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屈原与湖湘文化

 一、 屈原的历史地位

   1、产生屈原的时代。屈原生活在战国的晚期,公元前340多年出生,到公元前280年前后去世。春秋和战国加起来是500年左右,到了屈原这个时代,形势已经比较明朗了,两个国家争雄,一个国家很大,一个国家很强。很大的国家是楚国,很强的国家是秦国。楚国当时有多大,它的南边到大海,东边到现在的江浙,西边到现在的成都,北边到河南的安阳,所以楚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家。很强的国家就是秦国,秦国是西部的一个新兴的国家,它的文化和历史包袱比较轻,经过商鞅变法,李斯辅佐,秦国迅速崛起,要不然就是楚国统一天下,要不然就是秦国统一天下,这种趋势已经很明朗了。

   楚国的特点除了国土广大,还有历史悠久,它已有800年的历史,据说有十年存粮,百万雄兵。楚国的弱点是什么呢?观念僵化,利益固化。楚国的人思想很僵化。“刻舟求剑”“荆人涉澭”都是讽刺楚国人。第二叫做利益固化,既得利益者一是王族,二是贵族,利益都固化了,不愿意有变革。那么谁来对国家的利益长远的利益负责呢?屈原就生活在这么一个时代和这样的楚国。

   2、屈原做官的“失败”。屈原一辈子做了两件事,第一件事情是做官,第二件其实是做诗。他做官不成功,他先后做了三个官。第一个官叫文学侍从,这个大概相当于现在的政研室主任,专门给领导写稿子,屈原写过几个好稿子。后来他做了一个很大的官叫左徒,左徒有多大呢?翻译成现在的话是常务副宰相,他上面只有两个人,一个是楚王,第二个叫令尹,相当于宰相。开始楚王非常信任屈原屈原跟他讲,我们这个国家必须要变法,必须要改革,否则会亡于秦。怎么改呢?他的纲领是两句话,第一句的话选贤任能,不能完全靠出身,第二句的话要遵守法度,王公贵族与庶民一样不能违法,但是这两条遭到王公贵族极端的反抗。屈原在外交方面主张联齐抗秦,加上赵、燕、韩和魏这几个国家,叫“合纵”。当时张仪在秦朝搞“连横”,合纵和连横是战国时的两大战略。但是反对改革和与秦朝有利益瓜葛的内臣反对屈原的主张, 散布流言蜚语,听多了谗言,怀王就疏远了屈原。史记里记载,“王怒而疏屈平。”屈原不愿意自己的国家受到秦国虎狼之师的蹂躏摧残。众人皆醉他独醒,他一对这个结果看得清清楚楚,所以他一直坚持自己的意见,终于被流放。他先后流放两次,第一次在郢都附近,第二次就到了湖南,他做官失败了。

   3、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屈原一生走过很多地方。梁启超写了一篇文章叫《屈原研究》,在这篇文章里把屈原诗里面提到的地名都排列出来,最多的是湖南的,湖南的西边到了溆浦,到了辰溪。南边到了衡山,他活动最多的地方是在洞庭湖边上,汨罗等地,沅江上游他是来过的。他在湖南呆的时间很长,大概有十几年时间,那么他在湖南写的诗有多少呢?那么经过朱熹,还有通过我们的王船山辩证考据,最后确认的大概有25部诗是屈原写的,大部分作品是写湖南湖南有关。

   公元280年前后的时候,楚国的首都,郢都被秦国的大将白起攻破。城里一片火海,百姓遭到杀戮。王室往东逃窜。听到这个消息以后,他异常的悲愤,投到汨罗江里。他投江那天正好是5月初5,也是我们的端午节。端午节不是为屈原而设,但是因为屈原死在端午,百姓就用端午这个日子来纪念他,把划龙舟、吃粽子跟他联系起来。这是我们讲的他的生平。

   他在世界上有非常崇高的地位。1953年,世界文化名人的评选,当时评出4个世界文化名人。是屈原、哥白尼、但丁和莎士比亚。所以屈原是中国的一个文化代表人物。

   4、屈原历史地位的形成。屈原到底在文化上有些什么贡献呢?这种文化贡献是怎么形成的呢?屈原的事迹、屈原的精神是怎么样传播下来的。屈原的事迹传播开来,一个非常重要的人就是贾谊。贾谊是汉朝文帝的时候的一个大臣。年轻的时候就才华毕露。做了很大的官。但是也可能因为年轻气盛,入了朝以后要求大规模的改革。结果老年人反对他,最后把他下放做长沙王太傅,跟屈原的命运相似。他走到洞庭湖的时候,他写了一首非常著名的赋,叫做《吊屈原赋》。贾谊这个人虽然年轻,但是他是汉朝的重臣,是皇帝非常信任的人。同时他是一个大思想家、大文学家。他先后写了《治安策》、《过秦论》等重要文章,在汉朝影响非常大,他的《吊屈原赋》影响了汉朝学界政界,这个时候就有人开始整理屈原的思想。有三个人非常重要,一个叫王逸,他对屈原的诗赋进行了整理,叫《楚辞章句》。一个是淮南王刘安,西汉的思想家、文学家,由他所著的《离骚传》是中国最早对屈原及其《离骚》作高度评价的著作。汉朝还有一本非常重要的书叫《文心雕龙》,《文心雕龙》的作者叫刘勰,那么他在《文心雕龙》里面也专门讲屈原,而且他的评价非常之高,可以说屈原在汉朝得到了很好的总结。

   但是汉朝他也遇到了一些麻烦,汉武帝的时候,废黜百家,独尊儒术。独尊儒术的时候,就把什么事情都用儒家的文化来进行一个衡量,如果你不符合儒家的这个尺度,就要受到批评。汉朝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史官叫班固,写后汉书的,我们岳麓书院的“实事求是”,就是班固写在后汉书里的四个字。班固就用儒家的文化来衡量屈原。他对屈原提出了不同意见,他说屈原,“露才扬己”,“责数怀王”,“忿怼不容,沉江而死”。

   屈原做官失败是怪他还是怪当时的客观条件?有人总结屈原做官失败的原因时,就是说屈原缺乏一种妥协性,缺乏一种圆滑性,他要是向旧势力妥协,可能这官还能做的下去,荣华富贵没有问题。这是我们今天要深层挖掘和思考的一个问题,屈原做官的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做官失败的标准是什么?如果屈原违背自己追求的真理,苟且偷安,继续做大官,算不算成功?这些内在的矛盾始终萦绕在屈原的人生路上,萦绕在中国的官场中,乃至中国的深层文化里。

   屈原一方面情感上钟爱他的怀王,另一方面理智上他要坚持他的真理。这是屈原人格和情感的矛盾,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在这样一个矛盾中纠结多年,使他的思想得到一个拓展,使他的精神得到一种升华。如果一个人一生平如静,顺如风,没有困难,没有克服困难的张力,他的性格不可能坚强,他的思想不可能升华,也不可能成为一个伟大的人。毛主席在世的时候,经常讲一段话,他说文王拘而演《周易》…..屈原放逐,乃作《离骚》。毛主席还说,如果屈原继续做官,就写不出那么好的诗来了。所以人往往在逆境中生长,在困境中升华,这是我们讲屈原在汉朝得到了这样的一个传播,也成为了一个有争议的人物。

  到了宋朝的时候,有一个叫洪兴祖的人,写了《楚辞补注》,对屈原的著作进行了整理,也对屈原的著作进行了辨伪。哪些是屈原的,哪些不是屈原的。屈原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弟子叫宋玉,赋写得很好,历史上有“屈宋”之说,别人也把他和屈原的诗,混淆起来。

  宋朝还有一个人对屈原非常关注,那就是写《楚辞集注》的朱熹。朱熹是一个大思想家,是宋朝的一个高峰式的人物。周敦颐是理学的开山鼻祖,朱熹他是理学总结的大师。朱熹花了很多时间来研究屈原,来写屈原,来研究屈赋,《楚辞集注》中的屈原处处体现着“忠君爱国之诚心”。朱熹在阐述屈原精神的时候,实际上也在把屈原儒化、理学化。刚才我讲到刘安的时候,提到汉朝的时候把他儒化,那么到这个时候把他理学化,理学化使得屈原的地位就进一步提高了。宋朝有这么两个人,后来研究屈原的人络绎不绝,就形成一个学问,叫屈学。

   5、“屈平词赋悬日月”。屈原诗赋的深远影响。屈原是个诗人,他得到了诗人的广泛的称赞,他在文学界地位极高。岳麓书院学者统计,在唐诗里面为屈原写诗的人有50多位,写诗70多篇。包括宋之问、张说、王维、孟浩然、刘长卿、李白、高适、杜甫、戴叔伦、刘复、韩愈、柳宗元、元稹、孟郊、白居易、杜牧、贾岛、韦庄等等。在宋词里面为屈原写词的词人有44位,词作有55篇,其中弃疾有5首,特别是南渡以后,有11首歌颂屈原的。这说明什么问题?南渡的时候北宋亡国,跟屈原的楚国亡国是同一个命运,这个时候大家都想起屈原的爱国精神。

  李白写的是什么?“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他说屈原辞赋像空中的日月悬在我们的上方,但是楚王,当时放逐屈原的那个人,他的楼台亭榭已经变成了空空的山丘了。杜甫写的是,“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他把诗写了以后投到江里面去。贾谊也是这样,贾谊在船上写了两首同一首赋写了两遍,一篇投到洞庭湖里边,另一张自己带在身上。近代光是屈原的影视作品有十余部。

  屈原在文学上开创了一个方法,后来把它叫“香草美人”。香草美人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一种比喻的写法,《离骚》一诗总共才300多句,然而,提及花草的地方竟不下40处,具体到每一种花的名称,诸如木兰、宿莽、江离、蕙芷、留夷、揭车、杜蘅、方芷、薜荔、菌桂……也在20种以上。恶草比如艾叶,比喻小人。美丽的花草比喻美人爱人。他开辟了浪漫主义的先河。他的作品里边展开的世界非常的广阔,非常的丰富,非常富于变化,大家读离骚的时候,他乘坐的车,谁帮他拉呢,是蛟龙。谁帮他戒备呢,是鸾凤,他上午在苍梧,下午就到了昆仑。车子驾着白云在长空飞行,日行8万里,浪漫主义的想象中,他一会又拜访这个神仙,一会又拜访那个神仙,这种浪漫主义的写法,后来的宋玉,后来的曹植,那么后来的陶渊明、李白,再往后的西游记,再加上曹雪芹,青埂峰下美丽传说。现在有学者研究这个红楼梦受楚文化影响非常深,受屈原的离骚的思想影响非常深,红楼梦里面女一号林黛玉,潇湘妃子,住的地方叫潇湘馆,曹雪芹本身他跟屈原有一个共同的命运,都是贵族家道中落,然后体会人间的甘苦,世道炎凉,悲欢离合都在里面,曹雪芹对屈原隔着2000年的风雨一脉相承,他们都是中国伟大的人文主义者。大家读红楼梦第五回,这个警幻仙子带着宝玉在这个仙境里边看到金陵十二钗那些辞赋都有浓厚的汉赋味道,骚体风格。我在这个地方想说的是什么?想说的就是屈原对中国文学的影响非常之深远。所以文心雕龙里面讲,说他“衣被词人,非一代也。”他所影响的人不是一代两代。中国文学一个源头是《诗经》,那么另一个源头就是《离骚》,就是楚辞而且《离骚》还开了一个头,中国有了有名有姓的诗人。中国第一个诗人就是屈原。顺便提一提,就是说他对毛主席的影响非常大,我们现在到湖南第一师范,博物馆里面有一本书叫《讲堂录》,就是毛主席读书的时候写的笔记,留在这个地方。笔记翻开第一篇就是正楷抄的《离骚》,毛主席抄的,他年轻的时候抄的,毛主席一生读《离骚》。他一辈子写了几十首诗,其中两首诗写屈原。他写道,“屈子当年赋楚骚,手中握有杀人刀,艾萧太盛椒兰少,一跃冲向万里涛,”晚年非常辛苦,非常劳累的时候,他就大声的在自己的书房里头朗诵《离骚》。他说《离骚》是一把刀,也刺向心中的块垒,是自己的精神支柱。

6、关于屈原的争论。不能回避的是,屈原这个人是一个模糊的人物,怎么模糊呢?身世不清,诗作不清,还有家庭状况也不清,我们到现在不知道他有老婆没有。他写的诗里一下写了宓妃,一下又写了少司命、湘夫人、山鬼,他写了很多女孩子,但是没有一个是他夫人。他还写了云中君,写了婵媛,特别是女媭,似乎跟他一起生活,但是据考证是她的姐姐。他写了这么女孩子,他家庭状况我们不清楚,直接史料很少,所以是一个模糊的人,这就形成一个议论的空间,屈原考证也成了经久不衰的话题。民国时期有人争论,屈原是“文学弄臣”还是 “人民诗人”。最后日本人来得很干脆,说你们中国历史上根本就没有屈原这个人。这可把咱们中国的学者惹毛了,大家都站出来说,要是没有屈原的话,《离骚》是从哪来的呢?史记里专门有《屈原贾生列传》,《史记》的价值是公认的。所以屈原这个人,尽管史料缺乏、形象模糊,他是一个历史的实在。我与湖北社科院刘玉堂先生讨论过,缺乏史料与当时楚国灭国于顷刻之间,档案没有保留下来有关。楚国其它方面的史料也是如此。

   7、近代屈学成为显学。近现代有很多人研究屈原屈原研究成果非常的丰富,从各个角度去研究。近代著名的研究屈原的人有梁启超,专门写了著作。第二个人是鲁迅,鲁迅研究写了很多,鲁迅是一个屈原的崇拜者,他说《史记》是无韵的《离骚》,对屈原的评价极高。郭沫若在抗日战争时期写了一个话剧《屈原》,上演后影响很大。再一个就是闻一多。还有冯友兰,冯友兰写了一本《中国哲学史新编》,他把屈原列为一个哲学家,很少有人把屈原列为哲学家。冯友兰这一席话就出现一个新的学问,就是研究屈原的哲学。

  中国人的哲学要解决,人是从哪来的,人到哪去,要解决生命的问题,解决人和天的关系问题。现在回过头来读《天问》,天问里面提了一百多个问题,屈原问天、问地、问人、问苍生、问鬼神,样样都在问,他都有自己的观点,他不是哲学家吗?我们读唐朝人张若虚写的“春江花月夜”,“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这不是哲学吗?我们的文学都是在讲天,都在讲地,都在讲人,现在读周易,周易就是中国的哲学之根。我们的六经,是文史哲不分家的。屈原这个人也是非常了不起的思想家。

  这里讲的是屈学。他的思想是这样传播开来的,他的地位是这样形成的。我们讲了他的文学影响,他实际上还有一个就是大家一直讲的爱国主义的情怀,那这种爱国主义的情怀,爱国主义的精神成为形成屈原的社会地位,形成他的历史评价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二、屈原对湖湘文化的影响

1、屈原湖南。前面我讲到了他流放在湖南十余年,在沅湘流域洞庭之滨,留下了大量的诗,他还把他的生命留在了湖南,这是我们认可他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因。屈原传遍了全中国,各地的人到湖南来,都要纪念他,把湖南知名度大大的提高了,把湖南的文化品位大大的提高了。刚才我讲到的这些诗和词,唐诗宋词,加起来一百多首,都是文化名人写的,他们在哪里写的这些诗呢?不是在别的地方,大都是到湖南来写的,形成了一个文化名人效应,湖南就成了中国文化的一个圣地。陆游说“不到潇湘岂有诗?”,是不是和屈子有关?这个圣地的地位是屈原给我们带来的,湖南形成了非常独特的“流寓文化”。毛主席写过一首有名的《蝶恋花.答李淑一》。李淑一的父亲李萧聃,是湖南一个近代的学者,写了一本书叫《湘学略》,其中有一章叫《流寓学略》,里面写了几十位流放贬谪到湖南的官员和知识分子,例如屈原、贾谊、柳宗元、刘禹锡、韩愈、秦观等等。有一本书,叫《历代名人咏长沙》,古代名人仅仅是咏长沙的诗词就有538首,文化人到了湖南没有一个不朝拜屈原,不歌颂屈原的,不纪念屈原的。他们给湖南带来了非常丰富的文化营养。湖南文学这种百鸟朝凤红霞满天的景象是屈原带来的。所以屈原他给湖南带来的文学文化地位的上升是非常大的。

2、屈贾之乡。那么我们湖南人怎么看屈原呢?第一,湖南的老百认同屈原,从秦朝以后开始,湖南纪念祭祀屈原的活动不断,最盛大的活动,就是划龙舟,龙舟竞渡是湖南人纪念屈原的一个活动,在湖南广泛的开展,全国划龙舟传统最深远的,规模最大的省恐怕是湖南;第二,湖南到处都有屈子祠,现在我们数得出来的还有20多所,历史记载咸丰、道光年间,中国面临着瓜分豆剖、亡国灭种之祸的时候,我们的屈子祠增多。为什么,屈原是一个时代的尺度,当我们国家面临危亡的时候。人们就会想起了屈原的精神。屈子祠表示什么呢?表示我们知识分子这一层对屈原的敬仰。我们岳麓书院里头就有屈子祠,每个士大夫都要拜它,都要纪念他。第三,历朝历代的湖南的官府都要祭奠屈原。老百姓、知识分子、政府都纪念屈原。所以我们湖南人把湖南叫做“屈贾之乡”。

3、为文人“百代所祖”。湖湘名人心中都有屈原。周敦颐、张栻、王船山都深受屈原影响。湘人注释、品读、出版屈原的作品丰富,阐发屈原精神,有几个人最突出的,一个是王夫之。王夫之他非常仰慕屈原的操守和品德,他作《楚辞通释》这本书,称颂屈原是千古的第一忠臣。魏源说,“我有苍茫万古愁,欲起灵均诉澧芷”。表达对屈原的敬仰。曾国藩他把湖南人的这种精神追溯到屈原和贾谊,他说,“屈原贾谊伤心之地,通人志士隔世相望,”就是我们隔着世世代代我们还在相望。晚清湖南学者罗汝怀,编了一本书,叫做《湖南文征》,就是相当于湖南征集的文集。编这本书以后就请曾国藩写一个序言,曾国藩写的这篇序言叫《湖南文征序》,曾国藩说,“湖南之为邦,北枕大江,南薄五岭,西接黔蜀,群苗所革,盖亦山国荒僻之亚。然周之末,屈原出于其间,《离骚》诸篇为后世言情韵者所祖。逮乎来世,周子复生于斯,作《太极图说》、《通书》,为后世言义理者所祖。两贤者,皆前无师承,创立高文。上与《诗经》、《周易》同风,下而百代逸才举莫能越其范围。”他说我们湖南原来是一个蛮荒之地,群山所隔,群苗所居, 没有文化,幸亏我们在周之末有一个屈原屈原的文学成果叫“情韵”,相当于今天说的文学,为“百代所祖”,就是后边的世世代代,都把屈原作为自己文学祖师。钱基博在《近百年湖南学风·导言》也讲了与此类似的话。毛主席他酷爱楚辞。1972年,他把楚辞作为国礼,送给建交的日本首相田中角荣,他把屈原说为称为这个伟大的爱国者,这是我们湖湘伟人。还有一些事例我们不展开讲,就是说凡是湖南的知识分子,对屈原崇敬有加。

4、“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屈原的价值观是对湖南人影响最大的地方,什么叫价值观呢?价值观就是你为什么活着,你活着什么东西最重要,你到底在追求什么东西。屈原的价值观是什么?屈原的价值观就是心忧天下的情怀,心忧天下,心系天下,心怀天下,这个心怀天下是什么含义呢?有两层含义,一层是社稷和宗庙,古人的国就是社稷和宗庙,当然也包括君王,但是更重要的是社稷和宗庙。譬如,屈原楚怀王被秦国给扣留软禁的时候,楚国马上立了他的儿子子兰做楚顷襄王。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国王本人可以替换,社稷宗庙不能没有。那么所以屈原的爱国精神第一条是社稷宗庙,第二条是什么?黎民百姓。屈原的心忧天下的思想第一层是国,第二层是百姓。屈原是一个博爱的人,充满仁爱的人,他追求的“美政”,就是天下为公的“德政”,他主张施仁政。他写道:“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他说看到老百姓生活困难,我常常泪流满面。他爱自然。他在诗里对山川河流日月星辰,对植物花草,都充满了爱,而且现在考据,屈原作为一个男生,他平时喜欢戴花。他非常喜欢花,非常喜欢草,所以他是一个自然主义者,人文主义者,他的天下比我们后来文化中的天下要广阔的多。他这种对故乡、对宗庙、对社稷、对人民的爱是他的一种伟大的精神。他临死的时候,他说“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他说我并不在乎我个人的身躯,我在乎咱们这个国家的命运,最后,他的死是学习先贤彭咸,商朝的时候的一个大臣,他说我如果不能够救国,我就像彭咸一样去死。他这种仁爱的精神可以说达到了一种极致,以自己的生命去爱这个国家,爱这块土地,爱这个宗庙,爱这些人民,爱这些花草,所以我说他心忧天下之人。我们后来的湖南人的,包括周敦颐写《爱莲说》,都传承着这种精神。岳麓书院是传承湖湘文化的大本营,岳麓书院的数百名士子书生,在蒙古军队攻占长沙时全部壮烈战死,没有一个苟活。那么包括近代的。王夫之“以六经责我开生面,七尺从天气活埋”的精神,和“清风有意难留我,明月无心自照人”气节,在艰难困苦的孤独愤慨中,写作40多年,深刻总结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得失利弊。包括谭嗣同本来是可以活命的,但是他选择了死。为什么?他说各国变法没有不流血的,中国变法要流血,就从我开始。包括黄兴,不为名不为利,强拼单与,餐风露宿,活活累死。辛亥革命前后,包括陈天华、姚宏业、易白沙、杨毓麟、彭超、易白沙等5个年轻人青年学子,看到国家危亡,朝廷腐败,人民麻木不仁,最后愤而蹈海自沉,追随屈子殉难以唤起国民。陈天华、姚宏业埋到岳麓山的那天上万人送葬。后来国民党成立抗日远征军的时候,10万学生10万兵。许许多多湖南学子参军,经过训练以后走上战场,远征军中尉官以上的军官基本上是湖南人,湘人青春热血抛洒缅印。

  屈原告诉了人们死是怎么回事,死和价值观有什么关系?人到底为什么生,为什么死?所以我一直想写一篇文章叫湘人之死。湖南人的死有一种中华民族的血性和湘水衡云的倔强,这是一条,渗透着屈原的价值观。湘学重道的传统,追求大本大源,上下求索、天人合一、悲天悯人,这种重视原道和终极关怀的精神自屈原

 5、“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屈原这个人有什么认识论呢?他说“上下而求索”。一是他追求真理,追求真相,追求真诚,不说假话。他在在朝为官的时候,如果顺着大家说,跟着楚王说,荣华富贵可保;第一次被流放之后,如果他“认错悔过”,也不至于第二次流放,亡国又不是你一个人的国。他不,他后来到了宗庙里面发出了一百七十多个问题,这就是著名的“天问”。天问问什么?真理在哪里?真实在哪里?真诚在哪?真相在哪里?“天问”里边,这种怀疑传统、追求真理的精神和前面讲到的他这种爱人民、爱国家的精神既矛盾又一致。一个人爱国家,他必须追求真理。因为一个国家的灭亡往往是在谎言中灭亡。屈原不讲假话,他死都不讲,郭沫若说他是儒家,其实屈原他并不完全属于儒家,虽然很多人把他儒化,说他是儒家。其实他是特立独行的一家,我曾经说过,他吸收了儒法道,又别于儒法道,还高于儒法道。他主张变法其实是学的法家。屈原反对墨守成规,主张变法变革,他力主打破既有利益格局,他曾起草了变法的纲领性文件“宪令”,并因此得罪了王室和贵族;他胸有全局、清醒务实、从实际出发。司马迁在“屈原贾生列传”里边专门讲到,他在内政上善于处理各种复杂事物,推动变革;在国际上他主张合纵、主张联齐抗秦。历史证明屈原的主张是正确的。屈原在思想方法、认识论、方法论方面他其实是给我们留下了非常宝贵的财富。

 6、屈原的忧患意识。忧患意识是屈原给我们留下重要的精神特质。远古的时候湖南是一个偏远落后之地,到唐朝的时候,江西都比我们好很多,唐朝的时候就有一个词叫“破天荒”,湖南破天荒出了一个进士叫刘蜕,在这以前我们没有进士。湖南的这种落后,再加上我们气候比较极端,自然灾害比较多,又处在东南西北的交通要道上,兵家必争之地,我们这个地方战争比较多,所以湖南人实际上生活是很艰难的。在这种动荡艰难的环境中,湖南人有一种忧患意识。还有一个就是一批批流寓文化的学者,在个人命运不幸不堪的时候来到湖南,把他们的忧伤也带到了湖南屈原是忧的,贾谊是忧的,柳宗元是忧的,刘禹锡是忧的,秦观是忧的,韩愈是忧的。所以“岳阳楼记”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进亦忧,退亦忧。”所以湖南人要“先天下之忧而忧。”

  这种忧患意识传到了近现代,魏源不忧吗?谭嗣同不忧吗?曾国藩不忧吗?曾国藩只活到62岁,他没过过一天好日子。后来的黄兴、蔡锷、宋教仁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的湘籍共产党人,都欲极强的忧患意识。改革开放以来胡耀邦不忧吗?朱镕基不忧吗?所以湖南人这种忧患意识是湖南人砥砺倔强,坚持奋斗的动力。所以我老跟湖南卫视的朋友们说,湖南人没有这么快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7、独立不迁,横而不流。第四个方面是屈原的是特立独行的品质。这也许是楚文化的遗传,楚人就是特立独行人,湖南人就是楚人,湖南成为独立行省,是康雍时期的事情,湖南人是楚人,屈原是楚人,屈原就是我们的乡亲。屈原坚持自己的理想,世人皆浊我独清,世人皆醉我独醒。他年轻时就写了一篇很好的诗叫《橘颂》。他写到“独立不迁,深固难徙”,“苏世独立,横而不流”。有一个说法叫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那么湖南人这种特立独行的个性是屈原给我们留下来的。

他说“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他这种出污泥不染的精神,爱莲说里边也吸收了,那么这样就是说我们经历了很多世风日下,朝廷黑暗,生活艰辛这样的历史过程中,总有一部分人独立不迁,坚持自己的独立人格。所以湖湘人士常常自拔于流俗之外,始终坚持自己的思想。司马迁在史记里头。引用刘安的话,他说“其文曰,其辞微,其志杰,其行廉”。屈原在临去世之前,他碰到了“渔父”,渔父劝他“与世推移”,不要“深思高举”,自找苦吃。水要是干净就拿来洗帽缨子,水要不干不干净就拿来洗脚,你何必非要把这个水搞干净了?屈原他以死证明人是可以干净的,可以保持自己清洁的灵魂,可以保持自己清白的身躯,不必同流合污。王船山始终不屈从世俗,40年躲在深山老林里为追求真理而写作,所以这种独立的人格,是湖湘人士是非常宝贵的东西。曾国藩毛泽东这两大成功人士都是这样,保持了自己的独立性。屈原还有很多思想。他追求美政、美文、美人三美,美政就是像尧舜禹那样的时候,天下为公,公天下,不谋私利。美文就是文章要言之有物,同时要讲究词章,要丰美漂亮。美人是讲,人不仅内心要美,还要修能,就是要德才兼备,这叫美人。

8、垛子、尺子、镜子、刀子。屈原形象的构建有很强的时代特点。屈原是个重要的历史人物,每一个时代都要讲到他。我们今天怎么看屈原?胡适说屈原像一个 “箭垛”。我们过去射箭的时候有这么一个靶子,大家都往上射,每个时代的人都要讲讲屈原,不同观点的人都要讲讲屈原。因为屈原身上有矛盾性、模糊性、争议性,他还有着我们民族文化的代表性、时代性和深刻性。他模糊,所以大家都来评价它,他要是很清晰就没有这么多人去评价,那么这种评价什么时候高,什么时候低,什么时候多,什么时候少和我们这个时代有关。

  南宋的时候歌颂屈原的诗一下子就多起来了,近代中国危亡的时候,屈原也成了热门话题。对时代而言,他是一把尺子,对知识分子来讲,他是一面镜子,我们照屈原的时候能照出我们的灵魂,屈原的性格里头有矛盾。在理想和现实之中,他徘徊,在忠诚和人格之间的徘徊,在可做和该做之间他徘徊,他让我们很多知识分子产生了共鸣。我们现在做官也好,做事也好,常常碰到人格的问题,屈原是我们知识分子和官员的镜子,是人格的镜子。毛主席说屈原是把刀子,什么刀子呢?用屈原这样的人格,用屈原这样的精神去向腐恶势力,向那种说假话的东西,向那些不正确的东西去做斗争。

  垛子、尺子、刀子、镜子,他的人文主义的思想,他的自然主义的思想,他的民生的思想,他的独立的人格,他对真理的追求,他的美政理想,都是留给我们的财富。屈原的思想和屈原的精神,如日月高悬,照耀着湖南这片土地和这些人。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屈原与湖湘文化  湖湘  湖湘词条  屈原  屈原词条  文化  文化词条  屈原与湖湘文化词条  
人文精神

 改革开放40年与中国哲学

 “中国哲学”一般指“哲学”一级学科下的一个二级学科——“中国哲学史”。然而,仅仅从知识系统或学科分类的视点去看待“中国哲学”,又是不完备的。“中国哲学”至少有...(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