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本人是喜欢说话的,尤其是作为新闻发言人,我尽可能把更多的信息告诉大家。”这是蔡武担任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期间,被媒体广泛引用的一句话。2008年任文化部部长以来,蔡武经常自喜赶上了文化发展的“史上最好时期”,同时他也不得不面对文化“成长的烦恼”。在人民出版社近日推出的《文化热点面对面》一书中,这位与共和国同龄、有过多年基层工作经历的正部级官员,以直指要害而又从容、周详的叙说,展现了他面对挑战时具有个性的思考方式和表达风格。
“要第一时间发出权威声音”
2008年“两会”后,有一篇新闻特写这样写道:“3月17日下午,上百名记者在人民大会堂北门等候采访新任部长,希望听到他们的履新感言……令现场记者失望的是,新任部长们面对记者的提问大多一笑而过,令站在警戒线外一字排开的记者望尘莫及。只有文化部长蔡武在此驻足,耐心回答记者的提问。”“记者纷纷感慨今天蔡武充当了新任部长们的‘新闻发言人’。”六年来,蔡武一本其“喜欢说话”的本色,面对层出不穷的文化热点问题,一一作出及时、充分、正能量的回应和引导。在《文化热点面对面》一书中,蔡武直言热点所在往往正是问题和矛盾所在,热点的出现一定程度上说明我们的工作与群众期待还有距离,这是我们找到症结的一个重要突破口。他指出:“面对热点问题,不能在关键时刻和重要关头沉默不语,要第一时间发出权威声音,积极回应社会关切,稳定社会预期。”“要以实际行动和工作成绩赢得广大群众的认可。群众不止是听你说什么,还要看你做了什么、做成了没有。”蔡武的言和行,被人民出版社誉为生动呈现了“在服务群众中引导社会热点的新理念新方法”。
文化体制改革要有“度”
蔡武在工作中十分重视“度”的把握。他说:“文化建设左不得、右不得,快不得、慢不得,松不得、紧不得,急不得、缓不得。只有始终保持清醒头脑,一切从实际出发,既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又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守土有责,才能使文化建设不背离客观规律,既不走老路,也不走邪路。”成功推进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就是蔡武善于用“度”的典型范例。据媒体报道,国有文艺院团的改革曾是文化体制改革的老大难问题,2003年以后,中央有关负责同志对这项工作作出的批示、指示达数百件(次)。蔡武就任文化部部长后,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确定了“五个一批”的改革路径,带领全国国有文艺院团,经三年攻坚,在2012年胜利完成阶段性改革任务。在《文化热点面对面》一书中,蔡武总结其工作心得,认为关键的一条,就是“充分认识不同层级、不同地区国有文艺院团发展的不平衡性,充分考虑各种艺术门类的特点和功能,不搞‘一刀切’”。
直面文化领域“钱学森之问”
蔡武有着非常强烈的追求精品的意识,在《文化热点面对面》一书中,他接连发问:“据说现在一年创作歌曲在两万首以上,但是真正为广大群众所传唱的有多少首?”“现在一年创作的小说等文学作品汗牛充栋,但真正为广大读者所一致公认的力作有多少部?”“我们全国几百个电视频道,数以千万计的文化节目,真正的有丰富文化内涵、高尚文化品位和品格的节目又占多大比例?”在出人才方面,作为文化部长,他经常面对“我们的文化界为什么不出大师”的质问。蔡武一方面不认为现在没有大师,但同时他也认同现在大师确实还太少。怎么营造杰出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他认为,很重要的一条,是行政权力对艺术的发展不要过多干预,能交给社会、艺术家、行业自己评判和举办的事情,就不要死死地抓在政府手里。蔡武呼吁建立国家文化荣誉制度,他说:“政府的评奖要压缩到最低限度。同时要积极推动国家文化荣誉制度尽快出台,标准定好了,观念转变了,文化艺术的大师就在眼前。”
力挺“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在今天如何看待“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个经典论断的讨论中,蔡武持正方观点。他对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万圣节、感恩节等“洋节”在我国广泛流行,中国人自己的传统节日反而受到冷落,多次表示过担忧。他认为:“长此以往,对民族文化的传承是相当不利、非常危险的。”他庆幸现实中可喜的变化:“好在近几年我们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这些传统重要节日或因为公休、或因为宣传重新受到人们的重视,各种节日活动也日益丰富多彩起来。”如何处理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关系?在本书中,蔡武这样说:“民族特色是民族文化的根和本,任何文化如果丢了根脉、离了本真,必然会枯萎。”“当然,坚持弘扬民族文化、保持文化的民族特色,并不意味着我们要排外惧外、封闭保守,搞狭隘的民族主义……对民族文化最好的保护,恰恰是让它到世界文化大潮中经风雨、见世面,而不是像古董一样把它与世隔绝。封闭在玻璃瓶中的文化,即使保存得再好,也只是一道供人观赏的风景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