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文化自信与文明交流互鉴

  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习近平主席发表了题为《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的主旨演讲,重申了“文明交流互鉴”的主张。文明交流互鉴的主张既体现了中国作为文明古国、文化大国对建设亚洲文化,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担当,又充分彰显了中国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自信。

  文明交流互鉴,是不同文明之间相互鉴别、对照、比较,然后在交流、融合和相互借鉴学习中实现共同进步和发展。文化自信是人们对自身拥有的文化价值和文化生命力具有充分的信心,并自觉投身到文化建设的实践中去。文明交流互鉴是国家、民族对外关系的维系和融合,是实现自身发展的必要条件,而文化自信则是对内身份的确认,是文明多样性、差异性存在的条件。对内的文化自信与对外的交流互鉴,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都是文明进步、文化实现发展的必要条件,两者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文明交流互鉴是确立文化自信的前提。文化自信是建立在文化自觉的基础上的,而文化自觉要求对文化重要性,对文化发展的规律以及文化建设的途径、方法,对自身文化优劣之处都要有明确清醒的认识。没有不同文明的互鉴,就不可能科学、理性、全面地认识自身文化,正确地对待自身文化。在文明的交流互鉴中,我们认识到中华文明之所以是未曾中断的文明,是因为中华文化具有独特的价值和魅力,具有极强的凝聚力、融合力和吸引力,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因此,我们就有了文化自信的底气。在文明交流互鉴中,我们发现中国古代“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价值理念,对于克服现代工商业文明带来的弊端和解决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和而不同”“协和万邦”的价值理念对于正确处理国际关系具有借鉴意义。只有在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中,确立的文化自信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化自信。

  文明交流互鉴是增强文化自信的途径。增强文化自信不仅仅需要坚定信心,而且要求要有文化建设的责任意识、使命意识和担当精神。文明交流是文化发展的必要条件,而文化发展是增强文化软实力、坚定文化自信的途径。文化发展离不开文化的创造和创新,而文化的创造创新离不开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也离不开对外来文化的借鉴和吸收,既要“古为今用”,也要“洋为中用”,对古今中外的一切优秀的文化因素,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大胆吸收一切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与积极展开同各种域外文明对话交流分不开来。古代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在促进域外文明发展的基础上为中华文明输入了新鲜血液。“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只有从传统文化根脉以及外来文明中源源不断地吸收养分,萃取精华,为我所用,才能实现创新和发展。

  文化自信是文明交流互鉴的基础条件。一种文明之所以长期存在,就是因为该文明具有与众不同的文化特色和独特的价值。文明中的文化精神、价值理念,不会随着岁月流逝而消亡。只有坚定文化自信,坚守本民族的优秀文化,抵抗文化霸权和侵略,才能发挥自身文明的优势,实现更好的交流发展。“人类只有肤色语言之别,文明只有姹紫嫣红之别,但绝无高低优劣之分。”文明起源不同,发展的道路也不同,文明因差异而多姿多彩。对自身的文化越是自信,越会积极地敞开胸怀,与其他文明展开交流对话。只有树立坚定的文化自信,才能敞开胸怀,接纳一切文明的优秀成果。

  文化自信是推动文明交流互鉴的动力源泉。文化自信是对文化的发展满怀信心,只有满怀信心,才可以与其他文明相互尊重、平等对话。建立在文化自信基础上的文化交流,是文明交流互鉴的主要方式。各个国家、民族的特色文化文明交流中的“名片”,是相互吸引的精神源泉。中国古代,就是通过瓷器、丝绸、茶叶等文化产品与其他文明建立了密切的关系。包括书法、音乐、舞蹈、武术、戏剧在内的各种文化形式,或者各种民族特色文化产品,都可以架起文明交流互鉴的桥梁。作为文化形式之一的艺术,具有跨越民族、穿透心灵、沟通思想的作用,常常是不同文明之间交流沟通的纽带和工具。无论是中华文化“走出去”,还是把外来文化“请进来”,都要充分发挥文化遗产、文艺表演、影视制作、民俗风情等文化因素在交流互鉴中的积极作用。只有在文化自信基础上,展开深层次的文化交流、文化往来,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文明交流互鉴。■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文化自信与文明交流互鉴  自信  自信词条  文明  文明词条  文化  文化词条  交流  交流词条  
人文精神

 元宵节张灯曾是佛家的专利

 我国民间每年元宵节有张灯的习俗。元宵节为何张灯?一说是沿汉武帝时祠太一自昏至昼的故事;一说是道家所兴,因为正月十五是“三官下降之日”,而三官各有所好,天官好乐...(展开)

人文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师道

 中华民族有悠久的教育传统,师道在不断的传承中发展,逐步积累和丰富了中华民族的师者风范要求。重温师道的含义,继承和发扬传统师道,从传统中汲取营养,让教师这一职业...(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