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每年冬春季都是流感高发期。近日,国家流感中心发布2019年第2周流感监测报告,报告显示,我国内地南北方省份流感活动水平继续上升,目前已经到达流感流行高峰水平。流感凶猛,但我们对流感的一些认识误区也许比流感本身更可怕!那么,我们对于流感有哪些误区呢?
误区一:今年的流感比往年更严重
据专家介绍,今年流感的整体流行强度没有去年那么强,但是可能在某些局部地区要略强一些,按照过去的经验,流感可能会在未来几周后达到高峰,之后流感的活动强度就会回落。国家流感中心发布的报告显示,2019年第2周,南方省份哨点医院报告的ILI%为5.5%,高于2016年和2017年同期水平(3.2%和3.1%),低于2018年同期水平(6.0%);北方省份哨点医院报告的ILI%为5.3%,高于2016年和2017年同期水平(3.2%和3.6%),低于2018年同期水平(5.5%)。今年小学爆发流感比较多,但是随着学校放假,这种爆发会逐渐减少。
误区二:人们会患“EB流感”
据专家介绍,EB病毒不会引发流感。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导致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有甲、乙、丙3型。EB病毒和水痘一样,都属于疱疹病毒,并非流感的病原体。因EB病毒在成人当中广泛携带,所以小朋友非常容易被感染,绝大多数孩子感染后没有明显症状。EB病毒感染,没有明显的季节性。主要表现为发热、咽痛、淋巴结肿大、皮疹等,查血会发现白细胞明显升高,门诊中常常被误诊为细菌感染引起的扁桃体化脓而使用抗生素治疗。
专家提示,孩子出现持续高热不退的症状后,在未查血确诊感染EB病毒前,千万不要给孩子服用阿莫西林进行消炎治疗。一旦擅自使用阿莫西林,又确诊为EB病毒感染,很可能导致强烈过敏反应。对持续低热和淋巴结肿大的孩子,医院自制的“消肿散结贴”可有效缓解症状。
误区三:流感当作普通感冒来治疗
普通感冒症状轻微,多以咽痛、咳嗽、鼻塞等呼吸道症状为主一般过七到十天就会自己好了,如果有并发症,一般也是鼻窦炎和中耳炎,后果不严重;而流感会伴有高热38℃以上、畏寒、头昏头痛、肌肉酸痛等,还会并发严重的肺炎、心肌炎,有时是致命的,并且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全世界每年都有几十万人死于流感。专家建议,一旦出现感冒症状,应及时去医院检查、确诊是不是流感,对症下药。
误区四:服用药物“几天就好”
专家指出,抗病毒类药物奥司他韦能够减轻流感症状、减少并发症。但奥司他韦有其用药时机:患流感后48小时内使用,越早效果越好,超过时限效果就不理想了。
其他感冒药只是缓解症状的“对症药物”,而任何感冒病症都需要通过患者自身免疫力的抵抗才能得以消除。
抗感冒药物现在有很多,它就是让感冒症状减轻一些,让人感受要好一些,但是对病程本身没有影响。到了病程以后,靠我们的机体免疫力,大多数病人都能够恢复。
误区五:多种药物混服疗效好
专家强调,混服多种感冒药并不会在疗效上起到多大作用,相反这样服药出现不良反应的危险性会成倍增加。是药三分毒,在临床工作中,因为药物的滥用,或者过度超剂量应用引起的相关副作用屡见不鲜,教训是非常深刻的。
误区六:得了流感,输液好得快
专家介绍,输液输的一般是葡萄糖、盐水、抗生素或中药注射剂,没有一样是治疗流感所必需的。葡萄糖、盐从饮食中就可摄取,只要能进食就没必要直接输入静脉。流感是病毒引起的,而抗生素是用来杀灭细菌的,对病毒感染没有疗效,也起不到预防继发细菌感染的作用。如果并发了细菌感染,需要使用抗生素,也可以口服,没有必要输液。至于中药注射剂,目前普遍副作用不明,输液风险高。
不管从节省医疗成本,还是从安全方面考虑,都应该遵循药物能口服就不打针,能打针就不输液的原则。
误区七:靠醋熏等“偏方”防流感
为了预防流感,有人在家熏醋,专家表示,醋酸只有达到一定浓度时才有杀菌的作用,而且,流感病毒并不是细菌,用醋酸根本无法杀灭。盲目醋熏还会让气管炎、肺气肿等患者的病情加重。还有人靠口服维生素C防流感,专家表示,摄入足够的蔬果和口服维生素C效果一样,可以提高免疫力,但并没有抗病毒效果。针对喝板蓝根等中药防流感的办法,专家介绍,板蓝根偏凉性,不是对所有患者都有益。在感冒流行的时候,注意提高自己的免疫力很重要,盲目地服用药物反而会影响和损伤自己免疫力。
误区八:身体好的人不用怕流感
专家表示,身强体壮、抵抗力较强的人不要认为自己得流感的几率较低,就不注意休息和防范,使病毒也有乘虚而入的机会,比如过度疲劳、饥饿,或大量出汗后浸湿衣物等。而在流感并发症中,心肌炎在身体健康的青壮年发病率反而更高。这是由于这些人身体免疫力更强,受到病毒侵犯时,自身防御系统在清除病毒的同时也会损伤心肌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