就是两个氢原子形成共价键的键能。这也就是氢分子的稳定化能。正是因为氢分子比两个单独的氢原子能量低,氢分子才能够稳定存在。

但是,原子本身有动能,它要“自由行动”,要离开这个“平衡核间距”。但是,稳定化能的存在,就会把离开平衡核间距的氢原子拉回到平衡核间距。于是,通常情况下,氢原子就在平衡核间距附近做振动。

就像落到坑中的小球,在坑底作振动一样。显然,如果坑比较浅,而小球的动能比较大,小球就有可能跑到坑外去。

同样,如果分子的稳定化能比较小,而原子的动能比较大,原子就可能挣脱稳定化能的束缚,离开分子,这时候,分子就被解离了。

显然,分子的稳定化能越大,这个分子越稳定。而原子的动能越大,就越能破坏分子的稳定。这是矛盾的两个方面。

原子的动能大是什么意思?从宏观上看,就是由这些原子组成的体系的温度高。温度所表示的就是组成体系的原子的平均动能。

上面说过,原子的动能越大,就越能破坏分子的稳定,也就是说,体系的温度越高,分子的稳定性越差。在较高的温度下,分子容易解离。

有人要问,既然温度越高,分子的稳定性越差,那我们怎么没有感觉到因为温度升高,氧气、水、石头等常见的物质分解掉或者变质了呢?这是因为组成这些物质的分子都是非常稳定的分子。组成这些分子的原子之间形成的共价键非常牢固。拿上面所说的氢分子来说,它的键能(也就是把它拉断所需要的能量)是217kJ/mol。按照上面图上的“坑”这样的说法,这是一口非常深的“井”,需要非常大的动能才能够跳出这口井。也就是说,用加热升高温度的办法解离氢分子是非常困难的。在2000K的高温下,只有大约千分之一的氢分子会解离,3000K的高温下也只有不到百分之十发生解离。我们身边常见的水、氧气、石头等都是经由类似的共价键结合的。这些都是很稳定的分子

像蛋白质这些分子就不是如此了。我们通常说,蛋白质分子是由千百个氨基酸组成的。每一个氨基酸分子有十几个到几十个原子,这数以千计的原子也都是以共价键结合起来的,这些氨基酸分子排列次序的不同,蛋白质分子也不同。这是蛋白质分子的一级结构。这一长串原子并不是排成一条长长的直线。由于各个原子吸引电子的能力有大有小,所以在这些原子外围所带有正负电荷也不同。这些正负电荷之间存在着静电相互作用,这些静电相互作用比共价键的作用要弱许多,其中有些较大的相互作用被称为“氢键”。在这些静电相互作用特别是氢键的作用下,组成蛋白质的原子排列而成的“线”便卷曲、折叠起来,形成了蛋白质的二级结构。而二级结构之间还有更弱的静电相互作用,组成了蛋白质的三级甚至四级结构。蛋白质就具有这些非常精细、非常巧妙的高级结构。由于形成这些高级结构的作用力是很弱的静电相互作用。它们的稳定化能,也就是上面图上形成的“坑”非常浅。温度略高,这些高级结构就被破坏了,蛋白质也就“变质”了。蛋白质变掉了,病毒也就失活了。所以,病毒都是喜寒怕热的。

有人会说,蛋白质这样不稳定,人、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生物为什么能够稳定存在?这回答也很简单,生物体中的蛋白质都存在于活的细胞中,它们受到细胞环境的保护,增加了他们的稳定性,更重要的是,它们处在不断地新陈代谢的过程中。也就是说,蛋白质在不断地分解,同时也在不断地生成,而整个细胞也在不断地新陈代谢。这就使得在这些细胞和蛋白质在宏观上看不出有多大的变化,保持平衡的状态。一旦这些生物死亡,它们体内的蛋白质也就会迅速变质。我们买来的肉,要放到冰箱里冷冻起来,才能够保存较长的时间。

沿着这个思路,我们也能够解释为什么细菌并不像病毒那样喜寒怕热,而是喜欢比较温暖的环境。其原因就是因为细菌是活的细胞。从蛋白质分解的角度看,温度低了,蛋白质较为稳定,但是,细胞的生长、繁殖就很慢,甚至会休眠。在温暖的环境下,虽然蛋白质稳定性差了,容易分解,但是它的生成也快,细胞的生长、繁殖更是大大加快了,细菌的数量仍然会急剧增加。

也正类似于这个原因,侵入我们生物体内的病毒,虽然温度的升高使它们不稳定,但是,由于它们能够在生物细胞内迅速复制自己,致使这些病毒在体内迅速地大量泛滥,弄得不好,甚至会影响到生物体的生命。

当然,生物所能够快速生长和繁殖的温度区间并不大,对于与人或其他哺乳动物关系密切的那些细菌,温度一旦超过它们繁殖适合的温度,也随着温度的升高,容易被杀灭。在这个意义上,它们也是怕热的。我们在医院里往往用压力锅高温灭菌,细菌、病毒,都逃不过这样的高温。

由于病毒是喜寒怕热的,而细菌在一定温暖环境下能够快速生长繁殖,所以我们看到,在冬春季比较寒冷的天气里,像由流感病毒、SARS病毒、“2019新型冠状病毒”等病毒的传播所引起的呼吸道疾病容易流行,而在夏日的温暖环境中,痢疾、腹泻等由细菌引起的消化道疾病则容易高发。这都不是偶然的事情,都有它们的科学道理。

当然,本文所说只是一般的道理,不涉及病毒具体的品种,不涉及杀灭它们的具体温度,更不涉及杀灭的具体方法。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为什么病毒喜寒怕热?  病毒  病毒词条  为什么  为什么词条  
观点

 “三段论(Syllogism)”...

在传统逻辑中,“三段论(Syllogism)”指从两个命题(“大前提”和“小前提”)推导出“结论”的一种演绎推理,是数学证明、科学研究及日常沟通交流中常用的一种...(展开)

观点

 能量、价值与资本

世界是不断运动变化的,其背后是能量的变化和迁移。在社会中,价值可以视为能量的一种表现,它也是不断变化和迁移的,而价值的积累就是资本。可见资本是社会运转的必要因素...(展开)

观点

 这次终于没有意外了

上个学期在计划外多接了一门通识基础课《互联网+引论》,虽然这课上过一次,但中间停滞了几年没有上,所以备课还是花费了不少时间。这课属于大班教学,三个班级将近130...(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