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唐诗三百首》中的法律意识

  中国古代,乃至近代,没有大规模的、长时期的普法活动。因此,绝大多数人都是从戏曲、小说、诗歌等文学艺术作品中,间接地获知法律知识和逐步形成法律思维的。文学艺术以情为本,法律以理性为本,但理性必须通过感性的文艺作品走进千家万户。所以,我们应该重视文艺作品中的法律意识。

  《唐诗百首》是一部流传很广的唐诗选集。唐朝(618年~907年)二百九十年间,是中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云蒸霞蔚,名家辈出,唐诗数量多达五万余首。在古代的唐诗选本中,清人孙洙的《唐诗百首》最为流行。编选者孙洙,字临西,号蘅塘,晚号退士。该书选入75位唐代诗人及2位无名氏的诗作共310首。刻印时又补入了杜甫的《咏怀古迹》3首。由于所选作品体裁完备,风格各异,富有代表性,又通俗易懂,刊行后广为流传,“几至家置一编”。孙洙选编《唐诗百首》的目的是为了童时吟诵,老而不忘。如他在《唐诗百首·序言》所说:“俾童而习之,白首亦莫能废,较《千家诗》不远胜耶?谚云‘熟读唐诗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请以是编验之。”

  令人遗憾的是,学界研究《唐诗百首》(以下简称唐诗)的论著不少,但查阅中国知网,发现探讨其法律意识的却无一篇。与《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等蒙学读物的作者都为一个人不同的是,《唐诗百首》的作者众多,因此,它表现出来的法律观念比较驳杂。但这样也有一个好处,不同的读者可以各取所需。

  1.民本位意识

  中国古代有民本思想的历史传统,基本含义是孟子所言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唐诗中体现民本位的诗篇主要有:

  元结看到征税官吏向贫穷地区的老百姓横征暴敛,义愤填膺:“今彼征敛者,迫之如火煎”,以致于萌生辞官而去之意:“思欲委符节,引竿自刺船。将家就鱼麦,归老江湖边”(《贼退示官吏》)。

  韦应物的《寄李儋元锡》中说“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自己身为享有国家俸禄的官员,但在自己管辖的区域里却没有把百姓安定下来,内心深感愧疚。

  元稹的《遣悲怀》中有“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反复吟诵贫贱相交,情真意切。

  杜甫的《卖炭翁》中刻画官吏待民专横:“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把”、“称”、“回车”、“叱”、“牵”几个动词的妙用,把官吏夺炭车的恶行渲写尽致,极富概括力。

  2.无政府主义倾向

  因为实行人治,容易出现君主高下由心、恩威莫测,臣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的局面,许多官员内心羡慕隐士生活,甚者走到无政府主义的地步。

  法治使人免于恐怖,人治使人命运无常。在唐朝“牛李党争”中被罢相而归隐的张九龄不得不感叹“命运惟所遇,循环不可寻”(《感遇》)。天宝丧乱后,杜甫的《佳人》感慨“官高何足论,不得收骨肉!”由此而羡慕归隐山居,“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王维《送别》),“誓将挂冠去,觉道资无穷”(岑参《与高适薛据登慈恩世浮屠》),“借问路旁名利客,何如此处学长生”(崔颢《行经华阴》)。

  在专制政治下,伴君如伴虎,诗人孟浩然对此感触很深。《隐居诗话》中记载:“孟浩然入翰苑,访王维,适明皇驾至,浩然仓皇伏匿,维不敢隐而奏知。明皇曰‘吾闻此人就矣’,召使进所业。浩然诵‘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明皇曰:‘吾未尝弃卿,何诬之甚也!’因放归襄阳。”

  在专制政治下,臣民不能功高震主,所以要功成身退,李白的《行路难·其三》中说“吾观自古贤达人,功成不退皆殒身。子胥既弃吴江上,屈原终投湘水滨。陆机雄才岂自保?李斯税驾苦不早。华亭鹤唳讵可闻?上蔡苍鹰何足道?君不见,吴中张翰称达生,秋风忽忆江东行。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

  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产生与一些文人遭受专制政治打击之后的隐逸情怀密切相关。这个诗派以孟浩然、王维为代表,孟浩然受过唐明皇的直接打击,前已有述。王维早年曾受朝廷重用,后来坐过牢、贬过职,逐渐消沉下来,持斋念佛。他的《酬张少府》“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一诗,刻画的就是他晚年的隐居生活。选择隐居无可非议,但走向极端容易滑到无政府主义的泥潭。法治既要反对专制主义,还要反对无政府主义。

  3.歌颂礼教与批评礼教并存

  许多诗人、尤其是浪漫主义诗人喜欢驰骋想象,因而容易撕破礼教网络;但同时多数诗人都是官员,不敢真正背弃礼教,这就造成歌颂礼教与蔑视礼教两种不同内容的诗篇共同存在。

  歌颂礼教的诗篇主要有:

  古代诗人非常乐于吟咏烈女贞妇,宣扬夫为妻纲的思想。孟郊的《烈女操》:“梧桐相待老,鸳鸯会双死。贞妇贵殉夫,舍生亦如此!波澜誓不起,妾心古井水。”

  忠于君主。于濆的《戍客南归》“为子惜功业,满身刀箭疮。莫渡汨罗水,回君忠孝肠”,鲍溶的《途中旅思二首》“独步天地间,无因为君忠”。这些诗篇直接宣传忠君理念。有些诗人认为皇帝是龙,皇帝子孙是龙种。安禄山之乱,生灵涂炭。杜甫最哀怜的是王子王孙,《哀王孙》说:“高帝子孙尽隆凖,龙种自与常人殊”,皇帝子孙与平常人长相都不一样,所以杜甫情意深切地希望龙种们“王孙善保千金躯”,坚信浩劫之后仍然会荣华富贵:“哀哉王孙慎勿疏,五陵佳气无时无”。杜甫的诗一边同情平民,一边更爱皇帝及其家人,从一个角度说明儒家的民本思想是君主民本,与近代人民当家做主的民主理念有着根本的区别。■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唐诗三百首》中的法律意识  百首  百首词条  唐诗  唐诗词条  意识  意识词条  法律  法律词条  
人文精神

 国学的根本在于修身

 以儒学为主干的中华文化最核心的精神就是人的修养问题,做人的问题,用一句话来说,就是《大学》里面讲的“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修身问题是儒学的根本...(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