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学罗娜博士今天在科学网挂出《学生写作不好的根源是写作教学方法的问题 》的博文,科学网编辑部将其在“精选博文”中置顶。看了罗娜博士这篇短文后,窃以为罗娜博士这篇博文提出的问题确实很重要。很重要的原因是,写作能力确是现代人须要具备的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甚至可以说,如果不具备良好的写作能力,即使生活在现在这个时代,也不能说是一个真正的现代人,写作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现代人的发展程度和层次。
本人原则上同意罗娜博士博文标题表达的观点,即中国“学生写作不好的根源是写作教学方法的问题” 。叶建军博士《从指导研究生论文写作的经历看我们的语言教育》一文中认为学生写作不好的根源是语文教育分配的时间不够,在很大程度上被英语挤占。罗娜博士不同意叶建军博士的这种看法,并认为,英语教育固然花了很多时间,效果也值得商榷,但它们跟学生写作不好之间没有直接因果关系。本人赞同罗娜博士的这个观点。前些年传说教育部准备降低高考英语分数,提高语文分数。《南方都市报》记者就此问题采访我,我的看法和当时流行的看法大异其趣——作为一个语文人,我坚决反对降低高考外语分数,提高语文分数。
(有关阅读:《利用高考这根“指挥棒”对语文学习施加影响,属于“末端影...》)
我认为如果这两科要降分数就降语文,绝不能降英语,学生学语文的时间怎么能说少呢?上数理化生物政治等课,阅读这些课文不等于在学语文?理科教学中的证明题不是训练逻辑思维,对学生说话、阅读、写作文没有好处?说句不客气的话,提出高考提语文分降英语分,往小里说是目光短浅,往大里说是误国误民。这里我还可以补充一句,说英语教育固然花了很多时间效果也值得商榷的确是事实,但是,难道数、理、化、政治等课程就没有花很多时间,效果也很好吗?从中国教育发展历史看,中国古代很长一段时间,读书人实际上只有一门语文课,考状元就是写一篇作文,但中国古代语文教育是否很成功?中国古代读书人整体的写作水平是否令人满意?这两个问题很复杂,讨论它们不是本文的任务。我的简单看法是,关于前一个问题,我认为中国古代语文教育的整体质量比中国现当代语文教育质量高。作为一个语文人我甚至一贯认为,当代中国的语文教师有不少方面胜过中国古代语文教师,但当代中国的语文教师教语文教不过古人。尽管如此,要说中国古代语文教育的质量会高到哪里去,打死我我也不相信。关于后一个问题,我认为,只要尊重历史我们就应该承认,由于政治、经济等历史的原因,在中国古代很少的读书人中,写作能力强、写作水平高的真是不多——那些状元文章我们看到了不少,像苏轼那样的文章或者真正的好文章,有多少比重?其中原因复杂,这里姑且不论。
我赞成罗娜博士博文提出的“出问题的是我们写作教育的方式”的观点。罗娜博士认为我国写作教育方式的主要问题反映在教育过程和评价标准方面。过程方面的问题主要是“我国的写作教育不重视修改”,即在写作教学中“老师也很少要求学生修改,以至于学生到了大学甚至研究生阶段,还不知道好作品是修改出来的这一简单的道理”。评价方面的主要问题是,“我们对学生写作评价中,辞藻是否优美这些表面的东西占比很大,而不考虑读者的阅读感受,用一个术语,就是不看重audience awareness。”罗博士还引述饶毅教授的个人体会。饶毅教授曾谈过他自己在美国学到这种audience awareness对他的学术交流有很大帮助。”据此罗博士认为,“我们的写作教学中应该把对辞藻等表象的重视转移到写作目的和读者感受上去。否则,就是把所有的英语课都换成中文写作课,也不会有什么改观。”我认为罗博士这些观点有道理,但还可以进一步商榷。限于篇幅,下面我主要从正面谈谈我的看法。
首先,我认为,中国学生,无论小学生、中学生,还是大学生乃至研究生,整体看写作能力确实不强,写作水平确实不高,但这个问题不仅仅是中小学教育的问题。现在国内一些大城市,中小学教师的学历早就本科化了,在我们深圳,中小学教师尤其是中学教师,硕士研究生比重很高,博士也不少。其他学科我不说,单就语文教师而言,我要说句实话,大部分语文教师虽然读书不少,但写作能力不强,写作水平不高,我曾经把这种现象概括为“读书破万卷,下笔如见鬼”。我1999年底通过招聘考试来深圳市教科院(刚开始单位叫深圳市教学研究室)工作,在一本教育刊物当过七八年主编,我看稿子的感受是,中小学教师的来稿有两科教师的稿子质量最差。大家猜猜是哪两科的教师? 一科是外语教师,一科是语文教师。英语教师的文章问题主要是,单独看一句一句都是通的,把前后两句连起来就是不通的。这种文章很难改,要改就得替他重新写。语文教师的文章呢,就是只会写故事(有不少连故事也写不好),绝大多数不会写论述文,就是不会分析不会论证。相当多的中学语文教师的论述文水平,比一些层次好的高中学生要差一截。可这些老师都是经过大学中文系四年训练的,有的还外加三年研究生训练。我办的深圳市首批教育科研专家工作室之程少堂语文味工作室,其中最不会写文章的是一两位全日制中文系毕业的研究生,给他们改文章我都想上吊,因为他们的文章有句法问题,更有思维问题、逻辑问题。总之,中国学生写作水平不高,中小学教育有责任,但不仅仅是中学教育的责任。
其次,我同意中国学生的写作能力不强、写作水平不高与我们的写作教育方式不当有关,这个不当,固然如罗博士所言,与不重视修改能力的培养和写作评价中过分辞藻是否优美而不考虑读者的阅读感受有关,但我认为这些都不是要害问题之所在。我认为,中国写作教学的主要问题,是既不够科学,也不够艺术。
写作和写作教学是两个关系密切又有分别的概念,限于篇幅我这里把写作与写作教学当成一个概念使用。中国的写作教学确有许多问题,其要害是既不科学也不艺术,其中最主要问题是不够科学。
写作教学如何科学?主要是要认识和尊重写作的本质特点与基本规律。
首先要准确理解写作、写作教学的本质特征,即写作、写作教学是什么。我认为,写作是对情感(情)与思想(意)的表达。以情感表达为主的文章主要通过形象思维产生,而以思想传递为主的文章主要是通过逻辑思维产生(当然在写文章的过程中,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不能绝对分开的)。科研论文的新思想、新发现就属于一种“意”。胡适在《什么是文学——答钱玄同》译文中说:“语言文字都是人类达意表情的工具;达意达得好,表情表的妙,便是文学。”文学如散文、小说、诗歌、剧本是文章,但不是所有的文章都是文学,文学是文章中的贵族,只有好的文章才是文学。胡适谈的是文学而不是一般文章,但一般文章或表情或达意,这个是文章规律。而达者,不光是表达,还要通达,即让人理解、明白。换言之,我们写文章,主要是为了表情和达意,并且要让读者理解我们的情与意(这就涉及到罗博士文章说的“audience awareness”)。可学生写作最大的问题之一通常是拿到题目后无从下笔,具体说就是他觉得自己似乎并没有题目须要表达的那个情和意。由此可见,写作教学首先要解决的是学生有要表达的情或意,如果是写科研论文,就是要有新思想、新发现。没有要表达的情与意,写作就有如无米之炊。这是一条被古今中外文章史、文学史证明了的很重要的写作规律。一句话,写作教学要体现写作的本质,遵循写作的基本规律,即要先帮助学生解决有“米”的问题。当然,如何让学生“有米”,这个问题解决起来并不太容易。
其次,写作的“米”除了情与意,还有语言问题。我国作文教学,既有罗博士文章所批评的过分重视辞藻的问题,但还有问题的另一面,即轻视辞藻。如果把辞藻看成“华”,把表达的内容情与意看成“实”,作文大体可以分成四类:华而不实,实而不华,不华不实,又华又实。这四种类型中,又华又实当然最好,但作文能写到这样的学生太少了;不华不实不好,这个也没有争议;但华而不实与实而不华这两类作文,究竟是华而不实的作文好,还是实而不华的作文好?很多人会不假思索地说,那当然是实而不华的作文好。这是把作文技术问题与作者人品混为一谈。照我看来,学生,尤其是中小学生,华而不实的作文比实而不华的作文要好,前者更应该成为我们作文教学的目标之一。经验告诉我们,一般说来,在中小学阶段解决不好的作文实而不华之类问题,随着学生经历阅历的增多、思想的成熟,会逐步甚至“自动”解决(我们写博客会觉得没有东西可写吗?);而高中毕业作文还做不到"华",大多数人以后很难做到辞藻华丽、丰富了。作文规律之一是“绚烂之极归于平淡”,在离绚烂这个“极”很遥远的事后,一开始就追求格调很高的平淡风格,作文教学实际达到的境界反而低下。我做语文教师、研究语文四十余年,我的观察是,从我国学生写作实际看,学生作文水平不高,有内容方面的不高,也有形式包括辞藻贫乏的问题,而且后一个问题更难以解决。过早在内容上追求超越学生年龄特点、心理特点的作文目标,是违反写作和写作教学的基本规律的,教学效果会适得其反。
解决学生写作如何“有米”的问题,还有一个方面就是要解决写作教学的程序。这在自然科学中叫做“建模”。中国的写作教学不够科学,原因很多,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写作教学没有“章法”,具体说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程序(我国语文界对阅读教学的研究要深入一些)。常言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更何况一般说来除了个别写作天才,学习写作的学生绝大部分在开始阶段离写作“巧妇”很远。这就更要求写作教学要有程序,同时要教给学生一些写作的程序。但中国的写作学理论在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很好解决这个问题。在这种条件下,要求总体说不搞教育科研的一线中小学语文教师去解决这个问题,是不合理的。我十多年前在深圳语文界提出一个很个性也很有影响的观点,并且把这个观点写成文章(链接)《做人要“公”,作文要“私”》(这句话不少语文教师认为“很经典”),即要引导学生写作时敢于“发私情”“写私见”“用私语”。须要强调的是,这里的“私”,不是私密的、不公开的、不正当的等含义,而是“个人的“”个性的””有创意“的意思。我认为,无论是写感性文章还是写理性文章,敢于“发私情”“写私见”“用私语”,是很重要的(科研论文总体上也应如此)。而教给学生运用个性化的视角独到地观察,并养成对自己个性化的视角和独到的观察进行分析与积累的习惯,是提高写作创新水平的基础与前提。当然,能不能做到写文章时敢于“写私”,与社会环境、文化环境有关,但戴着镣铐也是可以跳舞的。我后来接触到我国著名写作学理论家马正平先生的著作和观点(马正平先生可能是中国当代最优秀的写作理论家之一,他一个人主编由人大出版社出版5本高校写作学教材,其中北大、复旦、南京大学等学校的教授都是这套书的撰稿人),我认为马正平先生提出的“对比”与“重复”写作思维模式,是解决写作和写作教学无模式的有效办法之一。
另外,中国写作教学的弊端之一是,教师讲多了,学生写少了。一个学期七八篇大作文,一些负责任的老师会及时批改和讲评,但遇到不负责任的语文教师,那就惨了。2002年我女儿在深圳一所重点中学念高二,那年11月初,我说要看看她的作文,女儿说说这学期没有写作文。我说绝对不可能,我是管语文的,一学期都过去两个月了,怎么没有写作文?你马上打电话给同学问一下。女儿当我面给同学打电话,结果证实的情况是:写了一篇作文,但老师还没有发下来,没有讲评,时间一长我女儿给忘了。我后来在全市高中语文教师大会上点了这个学校语文科组的名。当然这种情况并不是很普遍的。不过,那些及时批改及时讲评的老师,也大多是讲完拉倒,过段时间再布置学生另写一篇作文,而在注重批改、讲评的同时,注重学生自己修改(罗博士说的我国作文教学不重视修改确是事实)、注重学生写作练习次数的语文教师,不太多。量变与质变的统一也是作文教学的规律。没有一定的作文训练数量,想要学生的作文水平有质的提升,是不可能的。
这是我今天晚饭前看了罗博士文章后,晚饭散步时的一些随想,时间仓促没有很好整理,仅供参考,也欢迎方家指正。
2021/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