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关于桔子的“风言风语”搞清楚再吃更甜

  桔子在中国的国民度着实是高,无论是比拳头都要大的丑桔还是一口一个都嫌小的砂糖桔,从东三省到滇广闽到处都有它们的忠实粉丝。就连小学课本里都少不了它们的踪迹:冰心的《小桔灯》和朱自清的《背影》中,它们可都扮演重要的角色呢!

  然而,太出名就免不了招来很多议论,江湖中关于桔子的各种“风言风语”真是不少。小编搜集了几条人气最高的,请专家来给出正确的解读。

图虫创意

  桔子富含维生素,有益健康要多吃?有营养的同时含糖量也很高哦!

  柑橘类水果中维生素C(简称VC)的含量通常有20~30mg/100g,比冬天里另两个水果明星——苹果(1~5 mg/100g)和梨(4~8mg/100g)可要多多了。作为柑橘大家族中人丁兴旺的一系,桔子水分充足,果肉软嫩,酸甜可口,价格亲民,在新鲜果蔬没有那么丰富的冬季,受欢迎是必然的:基本上一个中等大小的桔子,就能满足孩子每天一半的VC需求。而且,柑橘中还含有丰富的钾、类胡萝卜素,以及橙皮素、柚皮素等等,它们都是对健康有益的成分。可是,再有营养的食物,吃起来也要有个量。

  就拿桔子来说,它的问题就是——糖分有点多。桔子中的含糖量平均是11.9%,如果碰上口感甜一点的品种,还会再高一些。而且桔子由于不需要洗、剥皮就能吃、口感又软这些原因,很容易出现“一不小心就吃多”的情况,这几个桔子下来,能量摄入可不低!

  我国膳食指南的推荐,普通成人每天吃水果的量是200~350g左右,折算到柑橘类,差不多就是2-3个中等大小的橘子。如果实在爱吃,多吃一两个问题也不大,但“堤内损失堤外补”,桔子吃多了就少吃点其他主食吧,而且一定要注意清洁牙齿!

图虫创意

  桔子吃多会变成“小黄人”?没错!

  爱吃桔子的人应该都有这样的亲身体验:如果在一段时间内桔子吃多了,手脚甚至是全身的皮肤就会变黄,成了“小黄人”。甚至有些人会怀疑,是不是桔子被染色了?

其实跟染色没什么关系。吃了桔子皮肤会变黄,是因为柑桔中含有丰富的胡萝卜素,如果经常吃很多橘子,人体就会摄入太多胡萝卜素,没有及时代谢掉,在血液中的含量过高,就会导致皮肤变黄,这种情况被称为“高胡萝卜素血症”,也叫“桔黄症”,这种症状的典型表现就是手掌、足底明显变黄,严重的甚至会全身的皮肤变黄。

不过,它只会短时间地影响“颜值”,并不会影响健康。只要暂时停吃桔子,过一两周肤色就能恢复正常,一般也不需要进行特殊的治疗。

而且,除了柑桔类之外,胡萝卜、南瓜、木瓜、芒果等蔬果中的胡萝卜素也含量丰富,如果吃很多,也会变成“小黄人”。如果发现最近有点面色变黄,不妨先回顾一下,自己是不是这些蔬果近期的摄入过多了。

图虫创意

  桔子吃多了会上火?

  “桔子爱上火”这个说法,让很多柑橘爱好者有所顾忌,放着好好的桔子不敢吃。

  首先,“上火”是个很难定义的概念。所谓“上火”,是古人对一类身体感受的归纳总结,概念非常模糊,没法解释,也很难对我们的生活做出指导。但是很多人会说,吃桔子之后就出现牙龈红肿,嘴巴溃疡……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其实,对于桔子来说,引起“上火”的罪魁祸首就是——桔子中的糖分含量高。吃太多桔子,意味着会摄入大量糖分。高糖分会让嗓子发干发涩;有一些敏感的人,还可能因为桔子中的果酸,感到牙龈和胃部不适。如果吃完后没有及时清洁口腔,这些食物残渣、糖分就容易造成口腔内细菌滋生,引起炎症,初期可能表现为牙龈发炎,主要特征是牙龈红肿、容易出血、有胀痛。

  这些是不是很像吃了水果后感觉“上火”的表现?解决的方法很简单:别贪嘴,每天吃个一两个就可以了,而且吃完桔子后及时用牙线清理牙缝中的果肉残渣,并且及时用清水漱口,这样就不会出现“上火”的情况了。

图虫创意

  桔子里的白瓤多吃有益?一切随缘,不必强求

  桔子皮内侧和桔子瓣上包裹着的白色棉絮状、丝状物叫做桔络,又称桔丝、桔筋,通常是白色,晒干后多为淡黄白色,放置时间久了会变成棕黄色。它的本质,其实也是一种果皮,我们经常说的“桔子皮”是有外、中两层果皮,外面那层光滑的、或橙红或金黄的是外果皮,桔络其实就是“中果皮”。

  有人说桔络营养价值高,认为应该吃掉,不能丢,甚至还有用来做药用的,这个说法有些夸大了。

  实际上桔络确实是有一些营养,它的成分主要是水分和膳食纤维,也有一些植物多酚类物质。

  不过,考虑到白瓤的量实在太少,而且口感并不是很好,毕竟大部分是膳食纤维,如果觉得丢掉可惜,那就吃掉;但如果觉得口感不好,不吃也没关系,这就完全看个人喜好了。因此完全没有必要夸大桔子白瓤的营养价值。真想补充膳食纤维,多吃点杂粮效果更好。

图虫创意

  桔子分公母,母桔子更甜?科学表示:没这回事儿

  桔子好吃,也有一般甜和特别甜之分,因此关于挑选桔子的各种“绝招”应运而生:桔子底部有小圆圈的是母桔子,有小点的是公桔子,母的比公的甜,要尽量挑母桔子才对。

  这种说法没有科学依据哟!此说法中所谓的“公母之分”的关键,就是位于果实底部(与果柄相对位置)的“脐”,这其实是脱落的花器官在果实上留下的疤痕。桔子底部的“肚脐”就是花柱脱落的痕迹,多数是点状的。这些疤痕主要是运输水分和养料的维管束的残迹,因为下方的果皮组织发育速度通常比果实的其他部分慢(甚至不发育),所以形成一个略微凹陷的“脐”。

  因为不同果实这一部分的果皮发育速度存在很大差别,所以同一品种的桔子中能看到不同大小、由点状到环状的脐部。脐部的大小在不同果实中是连续分布的,不存在明显的界限来划分公母,也没有任何证据表明脐部这一小块果皮的发育与果实的味道相关。

  实际上,柑、桔、橙、柚都属于柑橘类水果,它们口感上的酸与甜,都和土质、肥料、日照、树龄等有直接关系;产地、品种、形状的不同,桔子的味道也不同。

图虫创意

  吃桔子不如喝桔汁?营养流失事小 影响健康事大!

  桔子榨汁后,膳食纤维几乎都被过滤掉了,而且一不小心就会喝多,造成糖分摄入超标,对健康非常不利。

  其实不仅仅是桔子,对于所有的水果来说,喝果汁和直接吃水果之间都存在着很大的区别:

  1.果汁的营养素损失

  果汁制作过程中往往过滤掉了其中部分的膳食纤维和营养素,其中的维生素C和抗氧化物质也受到不小的损失。

  2.果汁含糖量高,还属于游离糖

  水果中的糖在水果里是没有问题的。但果汁中的糖,榨汁后就属于游离糖了。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把“游离糖”的摄入量控制到每天50克以内,最好是低于25克。更重要的是,果汁往往都很甜,好喝的果汁含糖量都很高,没有人喜欢喝那种酸涩的果汁。苹果汁、橙汁的含糖量都在8%以上,而葡萄汁的含糖量甚至可高达15%~20%,几乎是可乐含糖量的两倍!喝一杯纯果汁,就能喝进去20~40克的糖,40克糖相当于半碗米饭,每天在三餐之外额外喝进去,怎么可能不发胖呢?发胖还会增加糖尿病和高血脂等一些慢性病风险。

  3.果汁饱腹感差,消化快,血糖上升快

  水果是固体状态,需要咀嚼,饱腹感强,胃排空的速度较慢;而果汁是液体状态,不用咀嚼,饱腹感差,在胃里的排空速度很快,在肠道中的吸收速度也很快,血糖上升也快得多,对于血糖和体重控制非常不利。

  4.果汁很容易就喝很多

  常喝果汁的人肯定有这样的体会,果汁很容易就喝很多。啃一个苹果就挺辛苦,胃里也挺满了;连续吃两个苹果之后,没有人会要求第三个。但是,喝一杯果汁非常轻松,连喝两三杯也没啥难度,毕竟饱腹感要差很多。而果汁中糖分高,很容易摄入大量的能量,对健康是一点好处都没有的。

  大量研究显示,喝果汁有促进发胖和增加糖尿病风险的趋势。对于小孩来说,还会增加龋齿的风险,导致儿童蛀牙。美国儿科学会(AAP)建议,不要给1岁以下婴儿喝果汁,6个月以后的婴儿可以直接吃果泥,1岁以后的孩子也要限制喝果汁。美国儿科协会认为,对于不满1岁的婴儿,果汁没有任何健康优势,1岁以内的婴儿绝对不能喝果汁(无论纯果汁与否)。与完整水果果肉相比,果汁没有任何营养优势;它对于任何年龄段的婴幼儿及儿童的健康均衡饮食结构,都没有重要意义。

图虫创意

  冬天来了,又到了吃桔子的季节。希望大家在加深了对桔子的了解之后,可以更健康、合理地享用它的美味!

  作者 | 阮光锋 科信食品与营养信息交流中心科学技术部主任

  审核 | 高 超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副研究员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风言风语  风言风语词条  搞清  搞清词条  桔子  桔子词条  关于  关于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