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中华传统文化绵延数千年并且发展出了多种多样的文化形式,在这个过程中出现的文化形式都带着独特的时代印记。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独特的民族精神和注重人们道德培育与人格形成的精神,有助于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进行创新性继承与发展。
中国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得到不断发展与完善,就我国现状而言,中国传统文化是由我国经济和政治状况共同影响形成的。由于社会环境不同也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文化表现形式,这些文化瑰宝在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历程中逐渐继承与发展,在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今天仍然有着巨大的社会价值,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并寻找其与现代文化能够契合的部分,能够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作出巨大贡献。
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演变
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经众多流派与文化形式,笔者大致以近代鸦片战争为节点将我国传统文化发展历程划分为两大部分,将从社会背景、主流文化、文化形式等方面分别进行叙述。
第一,我国封建时期的传统文化。一个国家传统文化情况必然会受到其经济、政治状况双重影响,因此研究某一文化形式形成原因可以从时代背景入手开始分析。我国封建社会时期主要是经济上自给自足、以农业为主的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政治上则是中央集权制度绵延千年,受科技发展水平和交通技术影响人与人之间大都是靠血缘宗亲维系关系,注重宗族礼法、长幼尊卑的儒家文化因为能够适应社会整体环境而被推广,长时间占据了我国传统思想文化主流。
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创立,当时最倡导儒家文化的孔子被后人认为是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其所著书籍等也被后人尊为经典并作为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但是在当时历史背景下儒家文化并不是一家独大,诸子百家都著书立说宣扬自身政治、文化、经济主张,现代人基本上也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在这个时期达到了第一个文化高峰,在这一时期涌现的道家、儒家、法家以及其他诸子百家为后世留下了辉煌灿烂的文化瑰宝。
汉武帝时期,中国传统儒家文化正式成为中华文化主流,其在政治、经济等方面都占据统治地位并对读书人的仕途产生了重要影响。董仲舒向汉武帝进谏提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大力推广儒学教育,由此在秦始皇时期遭到过严重迫害的儒家文化开始寻找到了政治庇护。尽管彼时佛教文化、道教文化、儒家文化曾出现过三分天下的局面,但是在不断的文化交流与改进过程中,儒家文化也开始顺应时代发展进行了许多新改革,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最终形成了其坚固地位。
明清时期的儒家文化在传承过程中开始出现了新的发展,一些儒家学者开始探寻儒家文化发展的新道路,程朱理学、陆王心学等各种儒家文化新发展又带动中华传统文化进一步前进,除去儒家文化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创新,我国其他文化形式也在这一时期达到了跨越式发展,这也是封建文化在社会转型前最后一个鼎盛时期。
第二,进入近代以后我国文化出现了转变。鸦片战争开始西方列强的入侵,为我国带来了沉重的民族耻辱,同样某种意义上也给闭关锁国多年的中国带来了新鲜的文化血液,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人民开始看到西方工业文明的强大与可取之处,一些爱国人士开始积极寻求借助西方文化以救国的方法,虽然在这个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文化极端思想例如文化虚无主义与民族虚无主义,但是整体上仍然是积极交流借鉴的文化氛围,我国文化在交流过程中保持着良好的自身文化独立性。这一过程从学习西方的机器技术直到学习西方的思想制度,中华文化开始逐渐接受外来文化的优秀思想并作为己用。“中体西用”的风潮让许多先进文化进入中国,也带来了外国文化的糟粕导致文化迷茫,所幸在经历过一段时间的文化迷茫后中国文化最终找到了自身发展的正确道路,传统文化并未受到毁灭性的打击。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形式众多且各有联系
我国传统文化尽管形式多样、绵延千年,拥有数不清的文化古迹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但也跟所有事物一样拥有两面性。
一方面,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形式众多且各有联系。中华传统文化在上下五千年漫长的发展历程中,不同社会背景下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文化表现形式,这是中华传统文化形成的物质根基。中华传统文化可以表现在传统思想、传统建筑、传统节日、传统习俗、传统戏剧等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并且很多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仍然保存完好能够适应社会发展,我们应该谨慎取舍文化内容,以便促进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型。
另一方面,中华传统文化中有不适合现代社会发展的文化糟粕。中华传统文化有着绚丽多样的文化瑰宝也夹带少量文化糟粕,这些文化糟粕由于社会认识局限和社会政治原因等根深蒂固,在现代社会发展中起到阻碍作用成为文化毒瘤,这是传统文化存在的负面特征。
中华传统文化强调等级制度与尊卑观念,传统儒家文化有着近乎死板的“三纲五常”观念和社会礼仪制度,由于儒家文化特殊的政治、文化地位导致这些社会等级被强制在民间推行,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形成了划分等级、实行区别对待的特殊风气,这种风气严重阻碍了人们民主观念和追求自由思想的形成,导致人们在日常事务处理上存在着较大认知缺陷。
此外,中国传统文化中讲求“人情关系”,将伦理关系和人情关系凌驾于社会法律之上,人情关系取代法律法规成为规范社会发展的标准,人情社会由于当事人主观能动性过强必然会造成判断错误、出现不公正待遇。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传承
我国的传统文化大体上是以儒家文化为核心进行继承与发展的,在这个过程中古代社会有过与外国文化进行交流的经验,也有过长期闭关锁国、封锁文化的时期。封建社会时期进入的其他文化形式在中国进行了本土化,在与中华传统文化进行交流后成功被中华文化体系所包容,因此我国传统文化养成了文化包容性和文化独立性并存的特点,在基本稳定的社会背景下得到了良好继承与传递。
首先,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而形成的独特的民族精神。传统儒家思想强调“天人合一”的自然思想,要求人应该在自然中找到自身合适的位置并敬重天意,将中央集权与天意相联系以进行权力集中,在出现天人矛盾或者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时,要求人们寻找和平解决的路径以推动社会和谐发展,这种思想在古代家庭关系及官场关系协调上都起到了润滑作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灵魂也是中华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环节,在当今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形势下也应该得到大力发扬与传承。民族精神能够帮助我国文化保持自身独立性、抵御外国消极文化的入侵,是贯穿于中华文化发展历程中的一条重要线索。
其次,传承传统文化注重人们道德培育与人格形成的精神。传统儒家文化中有很多关于道德现象的探讨,儒家文化所注重的道德教化也深深地根植于人民心中。人们对生死观、利益观、世界观都有着较为深刻的认识,能够认识到社会评价对实现个人价值的重要性。在日常生活中人们能够及时“三省吾身”、“实事求是”,这些优秀的价值观帮助中华传统文化形成了良好的文化主旋律,也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糟粕文化对人们精神世界的侵害,帮助人们早日走出文化迷茫与精神迷途,树立了中华民族爱好和平、注重道德教化的良好社会风气。
总之,中华传统文化在曲折的发展道路上一直发展进步,新时期要实现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文化和谐相处,需要分析中国传统文化历史变迁及存在的特点,再从中寻找到文化现代化发展的正确路径。■
(作者为保定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