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年后,青年为什么要牢记“五四”精神?
今天是五四运动的101周年,是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也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之年。现在的青年对于祖国的历史,好像已经没有很多的概念和意识了。提及五四运动,可能也只知道是青年主导的一场爱国运动,今天老师想谈谈,为什么时隔101年后,青年学子仍要在五月四日这一天,以各种形式纪念五四运动和传承五四精神?
(一)回溯五四,探寻青年与国家的选择
我一直在想,为什么是青年站了出来?如果回溯那个裹挟着青年发展的轰轰烈烈的时代,面对国家的羸弱、民族的衰败、人民的艰苦,我想,那时候的青年也会有迷茫、失意、落寞、纠结,也会偶尔走入人生的误区,毕竟在那个时代,他们可以同样选择墨守成规、选择顾小利弃大义、选择安安稳稳生活、选择两耳不闻窗外事;但最终,自身的理想信念以及根本的价值取向,却未曾在风吹雨打中凋零,而是在迷雾中愈加坚定、在风霜中愈加挺立。幸运的是,青年也有足够的机会去做清醒的抉择:是在社会变迁中融入时代大势?还是裹足不前?最终,在1919年,他们毅然决然充当着思想解放、社会革命、救国强国的先锋者和排头兵,引领了这场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伟大运动。
我想,这其中的原因大概从历史进程的中国可以找到答案,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学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张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到“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的李大钊。中国的爱国主义有其独特的文化传统,儒家的《礼记 大学》的儿童第一课就蕴含了“舍己为国”、“保家卫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蕴含了中国特有的“家国同构”的文化传统。这种家国情怀是熔铸于中华民族的每一个人身上的,这种基于中华文化自觉的基因在国家遇到危难的特殊时期被唤醒,转化为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的五四精神。
费孝通曾说过,“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中华民族是在几千年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中华民族是在近百年来中国和西方列强的对抗中出现的。”而青年,作为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作为每个时代思想最为活跃、精力最为充沛的社会组成“细胞”,最有可能在第一时间有现代民族和国家的意识,有对科学与民主的基本信念;第一时间明白救国不能依靠神灵或天上,只能依靠自己;第一时间觉醒为担当民族复兴的仁人志士,传递最朴素的情感,演绎最直接的行为,表达最震撼的声音。在这场青年带领全民族进行的追求真理、追求进步的伟大觉醒,蕴藏着的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五四精神,从某种意义上讲,是独属于青年的一种精神,是可传承、可创新、可发展的青年精神。
(二)对话五四,追寻青年与时代的价值
为什么青年能带领全民族的觉醒?在那场浩浩荡荡的五四运动中,先进青年知识分子,在众多的社会力量当中,选择了与工农民众相结合;在各种社会思潮中,选择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选择了爱国主义。70年过去了,国家用几十年的时间走过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过程,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过程,何其艰难。这段艰难的民族复兴道路,凝结了全党全国全人民的勤奋、智慧和勇气。
在这次的“新冠”肺炎疫情中,我们通过互联网在国际比较视野中深刻感受到中国制度的优越性,感受到“以人民为中心”的生命底线思维(而非以资本为中心),感受到在共产党的领导下“集中力量去解决大事”的明显优势。但在全球共同抗击疫情的局面下,在前半场战场中国两个月控制疫情的情况下,外界的傲慢与偏见仍然存在。每一个中国青年人都应该认识到:中国崛起背后的不容易,中国复兴背后的巨大挑战。每一个青年人都应从美好的伊甸园中觉醒,只有祖国强大才能有每个人的安全和强大。
所以,当代青年人与五四时期青年人,虽身处不同的时代、面临不同的发展任务、身负不同的历史使命,但都处于祖国关键的发展期;虽不需要再抛头颅洒热血、不需要再冲锋陷阵战役第一线,但在全球化的新时代,青年同样有新的清晰的使命: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如何做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在新时代身体力行地讲好中国故事、发出中国声音。每一位当代青年仍需要从“五四”运动的先辈中汲取爱国、担当的营养养分,以史为鉴、以史为师,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三)传承五四,砥砺青年奋斗的精神
如今,我们需要从五四运动中学习和传承什么?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并指出,“五四运动以全民族的搏击培育了永久奋斗的伟大传统。”“永久奋斗”,这四个字我想每一位青年人都值得铭记并践行。
在百年前五四运动中,中国青年发现自己的力量,凝聚起来团结在各行各业的奋斗中。在最近的这场武汉、湖北保卫战中,中国青年奔赴医疗一线(4.2万多名驰援湖北的医务人员中,有1.2万多名是“90后”;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全体137人中,有75名“90后”),年轻一代已经成为新时代中国奋斗的主力军。他们也以实际行动诠释了担当和作为,只有将爱国转化为奋斗的行动,爱国才是实实在在的,才是真切可感的。
但确实,在我自己的身边也看到,有一些青年人是缺乏永久奋斗意识或者挫折教育的。章太炎《今日青年之弱点》提及青年的四项弱点:①把事情太看容易,其结果不是侥幸,便是退却;②妄想凭借已成势力;③虚慕文明;④好高骛远,在如今仍具有警示作用。看过太多关于梦想的话语:“脚踏实地、仰望天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人生路上的指明灯”等。当我们赋予其美好、光鲜、亮丽的名词时,背后是满满的期待和希望,但梦想永远不是不顾一切投入想象的狂热,而是务实、谦卑、隐忍的生活态度,是你如何看待真正实现梦想路上,永远会遇到的不那么美好的事情。她背后那些芜杂、繁琐的要求,每天都在考验你的耐力、你的能力、你的接受度。当你拥有与梦想不匹配的身躯时,是否敢于奔走在尝试着的路上。
我经常鼓励刚入校的新生,正因为你们是青春,你们是初生牛犊,你们就越要有“敢闯、敢拼、敢努力”的闯劲,同时也要有“丢掉面子、丢掉包袱、丢掉痛苦”的勇气,青春就是因为奋斗才出彩,错过青春的机会与韶华,你有可能一直等在谷底,无法前进。青年人,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祖国和时代在等待你们成长、静待你们蓄力、期待你们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