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围绕诚信主题做过不少重要论述,从战略高度为新时代中国的诚信文化建设提供了基本遵循。
诚信问题不仅关乎国民的道德素质,更关涉民族和国家的形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围绕诚信主题做过不少重要论述,从战略高度为新时代中国的诚信文化建设提供了基本遵循。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诚信的重要论述,这有助于深刻领悟党的十八大以来关于诚信文化建设的战略部署和总体取向,推进新时代国家的诚信文化建设。
从主要内容上领会把握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历史维度、价值维度、实践维度对诚信问题作过深刻论述,内容涉及中华传统文化、党的建设、社会建设、国家形象建设、制度建设等。
历史维度:传承中华优秀传统诚信文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华传统文化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中的作用。一方面,他指出了中华传统文化在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突出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另一方面,他对如何合理利用中华传统文化做了详细的阐述:一是要善于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二是要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
从历史维度看,诚信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包含着关于中华优秀传统诚信文化的内容。
价值维度:以诚信促进党的建设、社会建设及国家形象建设
党员领导干部诚信与否是衡量党的先进性的重要标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说到的就要做到,承诺的就要兑现。”“领导干部要把深入改进作风与加强党性修养结合起来,自觉讲诚信、懂规矩、守纪律,襟怀坦白、言行一致,心存敬畏、手握戒尺,对党忠诚老实,对群众忠诚老实,做到台上台下一种表现,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越界、越轨。”可见,抓好党员领导干部的诚信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诚信重要论述的价值取向。
在诚信四大领域系统中,社会诚信是基础。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把社会诚信建设纳入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要求之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诚信在和谐社会中的重要地位,指出:“诚信是和谐社会的基石和重要特征”。
国家形象是一国软实力的重要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在对外交往中大力宣传中华民族的诚信品格,强调诚信在国际交往中的重要地位,以此树立良好的国家形象。访问印尼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与人交往在于言而有信,国与国相处讲究诚信为本。”在纪念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6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引用“凡交,近则必相靡以信,远则必忠之以言”,阐述中国坚持按照“亲、诚、惠、容”的外交理念,处理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实践维度:推进诚信制度化建设
诚信文化不会自发、自然地形成,需要培养塑造,即诚信文化需要建设。诚信文化建设的基本路径有诚信道德教育和诚信制度建设,即对诚信行为主体的软约束和硬约束。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注重从制度层面推进诚信文化建设,以制度的力量培育诚信习惯和诚信文化。
党的十八大召开后不久,中央文明委发布《关于推进诚信建设制度化的意见》,明确规定通过曝光失信当事人、限制严重失信者高消费行为等手段打击失信行为。这是我国第一份强调从制度层面推进国家诚信建设的中央文件。2016年5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建立完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制度加快推进社会诚信建设的指导意见》,建立健全了社会诚信奖惩制度;9月颁发《关于加快推进失信被执行人信用监督、警示和惩戒机制建设的意见》,进一步完善了失信惩戒制度。
从理论特色上领会把握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诚信的重要论述,其总体思路是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诚信文化的基础上,以制度推进诚信文化建设,达到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的。总体而言,其理论特色体现在:
诚信文化:传统与现代相结合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在发展现代诚信文化的同时,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诚信文化,实现传统诚信文化与现代诚信文化相结合,共同推动我国诚信文化的发展并发挥其育人功能,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诚信重要论述的一大理论特色。
首先,强调要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诚信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难题的重要启示。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并为人类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其次,要将优秀传统诚信文化转换成现代诚信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既强调汲取传统诚信思想中的合理因素,又强调摒弃其落后的成分,以实现时代升华。中国古人的诚信理念体现了他们对美好社会的向往和追求,其合理因素对当今社会仍然具有积极意义,现代诚信文化仍然需要汲取古代诚信文化之精华。但汲取时就需要挣脱当时社会狭隘的人际关系,去面对广阔多元的现代社会关系。因此,在传承中华传统诚信文化的同时,还要对其内涵进行补充、拓展与完善,使之与现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诚信文化共同发挥文化的育人功能。
诚信价值:国内拓展至国际
传统意义上,诚信建设旨在提升国民的诚信道德素质。然而,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一国的国家利益已延伸至国际领域。党的十八大以来,根据国际形势的新变化,习近平总书记把诚信价值从国内道德领域扩展至国际领域,即从提高国民的诚信道德素质拓展到在国际上维护国家利益。
当前,党和政府把软实力视为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重大成就,但国民的总体诚信道德素质还有待提升,否则会影响中国人的国际形象,损害国家的软实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国际场合有关诚信的系列论述,增强了国家的软实力。此外,诚信建设除了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四大领域的主干之外,还包括建立健全覆盖全社会的征信体系。然而,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征信业还不发达,征信体系还不健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要求“建立健全社会征信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要抓紧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
在征信系统建设领域,主权信用评级关涉一个国家的重要利益。如果一个国家的征信企业能在国际信用评级市场上拥有一定话语权,就能在国际经济市场中更好维护国家经济利益。然而,当前掌握国际主权信用评级话语权的主要是西方三大评级机构:惠誉、标普和穆迪。近年来,这三大评级机构对我国的主权信用进行了不公正的评级,给我国经济造成了不良影响。因此,推动我国征信业向国际领域发展,争取国际信用评级话语权,是习近平总书记论述诚信时坚持的重要价值导向。
诚信建设:治标转向标本兼治
长期以来,我国的诚信文化建设比较注重诚信道德教育。在中央的决策部署下,各级党和政府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全民诚信道德教育活动,培育人们的诚信价值观。实践证明,诚信道德教育确实取得了显著效果。但是,国家在诚信制度建设方面力度还不够,全国性专门的诚信法律尚未出台,《民法》《商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中有关诚信的内容也急需修订和完善。我国社会诚信领域不时出现的问题表明,仅从教育层面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必须从制度层面入手。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全面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诚信文化建设的基本经验和教训,从当前我国面临的诚信问题着手,标本兼治,全面推进诚信文化建设,既从教育入手解决人们思想上诚信道德意识不强的问题,又从制度入手解决诚信制度不健全的问题。例如,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强调:“以诚信建设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形成修身律己、崇德向善、礼让宽容的道德风尚。”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要求“推进诚信建设制度化”。这意味着,诚信建设由注重教育转向教育与制度建设并重,是我国诚信文化建设实践的一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