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3月,各高校进入研究生论文提交和评审环节。以前毕业人数少,都是各校导师自己找评审人,后来人数多了,为了防止熟人把关不严,放水,于是改为统一匿名盲审,而且加大了校外专家数量,好像校外专家个个都是明察秋毫,铁面无私的“包公”。看似公平合理,实则走形式而已。因为各高校大同小异。落到小同行手里的概率更大(与自己找没啥区别)。若遇到非同行或许因为看不懂,反而得不到公正评价。低一级学校审高一级学校的论文通过率高,而地方院校的论文落到高一级学校的则命运多舛,因为评审人的眼界和水平的差异。研究生培养的导师负责制决定了其学生论文质量是依据导师水平而不是学校水平。认真负责的导师,其学生论文质量可以达到标准;不负责任或能力差的导师,其学生论文交给谁审都通不过(除非找关系)。
还有的人认为,学生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可以反映学生的学术水平。因为期刊审稿要求高于学位论文评审。这等于把论文把关权完全交给了期刊。但是除了个别优秀者外,毕竟不是每一个研究生都能做到这一点。现在研究生每年都在扩招,整体质量堪忧。
研究生是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其学位论文的。导师才是第一责任人。外审,盲审,期刊审尽管在一定程度加大了把关力度,但终究要由导师来把关的。第一关把不住,想靠后面几关把住,无疑是舍本逐末,南辕北辙,搞错了方向。这是对导师的不信任吗?若如此应该先把住导师关才是根本!否则就是卸责!对于连续几年问题多的学位论文指导教师,应该暂停其招生资格。从这个意义上说,评学生论文就是评导师能力和水平。
盲审与非盲审的目的都是把好论文质量关。评审人的水平决定评审的客观公正性。但实际情况并不乐观。有严有松。同一论文不同人给出的评价不同。关键在于标准的掌握尺度。其实校内将同一专业的导师指导的学生论文放在一起来评,按照一个标准排队,更有可比性,而不是1,2个人说了算。
看了各校评阅书要求,按照“评价要素”(空话套话),有几个达标的?创新性评价对于博士论文适用,对于硕士论文哪来的什么创新?能完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实验就不错了。法不责众,若标准过高,形同虚设,到头来还不是放水?加之数量多,时间紧迫,集中,不可能对每一篇论文都详细看,于是敷衍了事的评阅(甚至交由学生评阅)越来越多。遇到较真的评阅人对于学生就是一场噩梦。“修改后答辩”不是不同意答辩,而是督促修改完善。“不同意答辩”要慎重(除非哪个学校“杀鸡儆猴”)。因为延期毕业对学校,导师,学生都是一件麻烦事。对于博士学位论文可以从严,为了保证质量有一定淘汰率。对于硕士学位论文只要做了一定工作量的实验,有个符合科学规范的结果就可以了。至于评定等级吗,合格,不合格足矣。优不优秀看以后发的文章。推荐国家省级优秀论文实无必要,因为那相当于评奖,看发表的文章。
学位论文评审严格说是个定性(可否答辩)评价而已,又不是文章审稿,评项目,评奖,标准可适当宽松,把握住是否达到学位论文要求,可否参加答辩就可以了,没必要搞得那么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