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关于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我们党经历过几次变化。
1956年9月召开的党的八大第一次会议提出:“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之后,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1957年10月,在反右扩大化的背景下,党的八届三中全会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发生偏离。
1958年5月召开的党的八大第二次会议确定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指出:“在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与社会主要矛盾相联系,我们通常会把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作为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2016年1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指出:“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是使我国供给能力更好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不断升级和个性化的物质文化和生态环境需要,从而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习近平总书记在“满足”之后增加了“不断升级”和“个性化”,在“物质文化”之后增加了“生态环境”。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社会主要矛盾的新概括,体现了对发展阶段新特征的敏锐洞悉和深刻把握,体现了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内涵的与时俱进,体现了对人民需要增长与变化的积极回应,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不断进取的时代姿态和使命担当。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问题是变革之因。对社会主要矛盾的新概括,体现了问题导向。发现问题,直面问题,突出战略和工作重点破解难题,必然引起和推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推动实践和理论创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面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