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青年思想政治工作质量关乎党和国家未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对青年一代的思想政治工作,强调要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不断创新思想政治工作内容和形式,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自信。围绕如何针对青年学生特点精准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如何增强对青年学生的思想引领以及他们眼中理想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什么样子,我们特约请了有关部门负责人、专家、大学生展开三方会谈。
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司长 魏士强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向纵深发展,必须抓好“拔节孕穗期”的关键发力点,在准确把握学生特点的基础上精准开展工作。综合近年来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做好以下三个方面工作尤为重要。
擦亮底色,写好爱国主义教育这篇大文章
以“95后”“00后”为主体的当代大学生从出生起,人生历程就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高度耦合,他们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承担着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全方位、开创性历史成就,发生的深层次、根本性历史变革,极大激发了广大学生饱满的爱国热情和坚定的制度自信。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一大批青年学生不畏艰险、冲锋在前,彰显了青春蓬勃力量。2020年面向全国16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以下简称2020年滚动调查)显示,98.1%的学生认为“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是相统一的”,99.5%的学生认为“要有爱国情、强国志,更要有报国行”。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印发的《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教育部党组把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教育系统2020年思想政治工作的主题,目前正重点围绕“明理、共情、弘文、力行”四方面,实施八大行动、六大举措,努力将学生的爱国情转化为报国行。一是把有高度的事情做得有温度。疫情防控期间涌现出的感人事迹和先进典型,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丰富素材和鲜活案例。我们要进一步勘探好、开采好、冶炼好抗疫精神这座“富矿”,从生动讲好疫情防控故事入手,结合前期已经开展的“共抗疫情、爱国力行”主题宣传教育,在广大师生中开展持久深入的爱国主义教育。二是把有意义的事情做得有意思。准确把握新时代大学生“网络原住民”的时代特征,充分运用新媒体平台开展工作,努力推出一批深受广大学生喜爱的网络文化产品,不断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三是把有能量的事情做得有力量。为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通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在理论武装、学科教学、日常教育等七大体系建设方面明确了一系列重点举措和工作目标。当前,各地各高校正以三年为周期、台账式地抓落实,努力把“七位一体”的思政工作体系建设成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坚强保障。
厚植本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2020年滚动调查显示,当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认同。99.3%的学生认同“大学生应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95.9%的学生认为“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超过90%的学生愿意通过公益服务、爱心捐赠、抗击灾害、义务献血等方式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比例均较往年呈现上升趋势。疫情防控期间,超过70%的学生表示愿意投身志愿服务工作。他们当中,有的成为了勇敢的“逆行者”,有的成为了社区的“跑腿王”,还有的成为了村口的“守门人”,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养成绝非一日之功,应进一步引导学生把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一是全员育心。坚持育心和育德相结合,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辅导员、班主任等育人主体作用,积极培育学生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二是文化培根。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深入挖掘校园文化中的育人元素和育人功能,引导学生从文化中汲取培育核心价值观的养分。三是身体力行。努力构建志愿服务长效机制,不断拓展资源、平台、载体,积极推动各高校把志愿服务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各环节,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在志愿服务中奉献社会、收获成长。
磨砺成色,引导学生做新时代的奋斗者
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随着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广大学生越来越希望成为一名追梦人和创造者,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长征路上奋勇搏击。对个人成长,当代大学生更希望与时代共进、与祖国同行,努力练就过硬本领,积极投身强国伟业;对社会发展,他们更乐于参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更希望自己能够为国家和社会发展贡献一份力量。2020年滚动调查显示,认为“人生因奋斗而精彩”的学生比例比2018年提高了6.7个百分点,并且越来越多的学生认同“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应进一步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努力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一是广聚育人力量。推动构建学校、家庭、政府、社会协同的育人共同体,让学校教师的辛勤施教、家中父母的身体力行、政府部门的统筹协调、社会力量的支持配合等都能够为立德树人贡献力量。二是广搭实践平台。对焦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等主题,在常态化疫情防控期间就近就便开展“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小我融入大我,青春告白祖国”等各类主题社会实践活动,引导更多学生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三是树立成才导向。通过开展就业指导帮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毕业后主动选择到基层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让青春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中得到淬炼,在为党和人民奉献中收获成长。
努力提升高校教师对学生的思想引领能力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规划处处长、政府管理学院教授王洛忠
高校教师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在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必须努力提升高校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引领的能力。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以学科优势强化对学生的思想引领。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首要职责是讲好思政课。首先,按照“八个相统一”要求,加强思政课教学研究与改革,打造政治性、思想性、学术性兼具的思政金课,使思政课在对解决学生当下的思想困惑、引领学生的思想进步方面“切实管用”。其次,深入研究、准确把握当代大学生个体和群体的思想状态、心理倾向、行为特征及其演变规律,努力增强科研工作的问题意识与现实观照,通过科研育人实施思想引领。再次,应重点研究影响青年大学生思想与行为的主要社会思潮及其内涵与外延、嬗变与影响,深入研究对大学生实施思想引领的理论基础、逻辑机理与路径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为提升全校教师对学生的思想引领能力提供专业知识与智力支持。
专业课教师以课程思政协同对学生的思想引领。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所有课程都有育人责任,所有岗位都有育人功能。专业课教师必须清醒认识并勇于承担自己的育人责任,不能狭隘地认为思想引领是学生工作的任务、是辅导员的职责,彻底解决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两张皮”的问题,寓价值塑造、思想引领于知识传授、能力提升之中,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从而实现育人和育才相统一、德育和智育相统一。另外,许多专业课教师因其学术造诣和人格魅力,成为备受学生尊敬和推崇的“学术大咖”“科研达人”,应充分利用学生“亲其师、信其道”的心理特点,在对学生进行日常授课与学业辅导、带队参加军训和社会实践以及指导学生课题、实验、论文等过程中,把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健康的生活方式、心理状态、人际模式传递给学生,把正确的政治方向、价值取向、情感导向贯穿于人才培养每一个环节,确保思想引领显隐结合、润物无声。当然,专业课教师要想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引领,其前提是“正人先正己”,必须加强师德师风修养,提高自身政治站位,做到“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确保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人。
辅导员班主任以职业能力推动对学生的思想引领。辅导员、班主任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人生导师和健康生活的知心朋友。在日常工作中,辅导员、班主任要坚守初心,首先做好“政治辅导员”,高度重视对学生的思想引领。有些辅导员存在“重学生事务、轻思想引领”的倾向,习惯埋头于文体活动、宿舍管理、奖助评优等事务性工作,对学生的思想引领和价值塑造重视不够。只有当学生被错误社会思潮误导、出现思想和行为偏差时,才发现对学生的思想引领过于放松,对学生的教育转化已成难题。甚至个别辅导员受所学专业与自身阅历所限,对学生的思想引领和价值塑造能力不足,在同错误社会思潮做斗争的过程中,缺乏政治定力和责任担当。要解决上述问题,辅导员、班主任必须努力加强自身政治学习和理论修养,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和育人能力。辅导员、班主任应同思政课教师一起加强工作研究,通过专题培训、案例分享等,澄清错误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影响与危害;和家长一起建立家校合作机制,制定切实可行的教育转化方案,在危机个案处理时出于对学生的爱护与教育的责任,敢于动真碰硬、理性担当作为,对于意识形态阵地管理做到敢抓敢管、善抓善管、常抓常管,力争在多种社会思潮交织碰撞中强化主流思想引领,在多元文化交融并存中强化核心价值培育,在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同时强化共同理想教育。
行政教辅人员以服务育人参与对学生的思想引领。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切实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高校行政教辅人员应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的原则,通过优化服务育人配合并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引领。实践中,一些行政教辅人员对自身职责使命的认识存在偏差,认为学生思想引领是学工部门和辅导员的事情,与自身职责无关,从而弱化了服务育人的功能,淡忘了思想引领的使命。另外,一些行政教辅人员对自身与学生角色的关系认识存在偏差,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未能满足学生的知情权和参与权,未能主动接受学生的监督与评判,导致通过服务育人加强思想引领的效果弱化。建议有关部门尽快制定“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高校服务育人工作的意见”,各高校结合文件精神制定自己的服务育人工作方案,明确服务育人的主要内涵、目标、任务、分工与机制,通过全面周到、便捷高效、人性化的服务,进一步规范并强化服务育人过程中的思想引领。
总之,只有高校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和行政教辅人员等共同增强学生思想引领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努力提升学生思想引领的能力与水平,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完善全员育人机制,通过搭建思政课程、课程思政、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等有效平台,有针对性地加强学生思想引领工作,才能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我”希望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什么样子的
中国人民大学本科生 王煜霏
从当代大学生群体的立场出发,“情理交融”的思维方式是我们的突出特征,也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理想形态。
首先,“情理交融”要以理服人,突出理性因素。我们“95后”“00后”一代成长于互联网时代、全球化时代,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逐渐养成了理性判断和筛选信息的习惯。对于我们而言,日新月异的变化恰恰是习以为常的生活,理性认识在物质条件不断丰富、价值观念日趋多元的社会变革中达到了新的高度。科学地观察、独立地思考、认真地实践是我们所向往的行为方式。正如马克思指出的那样,“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在我们所要接受的思想政治教育中,理性因素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涵。一是呈现理性内容。科学研究的每一份捷报,相关领域的每一点突破,都能强化我们的国家认同感。二是运用理性方法。一方面可普遍运用各类数据和图表阐释国家成就,带来可信度高的直观体验;另一方面也可综合采取纵向、横向对比,从历史变迁和国际比较中看中国速度、中国奇迹。三是发动专业人员,以职业理性的视角阐释国家治理的制度优势。结合此次疫情,有关病毒的来源、传播方式及防护措施、疫苗的科研攻关情况备受我们关注;钟南山、李兰娟、张文宏等医学专家凭借严谨的事实判断和过硬的专业水准,赢得了我们的高度信赖。因此,我们希望能够以数据形式呈现病例确诊人数、国内外疫情形势变化来了解疫情进展,也希望通过医学专家、学者及相关从业者的真实讲述来感受中国的抗疫成就和世界贡献。经过对事实的理性思考,我们的思想政治素养也会获得长效的提升。
其次,“情理交融”要以情动人,重视感性经验。处于青年阶段,感性冲动是符合身心发展规律的特点。相比于少年时期,感性成分虽然总体呈现下降趋势,但仍然支配着我们心理的较大部分;而且大学阶段作为人生的过渡阶段,压力的积累致使情绪波动较大,因此,感性因素的影响不容小觑。实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与大学生之间的情感“绑定”,第一,要让青年党员、团员在整个大学生群体中多发声。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青年党员、团员在抗疫一线不怕牺牲、敢为人先的表现,能在很大程度上激发我们的情感共鸣。高校应组织青年抗疫宣讲团深入各大高校,用青年人的话语讲好青春报国的故事,让青年抗疫的“集体记忆”筑牢大学生理想信念之基。第二,要发挥重大纪念活动的涵育功能。在2020年4月4日举办的全国哀悼活动中,我们通过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大量分享转发缅怀逝者、致敬英雄的内容,营造了浓厚的互联网爱国主义氛围。各高校应当利用重要时间节点,积极开展多样的纪念活动,让我们的情感得到合理的疏导与释放。除了“疫情防控进课堂”外,高校中的党组织、团组织和学生会、学生社团组织也应发挥主体作用,将抗疫爱国内容融入各类主题活动中,以讲座、论坛等形式分享同学们抗疫心得。第三,要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抗疫志愿服务活动,在社会实践中增强同理心。志愿服务不仅是对我们的锤炼,更是对社会的回报。这一过程会增强我们的社会同理心,促进健康人格的发展和思想政治素养的养成。
最后,“情理交融”要实现“情”与“理”的良性互动。理性认识以感性经验为基础,离开了情感升华,理性也就失去了它的光辉。情绪的感召让我们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而参与实践又会使我们的激情与理性进一步结合,开启自我教育的大门。我们当代大学生群体是理性和感性的统一体。在“情理交融”的过程中,高校要着重构筑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阵地。互联网日益成为主体观念投放和主体之间交流的重要场所,尤其对当代大学生来说,具有极广的覆盖面和较强的代表性。互联网可能是闯入中老年人生活的“外物”甚至“异物”,但是它几乎就是我们头脑和身体的延伸。因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在新媒体平台上重点发力,树立面向大学生群体的用户思维、品质思维。高校网上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始终坚持以内容为王,在情感与理性的交织中,运用我们所喜闻乐见的符号语言叙事方式,打造蕴含主流意识形态的优质原创内容。各类学生自媒体和个人在转发扩散的过程中,也会与校方主流媒体共同形成信息传播矩阵,扩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影响的广泛性。
在我们看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既不要单纯地灌输,也不用刻意地迎合,关键在于融入我们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所思所想之中。通过“情理交融”式的融入,让思想政治工作既有深度又不失“温度”,既“接地气”又不失灵魂,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有效性的关键一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