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7月以来,一篇《北京有条开阳路,99%的人不知道,是为了纪念这个贵州开阳人……》的文章在网上疯传,引来贵州人对于北京开阳路、历史文化名人的一阵追忆。昨日,记者向开阳县文化馆馆长何先龙求证得知,这是一则假消息!
“北京南站西边有一条连接二环与三环的大道,名叫‘开阳路’。很多人不知道,这是为了纪念一个贵州开阳人而改的名。这个人:第一个发动修环城铁路;主持民国北京的第一次改建,并在改建过程中第一个提出‘修旧如旧’的概念,第一个颁布‘胜迹保护条例’……这个祖籍贵州开阳的牛人,叫:朱启钤(qián)。”这篇在网上盛传的文章,引来贵州人对于北京开阳路、历史文化名人的一阵追忆。
“网上疯传北京开阳路是为纪念朱启钤而得名,历史事实并非如此。”昨日,开阳县文化馆馆长何先龙昨日表示,这是一则假消息,不要盲目转发!
据他介绍,北京开阳路源自宋朝时期辽南的京城(公元938年)。宋史载,辽南京城设八座城门,东西南北四面城墙各设两座,自南城墙东侧城门顺时针计:开阳门、丹凤门、显西门、清晋门、通天门、拱辰门、安东门、迎春门。而开阳门朝南,“开阳”具有一开门就是南面向阳的意思。开阳桥和开阳路随之命名。今开阳桥所在位置即千年前开阳门位置附近。在历史沿革中,开阳城门虽已在金朝建金中都城池时不复存在,但由于历史沿袭,开阳路和开阳桥一直沿用至今。
“朱启钤曾在北京成立中国营造学社,是中国第一个专门研究古建筑的学术机构,撰写、出版了有关我国古建筑专著30多种,天安门广场和人民英雄纪念碑,在扩建、修建时,相关部门都曾向他征求意见。他是贵州的一大先贤。”何馆长说。 (陈玲)
■人物档案
朱启钤:少小离黔,难解乡愁几十年
如今的开阳县,将朱启钤曾居住的那条路命名为“名贤路”,2004年还修建了“启钤广场”,以此纪念这位贵州乡贤。
“朱启钤虽然从小就离开了贵州开阳,但他有贵州乡愁。”何先龙告诉记者,朱启钤生前始终不忘家乡,不仅收集编撰了许多贵州珍贵史料送给贵州,还因开阳在民国时期更名为“紫江县”,一直自称“紫江朱氏”。
朱启钤90岁时曾请周总理吃饭。当时朱家除在北京饭店订了两桌菜外,还特意在家里又做了几样家乡贵州风味菜,并另外做了总理喜吃的“狮子头”。当天,因周总理太忙,中午十二点半后才到朱家。
吃过饭后,朱启钤与总理交谈时谈到,虽然祖籍在贵州,但却从没有回过老家,所以一直希望去贵州的铁路修通后,回家乡看一看。周总理听了,鼓励他好好保重身体,还说通往贵州的铁路很快就要建成了,将来会有机会回家乡看看的。
1919年,朱启钤曾争取官银一万四千余两重修了北京贵州会馆,并多方收集黔人或在黔宦游人士的著作八种,辑为《黔南丛书》第八集。并用多年时间搜集、编辑了《贵州碑传集》,还以紫江朱氏刻本名义出版黄国瑾的《训真书屋文存》等多部黔人诗文新集;并手抄(开州志补辑)寄到家乡开阳以帮助修《开阳县志稿》,足见朱启钤对家乡的眷念之情终生未改。
2002年8月,朱启钤之孙朱文相携夫人宋丹菊趁参加贵阳“名人笔会”的机会,回家乡开阳扫墓探亲,终于了却了朱氏三代人回家乡探亲扫墓的宿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