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而中国古典戏剧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中国古典戏剧作品在过去近三百年时间里通过翻译、改编、演出、学术研究等多种形式为海外受众所熟知与接受,促进了中西方文化的深入对话与交流,扩大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中国古典戏剧的海外传播,在坚定文化自信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虽然中国古典戏剧在过去近三百年中一直通过各种传播方式为海外受众所了解与熟悉,但是实际的接受效果却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所不同,主要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充满了好奇与误解。虽然从17世纪中叶起便有欧洲民众前往中国传教、经商,但直到18世纪30年代,欧洲文艺界对中国戏剧的了解却仅仅局限在马若瑟作了诸多删减的《赵氏孤儿》译本和杜赫德在《中国通志》中极为简略的介绍。杜赫德(Du Halde, J.-B)认为,中国戏剧与小说、喜剧与悲剧之间并无明显的区分,且中国戏剧作品并不遵守西方戏剧的三一律,根本无法与后者相提并论。而马若瑟虽然曾在中国传教数年且精通汉语,却对翻译知之甚少,且对中国戏剧并不重视,因此他的译本中有诸多删减和误译。所以,中国古典戏剧在海外传播的初期,全译本并不多,而改编创作也并非是为了深入地研究中国古典戏剧本身独有的艺术价值。
第二阶段,从戏剧特点深入到文化内涵。19世纪开始,汉学家们开始自觉地译介和研究中国古典戏剧。正是在这一阶段,随着学者们对戏剧作品的理解更为深入,开始出现了对中国古典戏剧作品的全译本。儒莲是西方引入中国戏剧全译本的第一人,他在评论马若瑟对《赵氏孤儿》的删减时强调,“剧中最扣人心弦的段落均以风格高雅的诗体写就,欧人难以理解”。从第一阶段的误解到这一阶段的欣赏戏剧特征,西方对于中国古典戏剧的接受程度进一步加深。
伴随着20世纪中外戏剧交流的日渐频繁,国外学者不再满足于对中国古典戏剧的艺术特质及表现程式做一般性的描述,而是更为深入地探索作品中所蕴含的美学与哲学内涵。越来越多戏剧作家从跨文化传播的视角思考中国古典戏剧作品作为东方文化的代表与西方文化的对话以及产生的深远影响。
第三阶段,从被动介绍走向主动传播。这一阶段见证了从海外汉学家主导的译介与研究向国内译者学者主导的译介与传播的重要转变。杨宪益与戴乃迭、张光前、汪榕培、许渊冲等诸多优秀的国内译者,对于中国古典戏剧作品的翻译有更为强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相比于施高德等国外译者在译介中将大量精力放在对戏剧故事和历史背景的解释说明,国内译者更关注对古典戏剧中唱词韵味的呈现,通过翻译建构原语文化主流意识形态话语。
中国古典戏剧为海外世界所接受的历史过程可以总结为由误解到理解,由片面到全面,由特征到本质,由被动到主动。在这个过程中,海外受众对中国古典戏剧经典作品及其艺术特征有所了解,更为意义深远的是戏剧作品中所承载的优秀中国传统价值理念以及优秀中国传统文化得以广泛地传播。
基于对中国古典戏剧海外传播现状的讨论与思考,以下为推动中国古典戏剧更为广泛、深入与有效的跨文化传播的几点建议与展望:
第一,适应时代的潮流,通过创新焕发古典戏剧的现代魅力。以市场为导向,呼吁学界、侨界、新闻界以及社会各界力量共同参与到中国古典戏剧的海外传播这一意义重大的活动中,增强中国古典戏剧作为优秀中国传统文化代表的国际影响力。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以包容开放的心态和奉献融合的世界文化立场,明确多元传播、精准传播的思路,创新性地整合图书、音像、舞台、网络等多元新兴媒介与译介模式,采用深度访谈、问卷调查、大数据采集等多种方式方法及时了解海外受众对于中国传统戏剧译介与传播的接受情况,通过文本翻译、舞台演出、学术研讨、大众宣讲等多种戏剧传播形式推动中国古典戏剧作品的翻译、阐释与解读,使其为海外受众更为深入的认同与接受。
第二,“大翻译”策略推动中国古典戏剧主动“走出去”。中国本土的译者与学者应当在中国古典戏剧的海外译介与传播中发挥主动性的关键作用,拓宽格局,从世界性、全球性、超文本、跨学科等多层面聚焦中国古典戏剧的语内以及语际翻译。与此同时,在具有针对性和系统性的翻译理论指导下,在多机构的共同协作下,培养兼具中国古典戏剧表演、翻译研究、戏剧传播营销等综合知识背景的复合型人才。通过集体性、规约性的多符号翻译,最终消除中国古典戏剧在海外译介与传播中由于文化、语言结构和思维方式差异造成的误解误译,提升文化传播的时效与功效。
第三,建立健全包括中国古典戏剧作为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特色对外传播话语体系。中国古典戏剧走向世界,离不开翻译学、传播学、社会学、戏曲研究等多个学科的共同努力。进一步深入对中外古典戏剧在艺术内涵及其表现形式方面的跨学科、全方位、多角度对比研究,从而凸显中国古典戏剧独特的文化元素、哲理思想与审美价值,同时探索与外国古典戏剧跨越不同历史阶段与地理位置而共同呈现的家庭、伦理、情感等“内核”主题,以中国古典戏剧的独特性吸引海外受众,同时以其“普适性”打动海外受众,激发更为深刻与强烈的文化共鸣。更为重要的是,探索出包括中国古典戏剧在内的中国对外话语传播的有效路径,实现这一研究的多元化、体系化和规范化进程。
在当前的关键历史时期,中国古典戏剧的跨文化传播需要坚持创新多元的文化视野,实现彰显民族文化特色与获得外国文化认同之间的动态平衡,弘扬优秀中国文化,树立文化自信,建构中国国家形象,让更多的海外受众领略中国古典戏剧的艺术与文化魅力。
【注:本文系2019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在英语世界的译介与传播研究(1949-2019)”(项目编号:19ZDA338)阶段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