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新时代中国文化的世界角色

  当今世界文化呈现多元化格局,在多种多样的文化样式中,从影响力看其主流大体可认为有“三极”。如将欧洲文化与美国文化看作世界文化的“两极”,具有数千年传统、深厚根基及强大生命力的中国文化可称为“第三极”。

  “第三极文化”植根于中国文明传统,同时具有与时俱进的内在品格。它以倡导文化多元化为前提,尊重文化的差异,反对文化殖民和文化霸权。“第三极文化”以“和谐”为理念,在多元文化世界里确立自身位置,自主适应时代变化,与其他文化取长补短,共建一套共同认可的秩序和守则,一起为推动人类社会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文化软实力集中体现了一个国家基于文化而具有的凝聚力和生命力,以及由此产生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不仅关系我国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地位,而且关系我国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

  中华文明自诞生以来从未中断、历久弥新,不仅成为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当代中国文化崛起最为宝贵的传统资源,也是当今世界和平共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思想来源之一。当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在不断缩小和美国的差距,中国的经济和科技保持着良好的发展态势,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是,当代中国在世界上的文化影响力却相对薄弱。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讲好中国故事,要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相适应的国际话语权。我们有本事做好中国的事情,还没有本事讲好中国的故事?落后就要挨打,贫穷就要挨饿,失语就要挨骂。前两个问题基本得到解决,但挨骂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的发展一次又一次打破西方的发展逻辑,成功地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上。今天的中国再一次走近世界的舞台中心,也再一次站在历史的关键转型处。中国的发展走向不仅关乎亿万中国人民的福祉,也和世界的发展密切关联。一方面,中国和世界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融合越来越深入,持续地与世界各种文明交流融通;另一方面,对于中国人来说,是时候在世界文明的格局中,重新思考中西关系,重新认识中国文明的主体性了。

  此前,一些中国学人已经开始了这样的努力,如季羡林提出以“天人合一”为核心的文化理论,费孝通阐释了“多元一体”、文化自觉理论等。当代世界文化格局的“第三极文化”构想,正是因为中国文化强大的历史根基、独立传统和绵长不断的生命力,使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充分继承和发挥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借鉴和吸收世界文化精华、总结百年来中国革命和建设经验的基础上,以“和合”方式追求“会通以超胜”,将最终形成和欧洲文化、美国文化鼎立的“第三极文化”——中国文化。“第三极文化”注重对中国文化自身系统的梳理与发扬,主张在世界文化的背景下对中国文化加以观照,正视世界文化多样但不平衡的现实格局。其核心实质就是要在世界文明格局中,重新认识和确立中国文明的主体性。

  今天我们强调重新认识中国文明的主体性,其实就是想在西方主导的世界话语体系中,重新确立中国文明的话语能力,是对百年来中国文明与其他文明(特别是强势的西方文明)关系的反思。我们要以中国文明的视野去看西方和世界。

  中国文明的主体性涉及问题很多。这里集中探讨一个基础问题:中国文明主体性的依靠资源是什么?我们用什么样的文化资源与包括西方文化在内的世界文明对话?

  我认为当下中国文明的主体性资源主要包括三个部分:第一个是数千年来形成的以儒释道为主的传统文化资源。其中有很多基本理念,如“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天下大同”等,对全人类都有共同的参考价值。全球甚少有民族能像中华民族这样庞大系统地记录历史。有学者认为:中国二千五百多年正史里记录下来的事件总额是很难计算的。将二十五史翻译成英文,需要四千五百万个单词,而这还只代表了整个记录中的一小部分。中国文明积累下来的这些传统资源,无疑将会帮助我们更好地确立中国文明的主体性,但要想发掘出其潜力,仍然需要我们深入地研究中国文明,思辨地学习世界史和各种西方社会科学理论。第二个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在寻求独立自主的过程中形成的抗争精神与爱国传统。鸦片战争后,中国长时间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历了巨大的民族屈辱与磨难,同时也迫使中国人开始开眼看世界,无数革命先行者摸索寻找中国的强国富民之路。这既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中国传统,也有中国文化在中西文明的碰撞中,上下求索、左右突围的现代转型。第三个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中国现代革命、建设与改革的传统。这个传统是中国现代民族国家独立建设的基础,也是改革开放以来与世界交流交融、不断创新发展的基础,加强了中国人独立、平等、正义等基本观念。

  以上三种并存发展的传统,就是我所理解的当下中国文明主体性的主要文化来源,也是我们与世界文明进行对话并且有能力融合创新的底气和依据,更是我们为世界提供新发展理论的珍贵土壤。

  传统的中国文明是以儒释道尤其是儒家文明为主体的学习型文明。虽然经受了一段时间西方强势文明的冲击,但世界上没有哪一种文明可以完全冲垮、化解掉中国文明。中国文明只会在学习吸收后变得更加富有活力和包容性。

  当代中国的社会发展太快并且太丰富,它的实践理性远远地快于学者们的理论总结速度。如何认识和理解当下的中国,需要中外学者尤其是中国学者能够在学习世界的同时,在重新认识中国文明的过程中确立自身的主体性。

  当下中国,需要把先进的实践经验上升为新的理论自觉。这种理论创新也是在世界文化格局中不断建立中国自信的过程。中国有足够的文明储备和现实资源来发展和升华新时代的中国理论自信和文化建设。

  在思想话语体系方面,应更自觉地将中国传统文化和当代实践话语经验进行创造性的融合,向世界提供新的思维方式和有说服力的解说。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国家,代表了一种文明形态,要靠我们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来展现给世界。我们要有能力把当代中国的实践理性转化生成当代中国文化理论,以理服人、以情动人,以我为主融通中外,努力进入主流市场、影响主流人群,完善国际传播工作格局,提升中国话语的国际影响力,让全世界都能听到并听清中国声音。

  中国文明的历史和体量足以和西方文明构成互相参照的体系。我们中国人在学习和参照西方的过程中,不应该因为鸦片战争之后的民族苦难史丧失掉数千年积淀下来的民族文化自信。现在的问题是,有一些中国人丧失了中国文明的主体性,迷信甚至臣服于西方文化,完全跟着别人、以别人作为尺度,在文化自觉的层面已经没有自信了。这些大言不惭谈论西方“如此”“这般”的人,可能往往也是对西方不甚了解的人。

  重新认识中国文明和世界文明的关系,反思自鸦片战争以来形成的对西方的看法,我们必须对自己的文化、制度等做出剖析。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随着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缓和了民族国家主权焦虑,2010年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缓和了生产力焦虑,现在我们正处于一个缓和文化焦虑的大时期。

  当代中国文化建设,应该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吸收世界文化精华,立足当代中国现实,面向世界与未来。它不但要满足国内人民群众对丰富文化生活的需求,也应该满足世界人民理解真实中国的需求。前者,我们有一些相对成熟的文化建设经验;后者,从当代中国文化在世界的现实影响力及一些案例的真实境遇来看,可能依然需要从文化政策到具体的执行策略甚至个案探索方面,加强相关部门、机构、专家的协同合作,建立促进当代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生成更加高效和专业化的大协同机制。

  文化建设不同于经济建设,国际文化影响力的生成也不同于国内文化的发展规律。文化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不日新者必日退”;文化传播与认同最终是发生在个人的内心体验里,这就要求我们尊重文化自身的发展规律,形成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局面。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希望下一个三十年将会逐渐改变目前这种经济文化国际影响不相称的现象,这是我们和下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使命。所有的改变都需要强大的实力,而实力的生成需要时间,也需要国家和个人的耐心。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新时代中国文化的世界角色  中国  中国词条  新时代  新时代词条  角色  角色词条  文化  文化词条  世界  世界词条  
人文精神

 欧阳修变革文风遭反对

 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欧阳修出任贡举考试的主考官。当时的考生崇尚一种号称"太学体"的文风,作文以新奇相尚,钩章棘句,险怪艰涩。欧阳...(展开)

人文精神

 文化自信是中国根基

 北京大学中特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副主任 访谈主持 : 曾嘉雯   编者按: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出现了很多新亮点,体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理论上的创新。其中关于文化...(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