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镜头背后假装大师》一书中,作者叙述了那些镜头背后的东西,包括摄影大师们心里在想着些什么?用镜头拍下了什么?拍下来准备做什么?等等。
前面说过了,咱们统共也就差不多1.5亿平方公里的地儿可供折腾。到现在了,这1.5亿平方公里的地儿,还没人去过的地方恐怕是已经不多了,而世界上的人又已经如此多(70亿,这个数字也不是闹着玩的)。数字化技术发展和普及的速度又是如此的快,让数码相机既便宜又易用。结果就是,已经有好几十亿台相机在世界的各个角落嘁哩喀喳地只管拍着,随后无数的数字照片通过互联网飞速传遍世界。
即便现在还不至于,也必然很快就会实现——在世界的每个角落都能通过网络找到那儿的照片。
更不用说那些大家公认了的风景漂亮、风物特别的地方。记得早两年曾有位摄影家拿著名的元阳梯田举过例子。他说,如果把元阳梯田被拍过的照片都按照5寸的大小印出来,铺开了肯定够把整个元阳梯田盖住。嗯,这说法有点夸张?不过,的确说明了眼下旅游拍照的“盛况”。
搞搞笑,咱们来算一下,看这说法有多夸张。
第一个推算方法,直接搜索关于元阳梯田的照片。刚才俺试着在百度搜索了一个,能找到32300张照片,于是俺按照下列常情来做推度:(1)一般人上传的照片肯定是挑自己觉得拍得还好拿得出手的,十里能挑一就了不起了,多数恐怕得几十里挑一吧。(2)一般人到了元阳这种名声杠杠的大景点,拍个百十张正常吧。上述两项综合一下考虑,估计上传了照片的人们所拍摄的元阳的照片恐怕得有三百万张了吧。(3)会把自己拍的照片传到网上去的,或者说习惯于把照片放网上的,占得到人口比例的1/10,那就是说,元阳梯田总得有个三千万张照片了吧?
三千万张5寸照片铺开,面积是:(5in×3.5in)×2.542cm/in×30,000,000=3,387,090,000cm2这个面积相当于0.3387平方公里,508亩!从照片上看,元阳梯田恐怕是不止508亩……看来那说法有点夸张了。
哈哈。
第二个推算方法,结果跟第一个方法差不出多远去—官方发布的消息说,2012年,元阳梯田共接待了游客94.15万人,俺依然从常情出发并极保守估计,假设当中只有一半人带了相机,每台相机平均只拍摄20张,则2012年就产出元阳梯田照片一千万张。且元阳已经著名了这么多年了……
总之,真要是把照片都印出5寸铺开来,即便“把元阳梯田都盖一遍”的说法有点夸张,也足够盖住个千八百亩地的。
一个景点就有好几百亩的照片,什么概念啊!
的确这就是数码摄影时代的实情。早年胶片时代,摄影还是个很贵很麻烦的事儿:相机要钱、胶卷要钱,冲洗印片儿还要钱,带一堆胶卷还费劲占地儿,一卷还只能拍36张。而现在的数码相机简直就是零成本,随便摁,摁到过足瘾为止。胶片摄影,没练过点儿手艺那真不知道摁出来了啥样儿;数码相机,摁完了就能看,看了不满意就删了重摁……那还不敞开了摁着玩儿啊。
就再来较个真儿。说起来,既然那些景点都已经被拍了那么多次照片,难不成还缺你拍的那一张吗?你干吗还要拍呢?要给自己或者什么人摁个“留影”不算(那是有着供回味,或者提供证据的“作用”的),问题是你干吗还要拍那种画面里并没有你熟悉的谁,而只是纯风光的?你觉得你能拍出来新意吗(忒难了吧,而且你真准备去投稿去参赛去公开发表吗),还是你只是觉得自己亲自拍的就愣是不一样?你想要自己回忆下那个场景,或者想要向朋友们介绍你去过的这个地方,难道网上那N万张照片还不够提醒你帮助你的吗?
俺是真被这个问题困扰过,因为,俺看不到自己拍的那么多的旅游照片有什么用处(却逼得俺不得不多买个硬盘)。于是,当年俺曾经在一个摄影论坛里发帖问大家。不料,招致一片鄙视。好像大家都觉得,会去想这事儿就已经很SB了,还想那么多就更是SB到一定程度了……可就是不曾有谁正面给俺一个严肃的、显然是想明白了的回答(显然大多数人不认为这个问题还需要想)。唉,较真儿的人不招人待见,由此可见一斑。
出门旅个游就拍回来一堆照片,需要理由吗?不需要吗?需要吗?不需要吗?……咳,只是研究研究,干吗那么认真呢。—可是,到底需要吗?
好吧,这么较劲可能有点没劲。那谁谁说了,旅游拍照至少有一个好理由,绝对的杠杠的好理由:给自己的旅程做个记录。跟有些人写日记一样,咱有时会需要用一些方法来记录自己的一些过程状态、表达自己的一些感受,哪怕这种状态这种感受,其实前人早就同样地有过,或者已经表达得足够漂亮了—其核心意义就在于那是“自己”的。别的成千上万的照片,都是别人的;只有自己亲手拍的照片,一张张才都是跟着自己当时的脚步的。
这是实情。咱们总是想把眼前的有那么点儿特别的东西都给拍下来—反正拍张照片又不多费事。别说旅游的时候了,日常生活当中不也如此吗?大把的人随时拿个手机摁,照片上一会儿是个小花草,一会儿是个小摆设,连在餐厅吃饭的时候都得上一道菜就拍一张的—干吗非得有什么“用处”呢,就是“记录”一下自己注意过的东西,记下了就够了(再看不看都两可了)。咱就是有一种收集、积攒各种记录的天生欲望,跟咱喜欢收集积攒各种东西一样。凡是跟自己沾边儿的,都恨不得多多的—但攒东西又花钱又占地方,而攒照片既不多花钱又不多占地儿,那还不攒一点儿是一点儿?那些,可都是,我的!
对,这就是一种自我认同,或者说,确认自己的存在感。
还有别的理由吗?好像是想不出来了?咱又没要给杂志社投稿啊参加摄影比赛啥的,也没那劲儿去为了逮着一张与众不同的照片而跋山涉水,也没义务去给别的人当导游……
不,还有理由,一个实际上非常重要,但大家未必肯承认的理由—瑟。咱要瑟。光是自我认同不够的,还得要别人的认同。
——哦,高雅的说法是,咱要分享。好吧,俺承认“分享”是个比“嘚瑟”更高端的词汇,但“瑟”的意思比“分享”要大。分享就是把自己的什么让大家也看到听到而已;瑟,则是必须在分享之后获得大家对自己的承认、赞赏,乃至羡慕。分享,是从交流过程出发;瑟,则是从达到的效果出发。由于瑟的快乐是如此之大,以至于很多人把瑟当作了人生最大的意义和乐趣。
“嘚瑟”的意思,可能跟“炫耀”比较接近。但炫耀只是一个行为,而嘚瑟则是一种炫耀着的状态。东北话里有好多这种词汇,特有意思,还真未必能从普通话里找到准确对应的词汇,难怪本山大叔一派能火遍全国。
但成功的瑟是需要很多条件的。人一辈子几乎不可避免地一直在与世界分享,但只有不多的人,在不多的时候才能瑟得起来。你总得显得比别人更高明、更厉害、更富裕……总之你得比人家更强,而你需要各种介质的证据来支持它。
对于旅游观光来说,现在旅游的人多了,你凭什么瑟呢?那你就要显得更有眼光更有文化、更懂得风景的品位、更懂得生活的意义……嗯,凭你去过的那些地方、看到的那些东西、花的那些钱、住的那些店、耍的那些花样、买的那些玩意儿,说起来样样高端大气上档次,那就是瑟的基础。你刚去了趟川底下?哦,我刚从罗马回来。你住了客栈?哦,我找了个海景套房……喏,这是巴黎买的香水、尼泊尔的藏香。来来来,看我上次在瑞士滑雪的照片……
是咧,照片是绝好的瑟介质。你买回来的再贵再高端的物品,在物资流通便捷的今天,甚至都不足以证明你去过那儿了,何况还未必符合你的瑟方向—旅游作为瑟话题,是为了彰显文化品位的,而不是一味彰显自己富裕的。而照片本身就是文化产品,代表的是审美是品格,是精神层面的层次和境界,不沾铜臭、无关俗气,最多只是无意地(一不小心地)暴露了自己的富裕。再没有像照片这样能够既简单又明确,可以迅速搞出来又方便秀出去的东西了(兴许视频更好说事儿,但玩起来太麻烦了)。
说到这里,忽然感到自己又有点儿小人……是的,俺把一类人给忽略了,就是那些由衷地只是想把自己看到的美景向大家做介绍的,纯粹意义上与大家分享旅游观感,而不在乎别人怎么评价自己的人。不过,俺认为这种人不多。
旅游风光摄影,就是这样一件饱含着快乐的事儿。
拍照本身就是一项富含成就感的游戏,你摁一次快门就得一张照片,就凭空生产出了一份自己的产品。面对漂亮风景时,你就很容易生产出一堆看上去真不错的产品。那都是当场兑现的成就感啊,这美事怎么可以不做?之后,又可以拿着照片在亲朋好友们面前瑟出自己“高大上”的气质,从而再次肯定了自己……
还不止呢。作为一名摄影爱好者,更值得瑟的是自己的摄影水平乃至“艺术水准”。旅游去的都是漂亮地儿,拍出照片当然就漂亮,跟你周末拍的郊区山沟沟可是不同得很,你得赞吧?
旅游观光,却不让拍片儿?情何以堪啊。拍!那是必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