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白露正是走出户外赏秋的好时光

  白露为秋季的第三个节气,在处暑之后,秋分之前。公历时间一般为9月7日至9日间。白露节气是寒气增长的重要时点,此时,冬季风逐渐替代夏季风,冷空气转守为攻,暑季的闷热至此结束。

太阳直射点由北回归线向南移动至赤道附近,中国境内的白昼时间逐渐变短,光照减弱,温度下降的速度逐渐加快,夜间尤为凉爽,空气中的水分遇冷析出,凝结在物体表面即形成露珠,露水原本透明无色,古人以四时配五行,秋对五行之金,金应五色之白,“白露”之名由此而得。《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谓“水土湿气凝而为露,秋属金,金色白,白者露之色”。

白露时节正值秋忙之际,农谚有“白露节,棉花地里不得歇”,此时棉花逐渐进入成熟期,农人们要将绽开的棉花及时采收。“麦到芒种秫到秋,黄豆白露往家收”“处暑高粱,白露谷”,白露也是大豆、谷子的收获时节,田地里到处都是农人忙碌的身影。

与此同时,自然界的万物也应季而动,白露三候“一候鸿雁来,二候玄鸟归,三候群鸟养羞。”“群鸟养羞”意指喜鹊等不会南飞的百鸟开始贮存粮食以备过冬。虽然秋色宜人,树木依然茂盛,百花依然娇艳,但万物还是在为即将到来的严寒做着准备。而“玄鸟归”“鸿雁来”,也容易让诗人们跳脱眼前丰收的喜悦,朝向家的远方。

白露思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诗圣杜甫的《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边防驻军的鼓声,隔断了人们的往来,边塞的秋天里,一声孤雁哀鸣。今夜正式进入了白露节气,月色还是故乡的最为明亮。杜诗中的孤雁正是三候中的“鸿雁”,秋天鸿雁要从北至俄罗斯的寒冷之地迁徙到我国南方过冬,通常在白露时节,经过北方地区休憩。

《大戴礼记·夏小正》载“雁以北方为居。何以谓之居?生且长焉尔。”鸿雁在北方繁殖孵化,其“家”在北,因此称为“鸿雁来”,而生于南方“客居”北方的燕子则为“玄鸟归”。离家远行特别是离群掉队的孤雁,恰是文人们为求学、科举、求仕而居于异乡的写照。

曹丕《杂诗》“孤雁飞南游,过庭长哀吟”,古时信息沟通不便,乡土观念深厚,白露时节,当鸿雁在湛蓝的天空南行之际,怎能不勾起游子想家之意。

范仲淹在《渔家傲·秋思》中写到:“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鸿雁飞过荒凉萧瑟的塞外边地,呼应诗人羁旅伤感,但将士壮志难酬,纵然“家万里”也只有浊酒一杯付与鸿雁寄情。中国自古有依恋故乡的情愫,当游子背井离乡,漂泊无依之际,白露节气迁徙的鸿雁成为特别的情感寄托。

白露秋色:“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白露时节是色彩斑斓的时节,《诗经·蒹葭》以“蒹葭苍苍”“蒹葭萋萋”“蒹葭采采”为句始,表述芦苇在白露时节黎明至清晨之间色彩的变化。尽管后世人们对这首诗是否映射时政而争论不休,但正如闻一多先生认为的,此抒情之诗,在重章迭唱之间,可用“不求甚解”的态度去领略其顾盼多姿的韵味,这首诗在反复歌咏中,细微地展现着日出之际,芦苇丛颜色的丰富生动,从一片青黑的“苍苍”到青白相间的“萋萋”,再到红白青诸色鲜明的“采采”,单调的芦苇在白露节气的早上,雾气氤氲之间,游吟着色彩的诗歌。

白露时节的典型物候芦苇、大雁为主要描绘物象的《芦雁图》是中国绘画中的重要题材,据粗略统计,从宋代徽宗、黄居寀到清代朱耷、薛怀再到近代的吴昌硕、高剑父都有涉猎,其中尤以清代画家边寿民所绘为多,芦花与飞雁一景一物,营造秋风萧萧的孤介之情。但一如白居易“白露凋花花不残,凉风吹叶叶初乾”,同列扬州八怪的朱耷的《芙蓉芦雁图》却在这萧瑟的秋景中,画一丛芙蓉出山崖,朱耷的倔强跃然纸上,在这黯然的底色中描绘一抹艳丽的秋色。

如果说蒹葭的色彩需要细腻感受,芙蓉的颜色需要借助对比,张大千笔下的白露则是多姿多彩,他在《杂画册》中写白露,借题朱彝尊“蜻蜓翅丹蝴蝶黄,白露满园秋草长”。秋凉之际,红蜻蜓的颜色愈加深红,与蝴蝶的黄色,与秋草的绿色相映相衬,点缀着清晨露珠的白色,绚烂的百草园将色彩折叠成最美的秋景。

白露养生:“甘露是饮,不寿者八百岁”

白露节气民间有“收清露”的习俗,唐代医学家陈藏器在《本草拾遗》中载:“秋露繁时,以盘收取,煎如饴,令人延年不饥。”庄子《逍遥游》也称姑射山上的神仙吸风饮露,不食五谷,而乘云气,御飞龙。汉武帝更是为求长生不老,命人在未央宫筑高台,以玉盘承接露水,和玉屑饮之。

露水何以能有如此功效?

苏轼在《和子由次月中梳头韵》诗注中记载其曾观察到“夏秋之交,稻方含秀,黄昏月出,露珠起于其根,累累然忽自腾上”。白露之际,露珠自植物根部沿茎秆蒸腾向上,最终凝结于叶面,因此露水被认为聚植物之精华。

清代医学家王孟英在《随息居饮食谱》中载“稻头上露,养胃生津;菖蒲上露,清心明目;韭菜上露,凉血止噎;荷叶上露,清暑怡神;菊花上露,养血息风。余可类推。”露水附着了植物的功效,聚合在一起,有御百病的能力。

当然更玄妙的解释是露水乃无根之水,集天地之灵气。不过汉武帝到晚年幡然悔悟,发出“天下岂有仙人,尽妖妄耳”的人生感悟。可见“清露”没有成仙的神奇功效。

尽管如此,露水仍被认为是烹茶的上品,乾隆皇帝在驻跸圆明园时,命人采集荷叶上的露水,在荷亭烹茶,写下《荷露烹茶》,“秋荷叶上露珠流,柄柄倾来盎盎收。”皇帝的诗未见得高明,但以凝于荷叶富有馨香的露珠烹茶,想来也是一种难得的体验。

露水到底有什么功用,尚且需要现代科学的重新检视,但“白露茶”却是公认的好茶,俗语说“春茶苦,夏茶涩,要好喝,秋白露”,白露茶就是在白露时节采摘的茶叶,此时的茶树经过春风的洗礼、烈日的煎熬、秋燥的磨炼,浓烈的品性渐趋平和,味觉泰然而醇厚。

白露之后,气温逐渐下降,“白露身不露”,不能再贪图凉爽,也到了进补的时节,苏州有“白露鳗鲡霜降蟹”的说法,鳗鱼有虚补养血的功效,而白露正是鳗鱼肥美之时。

白露养生的重点在养津润燥,时令食物红薯恰是对应的美食,旧时农家有白露节吃红薯的习俗。每到白露之际,老字号点心铺稻香村也会推出“白露甘薯饼”来应景。

白露是热与凉的分水岭,“白露”代表暑热的结束。秋高气爽,丹桂飘香,鸿雁和燕子等候鸟开始南飞避寒,对于都市中的人们而言,躲过夏季的酷暑,正式告别空调,白露正是走出户外赏秋的好时光。

 

(作者为北京联合大学艺术学院工艺美术系副主任、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非遗专委会副秘书长)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白露正是走出户外赏秋的好时光  白露  白露词条  户外  户外词条  正是  正是词条  走出  走出词条  时光  时光词条  
人文精神

 中国教育:波澜壮阔四十年

 1978年12月18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重大历史决策,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时代序幕。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