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何以能够自信?要回答这一问题,必须深入探讨中国共产党的文化理念,尤其是其所蕴含的人民性特质。
文化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性问题
马克思主义认为,一定时代的文化既不能脱离当时的经济基础,也不能脱离当时的政治制度,其往往反映一定阶级的诉求并体现意识形态属性。正是在此意义上,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为人民大众服务,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人文化发展的价值取向。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这是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对中国共产党人文化理念的重申。
文化为人民大众服务,意味着把人民大众当作文化发展的主体,也意味着文化发展应当基于人民生活。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转型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由贵族为主体的旧文化向人民为主体的新文化转型。早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李大钊就通过举办工人读书班推行平民教育,陈独秀则鲜明提出要推翻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指出,革命文化,对于人民大众,是革命的有力武器。革命文化,在革命前,是革命的思想准备;在革命中,是革命总战线中的一条必要和重要的战线。而革命的文化工作者,就是这个文化战线上的各级指挥员。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提出,为了建成社会主义,工人阶级“必须有自己的教授、教员、科学家、新闻记者、文学家、艺术家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队伍”。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提出,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由此可见,文化“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原则的问题。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积极推动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植根人民生活的沃土。
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和广大文化工作者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才能切实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进而铸牢新时代的文化自信。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只有当人民大众成为文化价值主体、文化表现主体和文化实践主体,他们才会由文化的局外人变为文化的守护者。早在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就致力于扫盲、文字简化、文化普及和动员,引导人民大众成为文化的参与者和实践者。新中国成立后,文化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广大工人、农民成为文化的主人,在学习本民族文化和进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同时,他们守护着社会主义制度赋予的文化权利和文化身份,守护着我国丰厚的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记忆,这种对自身文化身份和血脉的认同,强化了对本国文化的自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不断繁荣发展,新的文化作品层出不穷,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某些偏颇。如不少影视作品充斥着宫廷斗争的情节和帝王将相形象,较少出现奋战在各条战线上的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党员干部的身影。可以说,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工作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的重要判断,既与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的人民性思想一脉相承,也有着重要的现实针对性。
用高质量文化成果满足人民精神需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随着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人民对文化产品的质量、品位、风格等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为文化工作者提出了新的历史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了铜臭气”;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告诫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守得住底线,立志做大学问、做真学问”。必须认识到,文化市场上的票房、上座率等销售数据并不必然反映文化自信状况,真正的文化自信只能建立在用高质量的而非低俗、媚俗的文化成果切实满足人民精神需要的基础上。只有处理好文化与市场的关系,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个问题,才能以高质量文化成果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
让人民共享文化改革发展成果。只有让全体人民共享文化改革发展成果,我国文化的社会主义性质才能更加彰显。为此,要在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进程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管理体制,构建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体制机制。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进一步推进城乡一体化,并在此过程中,在文化资源配置和项目建设上向农村、基层倾斜,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打好精准扶贫攻坚战,深入推进文化扶贫工作,提升贫困群众的公共文化服务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