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春节打麻将争议多,到底对身心健康是好是坏?

  新春佳节,亲朋好友聚在一起难免想搓个麻将,放松一下心情。打麻将这一活动常引起争议,有年轻人认为老人打麻将是浪费时间,不利于身心健康;有子女头疼父母沉迷麻将,影响正常作息;还有家长不知道是否能让孩子参与麻将游戏,倍感困惑……今天,我们就从科学的角度解读一下打麻将这项活动的心理密码。

图虫创意

  01 适度打麻将可预防老年痴呆?

  有些年轻人觉得打麻将是一种“不健康”的娱乐活动,但有研究发现,适度打麻将是一种可以训练认知,延缓认知老化甚至预防老年痴呆症的好活动。科学家将62名被诊断为健忘的老年人分为两组,一组每周玩2次麻将,另一组每周玩4次麻将(这些老人虽然会玩麻将,但都已经连续6个月没有玩过麻将),连续玩16周,结果发现无论何种频次,老年人的认知能力都得到了提升,其后效(即不再玩麻将后)能持续至少一个月。 另一项研究表明,适度打麻将在延缓认知老化方面的效果甚至比太极、手工等活动更好,研究者选择了110名被诊断为健忘的养老院老人,分为三组,分别进行为期12周,每周3次的活动,包括打麻将,做太极以及做简单手工。接着他们分别在3个月,6个月和9个月的时候测了被试的认知功能。结果显示,如果将做手工组作为对照组,打麻将组老人的健忘症病情(尤其是认知能力)显示出了明显的减缓,而太极组老人也出现了一些进步,但整体效果不如打麻将组。

  由此可见,适度打麻将是一种延缓认知老化的心理工具,春节期间陪伴老人打麻将,非但不会影响健康,还能提升他们的大脑功能。但要注意,每次打麻将的时间不要过长,建议在3个小时内。

  02 沉迷麻将映射出意义感的缺失

  除了提升认知功能,适度打麻将还可以为生活提供意义感。对意义感的追寻,是每个人的本性,失去了意义感,人们往往感到空虚、感到焦躁、感到日子“没有盼头”。而最容易产生意义感的方式,是找到一个人与他人、与社会,或者与某个更广大事物的连接。所以当一个人在家里感受到被需要,在社会上感受到自己有贡献有价值,就容易幸福、容易产生意义感,麻将这个活动非常容易激发人的心流体验,高度专注,忘记时间、忘记空间、沉浸其中,所以,打麻将是适应能力较强的表现,反映了人们主动寻求链接与快乐的能力。

  然而,如果打麻将成为寻求意义感的唯一手段,以至于太过沉迷,为了打麻将经常熬夜,破坏了正常的生活节奏,就需要引起关注了。春节期间,如果你的父母沉迷麻将,不妨去增加他们在生活中可以“链接”的对象,要想戒掉一个行为,好的方式是找到另一个行为替换进去,而不是强行切断。作为子女,应站在父母的角度想问题:他们做什么可以替代打麻将、填补时光,创造意义和找到心流呢?可行的一些思路有:鼓励父母之间多交流,鼓励父亲找其他亲朋好友多活动,养养花草宠物,培养某个运动爱好等等。如果能在不止一个领域找到意义感,他自然而然会降低对麻将的依赖。

  03 未成年人易成瘾 不建议接触麻将

  作为一项可以提供即时反馈的娱乐活动,打麻将容易导致行为成瘾,这一风险在未成年群体中尤为突出。探讨大脑的成瘾机制,必须要说大脑里一种叫作“多巴胺”的神经递质。多巴胺能够让我们在完成某项任务后,获得愉悦的快感,是人脑奖励机制的一部分。大脑内的多巴胺越多,我们所感受到的快感就越强烈。我们因为游戏、财富甚至包括爱情而获得的满足感,本质上都和多巴胺有关系。而成瘾之所以发生,恰恰是因为某类物质激活了相关神经元,促使更多的多巴胺被释放出来。

  与成年人的大脑相比,未成年人的大脑更容易被外界刺激,释放出多巴胺,对多巴胺的反应也更为强烈。未成年人大脑内的额叶发育还不成熟,在对风险的预测和行为控制力上都略逊一筹。即使未成年人能够靠理智控制自己,也要比成人付出更多努力,才能抵挡住诱惑。所以,面对麻将这一项娱乐活动,未成年人往往比成人更容易上瘾。

  打麻将成瘾虽然是行为成瘾的一种,但它和药物成瘾一样难以戒除,因为它们所涉及的脑回路是一样的。并且打麻将成瘾对青少年的危害远远超过成人,长时间的打麻将成瘾会导致青少年大脑内负责语言、记忆、情绪、运动各功能的区域全部受损,进一步导致青少年群体出现记忆力衰退、注意力分散、情感淡漠等问题。

  所以,春节期间,如果家中有未成年子女,应让TA远离打麻将这项活动。

  作者 | 唐义诚 中科普心理健康促进中心

  审核 | 王 葵 中科院心理研究所 副研究员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身心健康  身心健康词条  麻将  麻将词条  争议  争议词条  春节  春节词条  到底  到底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