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今年高考渐入尾声,想必各位考生已经准备好“大解放”,去迎接人生中最美妙的几个月了:是宅家里打玩过去累积了三年没有通关或升级的游戏,还是来一场计划已就或者说走就走的旅行?
话回正题,作为现代中国人的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场考试,高考究竟传承着怎么样的一种教育思维和理念呢?对于今天的中国人来说,这又意味着什么呢?
九品中正制度的存在适应当时的国情
在科举制度之前,中国人普遍使用的是举荐制度,无论是上古秦汉的察举制度,还是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都有一个特点那便是随机性很大,而且九品中正制还有家世的考量。因此西晋的时候,一些有识之士就纷纷抨击九品中正制,并且议论的重点都是指斥中正不重才能,而专重家世的弊端。如晋武帝时段灼上表陈事说:“今台阁选举,涂塞耳目,九品访人,惟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二者苟然,则荜户蓬门之俊,安得不有陆沈者哉!”
司马炎表示:我有什么办法,我也很无奈啊
但是,此时的中国社会虽然已经意识到这种体制的不公正和随机性,但是并没有解决这个问题的可能。原理也很简单,科举制度说白了就是全国统考,力求这套体制定义的优秀人才给选拔出来“货与帝王家”。但是这意味着皇帝们已经拥有了一套极其强大的中央集权让他能够在全国范围内主导这一行为。无疑,司马家不具备这种力量,此时的中国国情也不适合这套体系。
南北朝的杀伐,让中国的社会体系一分为二,南朝系也更多地代表着汉晋正统,地方享受一定自治权力。而北朝则受到了北方游牧民族的及其深刻的影响和本土汉人士族结合后更加集权化。长达四百年的分裂最终于隋唐终结,而正是这两个王朝自身的“北朝”特性让科举制度得以在中华大地上开花结果。
科举制度和察举制度最大的不同在于选拔的方式,前者是中央力量统一安排全国的分区统考,后者更多是地方官的责任。无疑前者非常接近今天的高考了。和今天的高考一样,由于地方官人事权利的丧失,过往的“随机性”被杜绝。
对于寒门出生的士子来说,这无疑是个福音,因为在过去虽然一样能通过被举荐获得上升通道,但是由于各地地方官水平良莠不齐导致他们彼此之间并不公正,而且地方官的喜好和出生也会严重影响被举荐的可能,更不提家世和关系对地方官们的影响了。但是科举制度让所有人面对的都是一样的试题,考生彼此之间基本不存在任何差异,所有人从小读的书是一样的,就像今天无论是一所普通的公立高中还是私立的民办学校亦或者是国际学校,它们的学生如果要参加高考那么就必须面对一样的教材,无非师资和教学环境有优劣之分。
抚顺市某民办高中
而与此同时的西方则走上了另外一条道路。欧洲中世纪虽然在近代被黑的体无完肤,但是不可否认其在教育史上的地位,就拿高考学生梦寐以求的大学来说,近代化的大学体制包括学位制度和学科制度都是诞生于中世纪的。
在中世纪早期的拉丁语中“大学(universitas)”一词,原意就是“行会”、“社团”、“公会”之意,起初并没有学术或者教育的含义。11世纪,西欧封建制度已经确立商业活动逐步展开,专职的工商业者聚居一处,从事生产和贸易,逐渐形成了中世纪的城市。
城市的普遍兴起和发展,国际间贸易和交往的日益频繁,加上十字军东征使拜占廷文化迅速传遍整个欧洲,客观上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在意大利、法国和英国的一些地方,师生们为了保障自己的权利和法律保护,仿照手工艺人行会的方式,组成教师行会或学生行会:这些学生团体和教师团体结合成学习和研究的“组合”(universitas),这些“组合”就成为最早的大学。
欧洲最古老的大学之一巴黎大学
就疏通阶级来说,大学和科举有着同样的功效。根据美国霍普金斯大学的博士约翰·鲍德温研究,1178年到1215年间,巴黎大学的16位留下过传记资料的教师中,有4人出身低下,3人是私生子,1人是市民阶级,7人来自中小领主家庭,仅有1人来自大贵族家庭。不过学科的划分让欧式大学系统走上了和中国式统考不同的道路。早期的大学划分只有简单的神学和法学,前者毕业后去教会,后者去世俗领地管理政务,看上去和中国的“明经”和“进士”两科颇有几分类似。但是正如今天每个中国人看到的那样,越是往后时代越是进步,西方的学科划分也就越是细腻,最终成为了我们今天看到的样子--恐怕很多教育家都说不清今天到底有多少种学位了。
但是,不同的学科也注定其和中国式的统考统招完全不同。众所周知,欧美的文化非常看重体育,美国尤其如此,喜欢看欧美电影的读者会发现,很多因为体育优秀而获得入学通知书的主角们。而体育注定是一种不公平的选拔方式,比如喜欢看篮球比赛的人,往往会注意到NBA的球员尤其是巨星大部分都是黑人,但是黑人仅仅只占据美国总人口的百分之十三而已,理由很简单,除了黑人有着篮球传统之外,他们在篮球上的种族优势也是客观存在的。
同样在田径项目上,黑人也有着无与伦比的种族优势,但是游泳项目则少见黑人。说穿了欧美式的教育承认或者说默认了人与人之间在先天上的不平等。而且欧美的名校大多数为私立学校,在招生的时候有着极强的随机性,哪怕是学校的招生办也说不清,这点也惹得习惯于完成笔试答卷之类“硬指标”后就能“入学”的华人留学生的不满。
哈佛大学为首的常春藤让留学生们又爱又恨
终极的公正,中国人的追求
到了近代,科举被证明是落后于时代的产物而被中国人抛弃,其本身作为帝王笼络读书人的方法至今已经不复存在(详情可见往期文章《为何公务员考试如此热门?》),毕竟中国人已经过了一百年没有帝皇老子的日子了。但是,作为副作用其本身的公正特性,却被糅合到了高考之中。由于社会主义国家追求公正的天性,相较于以往而言更加强调抹除各地方的差异性,尽可能地把全国糅合成为一个大共同体,这一点是古代科举制度做不到的。
比如明初洪武年间由于南方考生是在过于优秀,北方士子无一进入初榜,结果引发北方士子的不满和骚动,迫使朱元璋杀死了主考官和状元,最后搞了个“南北榜”着实让人哭笑不得。更说明了,科举制度的目的不在于人才,皇帝随时可以因为某种理由而更改考试结果。
虽说如此但是朱八八的手段确实狠辣
而今天,除非考生被查出作弊,否则考试的结果一般不会更改,所有的考生只要分数足够就能进入自己志愿的学校。而纯粹的笔试,相较于欧美来说,更加容易磨平考生们在先天才能上的差距,毕竟真正过目不忘的天才是绝对的少数,大部分人只能勤能不拙劣:如果想要考好英语只能死记硬背,如果想要数学过关必须题海战术;相信这是每一个经历过高考的学生永远不会忘记的。
最后笔者祝愿所有考生能在这公平的环境中考取自己梦想的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