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及读书的意义,自可以列出许多条,但归根结底还是为了给读书人充盈人生底气,为读书人活出精彩人生攒“理”。不是吗?我们平日说话做事,总有着属于自己的依据和理由,这些依据和理由大多是传承的结果,大多是从书本上得来的,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要读书的原因。
不读书、少读书,后果是可想而知的。时下,拍古代题材的影视剧成风。能否拍成一部成功的影视剧,不仅是对导演和他们的团队整体创作和拍摄实力的考验,也是对他们平日读书积累与否的一次检验。有人围绕“古人怎么说话”的主题如此善意提醒:“比如你写南北朝的题材,‘作茧自缚’这个成语就不应该出现,因为这是白居易的诗里第一次出现的。你写三国题材的影视剧,就不能让诸葛亮讲出‘说曹操曹操就到’这样的话,也不能让张飞埋怨刘备‘大意失荆州’,更不能让司马懿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没办法,他们说话的时候,这些成语还没诞生呢。”这般提醒,其实是针对一些古代题材的影视剧频频出错而提出来的。或许,某部影视剧里仅仅只是出现一二次古人说话错误,然而,恰恰是这没“理”失“理”之处,便坏了整部影视剧的质量和效果。如果导演及其团队能多读书,这般低级错误不就可以避免了吗?
草婴说过:他在年轻时,阅读了大量巴金的作品,对他后来人生的道路起过很大的作用。这是因为巴金作品中的“理”的力量、“理”的导向,始终在人生道路上推动着他攻坚克难、不断前行,始终在人生道路上指引着他拒绝诱惑、直道而行。文学经典的阅读何以这般重要?这是因为“现实和人心的母体,那包容一切又高于一切,引领社会、人类、世界的力量,当是文学的基本性”。文学是苦难、忧愁、纠结、挣扎的产物,其昭示于人的并非个人的苦痛和忧伤,而是直面创伤、战胜困难、反思灵魂、敢于奋勉的智慧、勇气和韧劲。换言之,人们一定会在文学的阅读中找到自己的信仰和救赎,因为文学的力量始终在看不到的一角庇护、滋养、照耀以至成全我们。只是,须提醒大家的是,不论读哪类经典,读哪个大师的巨著,当我们双手捧起经典的时候,意味着我们就在与这些大师对话,就在与伟大的心灵对话。既是对话,那么,我们就须“运用脑髓,放出眼光”,换言之,我们决不能唯唯诺诺,更不能停留在他们说什么就是什么上,不能把自己的头脑变成别人思想的跑马场,我们必须有自己的独立思考、独到看察。唯此,经过自己独立思考、去粗取精并“捣碎吸收”的“理”而绝非简单拿来的“理”,才是我们需要的“理”,也才是支撑我们人生大厦屹立不倒之“理”。
在法国,人们普遍有“爱较真”的习惯,而这缘于他们爱读书。平日闲聊时,一旦聊到一些时事新闻,若外国同事发表一些看法,法国人就会反问他们这些看法的依据是什么。在法国人看来,任何判断都必须有依据,否则就是骗人了。据说,即便是在地铁里,法国的年轻人也喜欢阅读社会学和历史学著作。而中国的年轻人似乎更喜欢看新闻,但是看完后喜欢不假思索地发评论。“两者相比,读书并思考比看新闻更重要,一个强大的民族必须学会‘有理有据’,而不是‘信口开河’。”
想起了最近读到的一篇文章:有位朋友转发了一封电子邮件,信里“摘抄了诗仙李白的九首七言和五言诗,每一首居然都隐藏了1300多年前李白对今年发生的一些热点新闻的预言!其中一首的句首和另一首每一行的第三字分别可连成“二零一四巴西惨败”及“二零一四德国夺冠”,另一首诗句首竟能连成“黄海波嫖娼被抓”!于是,这位收到邮件的作者在“敬佩”之余,也不假思索转发给了多位文友共享。好在有文友依据《李白诗词全集赏析》和《全唐诗》作了仔细核对,发现这所谓的九首李白诗词乃子虚乌有的伪作,更何况“仅有的几行质量高一点的诗句,也都是从其他唐诗中借用来的”。由此想及,信息时代不知还有多少信息中被掺杂了假冒伪劣的成分,又不知有多少人读之信之,于是而屡屡受骗上当、受罪遭殃。避免陷于这般窘境,自是需要我们做一个勤读书攒“理”、读好书而有独立思考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