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通过各种方式,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落脚到当今生活的实处。”今年两会,全国政协委员孔维克的提案,就和传统文化有关。孔维克从小生活在农村,每到春节,大家都喜欢去庙会赶个热闹。约定俗成的习俗、形态各异的仪式,传统节日不仅是假期,更是传承传统文化的窗口。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发展孕育而来,时间的累积增添了它的厚度,但未将它与当下隔绝开来。《中国诗词大会》引发古诗词热、春节团圆等传统习俗根植于心、传统技艺在传承中创新……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和承续,正在成为这个时代的共识。
“只有融入生活,才能润物细无声地传承下来”
作为孔子第七十八代后裔,孔维克对传统文化感悟颇深。“现在很多人觉得传统文化过时了,离生活很远。”其实,传统文化并非高高在上,人与人交往时的诚信、家庭中的孝道等,都是传统文化在潜移默化中打下的烙印,“只有融入生活,才能润物细无声地传承下来。”孔维克说。
在他看来,传承不是全盘继承,也不是不顾当下,“需要扬弃,把握传统文化的本质与精华是什么”。
和孔维克一样,何文江也在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而努力,他守着的,是剪刻纸这门绝活儿。
何文江是吉林乌拉赫舍里氏满族剪刻纸非物质文化遗产第四代传承人、吉林省工艺美术大师。2000年退休后,他便全身心投入到剪刻纸艺术的钻研与教学中,“祖宗留下来的精华不能丢”。何文江说,他4岁起开始学习祖父的剪纸技术,直到一年前因病只能卧床休息,但只要稍有点精气神,他就会端坐在桌前,拿起剪刀,一刀一笔地开始创作。
这些年来,市面上大量出现的机械工艺剪纸,让老何感到前所未有的危机感,“几十年后,我们的手艺还能保持原貌吗?”
“文创能加深观众对文物的认识、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古人精粹,今人赓续,如何在当下更好地传承和传播传统文化,是很多人思考的问题。全国政协委员、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就是其中之一。单霁翔为今年两会准备了16份提案,主题均集中在保护和弘扬传统文化上。
如何更有力地保护文物、更好地让传统文化活起来?“文化创意产品的研发推出,既是博物馆面向社会发挥它的服务功能,也是发掘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手段之一。”单霁翔说,“我前年的提案,就集中在文创产品上。”去年5月,《关于推动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若干意见》出台,进一步调动博物馆利用馆藏资源开发创意产品的积极性,扩大引导文化消费,博物馆的文创产品开发,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在单霁翔看来,以往故宫文化产品与大量社会消费群体,特别是年轻人的文化诉求存在较大距离。为此,故宫博物院转变思路,不管是朝珠耳机、《故宫日历》等文创“网红”,还是故宫系列APP、端门数字馆,以及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创意十足又接地气的故宫文创和数字作品圈粉无数,让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来到公众身边。
此外,故宫还针对重点展览研发相应的随展文创产品,使每一项陈列展览“立体化”。2015年举办“石渠宝笈特展”期间,《清明上河图》《韩熙载夜宴图》等由故宫书画专家亲自校色的仿真书画系列产品,每天销售额超过10万元。单霁翔说:“随展的文创产品既可以帮助观众提前了解展览内容,又可以让观众将美好的参观记忆带回家,加深对文物的认识和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展品在观众心中就真正活起来了。”
“我们老了不要紧,可民族的东西要年轻”
全国人大代表、云南省文联戏剧家协会秘书长李红梅觉得,自己一直奔走呼吁的少数民族剧种传统保护有了很大进展,是这几年作为代表最欣慰的事,“我们一直在探索,如何让青少年去接受、去爱上这些传统文化的东西。在调研中,我们欣喜地看到,有些民族文化的内容已经被纳入学校的教材而且很受欢迎,我们还试着让戏曲走进校园,举办了各式各样的戏曲培训班。”
何文江也在试着让古老的剪刻纸焕发出新活力,“‘抢救’和‘创新’,是这几年我们提到最多的词”。
“中华文明的优秀基因若与当代生活相融合,就会迸发出前所未有的生命力。”孔维克说。这种生命力既需要与当代生活相契合的创新,也需要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2011年初,何文江带着家族剪纸艺术走进校园,免费提供剪纸教学。现在,他还会时不时出现在吉林市龙潭区进修附小的“午休课堂”上。他最大的愿望,便是将这门手艺和传统工艺的魅力传下去,“我们老了不要紧,可民族的东西要年轻”。
“在云南,少数民族众多,文化也异彩纷呈,很多少数民族文化都有悠久的历史和传统。”李红梅说,“但云南贫困面广,这给我们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增加了很大的难度。云南四大少数民族剧种白剧、壮剧、彝剧、傣剧,一度人才流失严重,出现了断代。”
李红梅认为,一方面要保留传统文化、习俗里具有生命力的内容,另一方面也要让它和市场融合,这需要国家各方面政策和平台的支持,“小树成长起来需要培养,等根扎得深了,自然而然会茁壮成长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