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警惕影视创作的“魂不守舍”

  在刚刚结束的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陈道明直言,中国电影业有着长足的进步,但同时在电影院里充斥着不少烂片,而全国政协委员张国立和全国人大代表张泽群也对电视节目庸俗化、雷同化等现象进行了批评。

  当今许多观众有这样一种感觉,就是新创作的影视作品,远没有一些老电影电视剧的故事感人、内容真实、人物形象刻骨铭心。客观而言,这里面也许有怀旧情结,也许有是古非今的惯性心理,但毕竟观众的眼睛是雪亮的。究其原因,笔者以为还是影视创作中存在的浮躁之风在作怪。

  浮躁之风让影视创作者变得“魂不守舍” 。主要表现在受泛市场化和泛娱乐化的消极影响,一些创作者身上出现了严重的文化贫瘠化和精神荒漠化现象。影视艺术本应追求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而一些创作者却在二元对立中走得太远,将影视看做资本最大化的工具,无视艺术生产的一般规律,致使魂不守舍的现象屡见不鲜。一些编剧为了迎合资本的欢心,变得没有了文化定力和文人骨气,失去了文化信仰和精神底线,制片人的命令就是圣旨,在这些金科玉律面前变得唯唯诺诺,传统知识分子的骨气和人格被资本碾得粉碎。一些导演对文艺的敬畏之心日渐淡化,表现得非常任性,自以为有相当的市场号召力和粉丝团队,一般不屑于和专家学者对话切磋,至于请教更谈不上,遑论对文艺创作负责。老一辈的演员如张瑞芳、于蓝和秦怡等,在创作中都将自己看作人民和生活的小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塑造新的艺术形象,没有因为人民的认可和追捧而尾巴翘上天。反观今天的一些影视明星,不仅不屑做人民和生活的小学生,却常常想做人民和生活的导师,一部戏火了不是到处讲成功秘诀,就是耍大牌让别人端着和捧着,甚至以低级的生活情趣慰藉精神的寂寞、文化的空虚和人生的无聊,在魂不守舍中踉踉跄跄地被鲜花和掌声捧得晕头转向。

  创作者的“魂不守舍”直接造成了某些影视作品的“失魂落魄” 。一方面,相比较厚重的历史和火热的现实生活,一些影视作品掂量起来轻飘有余、沉甸不足。甚至故意将厚重的历史故事进行浅表化、庸俗化的演绎,使得一些有尊严的历史故事变得失魂落魄。即使一些反映当下生活的作品也难以让观众满意,有的作品喜欢在迎合观众中给生活涂脂抹粉,也有的作品人为地将情感和生活弄成两张皮,误以为情感反映就是制造子虚乌有的浪漫,就是炮制宫廷般的奢华和纵欲景观,或者干脆直接挑逗生理神经。

  另一方面,更有一些作品缺乏明确的文化价值取向和审美理想追求,有的脚踏西瓜皮滑到哪儿算哪儿,有的跟着感觉走不分东西南北,有的远离民族文化和传统文化,甘做尘埃和飘萍任逍遥。比如,这些年我们创作了一批青春题材电影人物形象,他们既无法与小说《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那样的形象比肩,又难以和异域电影《情书》《野草莓》中的人物媲美,因为,这些青春形象都负载着时代情感的普遍特征,同时散发着人性的温暖和力量,而现在不少青春电影中的一些人物形象,在国内恐怕都难以激起共鸣,更无法与世界一流电影一比高下,失去了艺术的魂魄应是根本原因所在。一些作品明确宣示不想表现什么价值观,只愿意在骑墙状态下荡秋千。一些作品明确表示不相信这个主义、那个主义,崇尚自己的主义自己拿。这些作品中的奇谈怪论,实际上都在消解着主流意识形态和核心价值观,失魂落魄的影视作品,最后带来的是人心混乱、思想杂乱、且各自为政并各行其是,甚至宣扬人人都是独立王国、人人都是上帝的狭隘生命观和价值观,它们给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了许多隐形的伤害。

  笔者以为,浮躁之风难以催生文艺精品,影视创作者的“魂不守舍”以及由此造成的一些作品中出现的种种“失魂落魄”的问题,事关国家文化安全,当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警惕影视创作的“魂不守舍”  魂不守舍  魂不守舍词条  警惕  警惕词条  创作  创作词条  影视  影视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