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规定了我们最基本的文化身份。中国共产党不是文化复古主义者,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秉持对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从而使传统文化中国实践所用。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是新时代党带领中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工作。这一论述深刻表明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人传承民族精神血脉的文化自觉与历史担当,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不忘本来、开辟未来的文化情怀与价值理想,凸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坚守中华文化的文化立场,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深度融合的当代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坚守中华文化立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规定了我们最基本的文化身份。中华传统文化素以其博大精深与源远流长著称于世,以伦理道德为本位是中华文化的突出特征,深刻塑造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及民族性格,构成了中国人的精神底色。“天不变,道亦不变”,历史上中国人对本民族的文化充满着高度自信与认同。“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对传统文化的否定带来的是近代以来全盘西化的思潮以及中国主体性的失落,丧失了对自我身份的认同,在强大的西方面前,失去了自信,失去了界定自我与世界的话语权。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和中华民族在近代获得独立的开始,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再次更新自我的实质性起点。在共产党之前,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资产阶级改良派和孙中山、黄兴等资产阶级革命派都曾先后为了挽救中国而矢志奋斗,但是中国绝大多数的民众并没有被真正动员和组织起来。中国共产党的出现使中国革命的形势发生了根本变化。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用鲜血洗刷了屈辱,焕发出敢教日月换新天的磅礴力量。中国人彻底意识到,在共产党的带领下,中国人民能够自主、自立、自强地战胜任何困难。中华民族的民族力量在抗战中得到了空前的锻炼,并随着抗日和内战的先后胜利、新中国的成立而达至顶点。民族尊严的获得和民族力量的提升成为中华传统文化走向复兴的根本原因与根本动力。可以说,正是因为共产党的组织领导才唤醒了整个中华民族的内在力量,使中国人民的坚毅、勇敢、团结再一次在历史中呈现出来。从这个意义上看,共产党真正坚守了民族立场,在根本上守护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近代以来,没有其他任何一个政党像中国共产党这样实质性地保护了民族的自立,维护了民族的团结,释放了民族的力量,从而真正保护了中华民族及其传统文化的生命。

  立足当代中国实践

  中国共产党不是文化复古主义者,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中国实践所用。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态度不是思乡的怀旧与抒情,更不是不分对错的全盘承受。中国共产党从成立初期就秉持着对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这种立场一方面破除了对传统的因循守旧,极大释放了革命需要的动力;另一方面又能够充分调动传统文化的资源,使其为革命斗争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在对封建社会的剥削形态和机制进行揭露和斗争的同时,极大调动了传统文化资源的动员能力,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愚公移山、团结一心、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传统文化为整个民族奋发图强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能量。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走自己的路,并最终历史性地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提出,从理论上进一步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解,体现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对中国实践的深刻把握和思想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新时代下我们党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道路放到中国历史和文化的整个发展脉络中去理解,打通了古今之间的联系,使中国历史不再仅仅是时间意义上前后相续的整体,而成为中华民族生命发展历程的一个完整体,这就使得产生于近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和理论内在于中国历史的发展逻辑之中,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中华文明的当代展开。因此,中国共产党人不是单纯地为了弘扬传统文化而弘扬传统文化,而是以更好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全部出发点,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立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以获得中华文明持久广泛而深沉的滋养。

  中国共产党对待和处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经验业已表明,只有立足时代的特点和要求,融通传统文化中国实践的现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获得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其生命力才能真正被激活。那些认为传统文化只能照搬、要求传统文化必须“原汁原味”的做法在将传统文化供上神坛的同时,扼杀了传统文化在当代的影响力和感召力。事实上,根本不存在一个现成的文化传统,中华传统文化早就熟知“变则通,通则久”的道理,在历史上,随着历史客观条件的变化,中华传统文化始终在与时俱进的过程中实现着自我的发展。文化只有活在当下、活在现实、活在人们日用而不知的常行中才是真正地“活”着。因此,中华传统文化的当代展开必须在面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走出古典形态的框架,走出“照着讲”的巨大历史惯性,在时代问题的激发下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水乳交融,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真正“接着讲下去”。

  面向世界开放发展

  真正有效的文化交流与互动必须建立在文化自信的基础上。近代中国在西方面前失去了文化自信心与文化独立性,在与西方的交往中亦步亦趋、极为被动。中国思想的大门洞开,社会达尔文主义、自由主义、功利主义、无政府主义等思潮在中国轮番登场,失去文化主张的中国无力对这些思潮作出客观全面的评判,中国社会呈现出普遍的思想迷失和价值失守。

  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华文化立场的持守是对中华民族主体性的坚持,是在世界范围日趋激烈的民族国家竞争中,维护民族和国家利益、推动民族和国家发展的根本保障,同时也是促进不同文化间友好交流互动、推动世界文明更好发展的根本保障。随着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华文化主体性确立的过程,中国共产党人不盲从他人,而是以中国的实际、民族的利益为衡量尺度,通过向世界学习,真正将人类优秀的文明成果化为己有。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信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全国人民向世界各民族取长补短、择善而从、兼收并蓄而寻找到的一条既适合中国实际又体现现代化要求的发展道路,这条道路本身就是中国与世界文明交流的历史性产物,是中国为丰富世界文明作出的突出性贡献。作为世界文明交流的参与者与推动者,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自信始终反对敝帚自珍、一叶障目,而是在世界发展的潮流中、文明多样并存的格局下“各美其美”与“美美与共”,实现世界文化的大交往与大和谐。■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中华  中华词条  弘扬  弘扬词条  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词条  传承  传承词条  忠实  忠实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