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中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并以之引领社会发展实践,这是对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作出的有力回应,是对广大人民向往美好生活的价值承诺。新发展理念这一重要的理论创新形成于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下时代基础、社会基础与价值基础相统一的基点之上。
一、新发展理念的时代基础
在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后,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充分说明在经济社会历经四十余年的高速发展之后,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综合国力都已经发生了质的跃迁,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获得了长足改善。但也应意识到,当前的发展仍是“未完成”的发展。一方面,经济发展与科技进步共同助力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已成功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共同富裕得到稳步推进,2020年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社会存在发生的诸多时代性变迁,引起广大人民社会意识的相应转变。步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这种广泛性不仅反映在物质文化生活层面,同时也反映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环境、安全等维度。另一方面,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改变,经济发展由高速增长期转入中高速增长阶段,不平衡、不协调、不充分的发展困境日益凸出,为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满足构成诸多制约。具体而言,创新不足、发展失衡等问题仍是我们最为突出的短板。创新能力不强,经济社会就难以获得持续而充足的发展动力,这已构成中国当前发展的“阿喀琉斯之踵”;同时,我国区域之间、城乡之间、阶层之间、经济和社会之间发展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充分问题也十分凸出,社会的和谐发展和美好生活的创造存在诸多制约。比如,人与自然的和谐问题、提高对外开放质量、抵御风险能力的问题和社会公平正义的问题,都是新时代发展理念所必须作出解答的关键性难题。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一定的发展实践都是由一定的发展理念来引领的。发展理念是否对头,从根本上决定着发展成效乃至成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外交出版社2017年版,第197页)新发展理念立足于历史基础与现实问题的结合,揭示出发展实践中包含的困惑、误区、冲突及尚未解决的问题,进一步回答了在新时代、新矛盾、新形势下要实现何种发展、怎样发展和为谁发展的时代课题,对新时代“如何生活”“如何共同生活”“如何幸福生活”,也就是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时,如何把握“能做”和“应做”;在处理人与社会或人与人的关系时,如何把握“公正”和“平等”;在处理人与自身发展关系时,如何把握“物质”和“精神”等基本问题都做出有力的指引和回应,为我国当前乃至今后很长时期内的发展实践指明了方向。
二、新发展理念的社会基础
历经改革开放四十余年的高速发展,我国的GDP增长了200多倍,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科技创新引领社会生产力实现跨越式提高,多项技术步入世界领先行列。较之于改革开放之初,我国社会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改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不断攀升,实现了由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物质条件的极大丰殷,带来的是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诸多方面发生历史性变革为基础的社会主要矛盾的发展转向。正是基于如此社会背景,新发展理念应运而生。
以创新发展解决发展动力问题。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发展的速度、效能与可持续性的提升直接取决于创新能力的提高。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如果继续以高消耗、高投入的粗放型发展模式驱动经济的高速增长,就势必会积累更多难以解决的发展弊病,加剧不平衡不充分的不利发展态势,导致社会发展的和谐性与可持续性的最终丧失。因此,转变发展模式、创新发展动力是扭转不平衡不充分发展困境的关键所在。
以协调发展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协调是平衡各方矛盾、挖掘发展潜力、破解难题、补齐短板的根本性措施,通过协调局部和整体、当前和长远、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作出最有利的战略抉择。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发展的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了事物发展的有机整体。当各发展要素之间的不协调性持续积累,发展就会失去平衡而掣肘不前。当前,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矛盾集中反映在城乡之间、地域之间、经济与社会、经济与生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等多重发展的矛盾之中。在经济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的今天,我们要更加强调协调好不同发展要素之间的关系,提升发展的整体效能,通过协调发展,使一系列长期积累的失衡矛盾逐渐获得转变和化解。通过协调质量和效益间的关系来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难题,在“发展好的”与“好的发展”二者间做到统筹兼顾,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推进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
以绿色发展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性关系,对自然的过度利用和征服,最终必然会危及到人类自身,人类社会的任何发展都必须要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作为根本前提。经济增长固然重要,但若以过度消耗自然资源为成本,以积累加剧生态环境问题为代价,发展就必然会走向歧路,当各类环境污染呈现出高发之势,生态问题集中爆发之时,人民的美好生活就必然会面临前所未有的威胁和挑战。“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外交出版社2017年版,第209页)只有始终坚持绿色发展的原则,通过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发展策略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使人自身的发展与环境的改善达到良性平衡,才能让美好生活的实现与人的全面发展建立在天蓝水秀、山青地美的中国沃土之上。
以开放发展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当今世界更加开放多元,国际合作和竞争局面愈益复杂,国际力量的对比和博弈正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西方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政治、军事上的优势地位尚未改变,保护主义、霸权主义等强权政治因素始终存在,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依然任重道远。今天,我们所具备的开放发展的大环境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为有利,但同时又必须要清醒意识到,我们所要应对的外部经济风险和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压力也在不断增长。坚持开放发展,就是要通过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充分发挥内因与外因的联动作用,协调好内部投资与外部投资、内部发展与对外开放之间的互动关系,加强内外融通,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以扩大开放带动创新、推动改革、促进发展,为人民提供充裕的可选择方式、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新时代发展实践营造出良好的内部与外部环境,持续推动国内外市场不断深入拓展。
以共享发展解决社会公平正义的问题。共享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要求。坚持共享发展,就是要把握好、解决好经济发展与公平正义间的关系问题,在把“蛋糕”做大与做好之间取得良性平衡。实现共同富裕,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在改革开放之初,我们将推动经济快速增长放在一切工作的中心位置,更加注重把经济发展的“蛋糕”不断做大,而相对忽视了社会分配的公平正义性,这种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思路也导致了贫富差距拉大、收入分配不均、城乡发展失衡等诸多矛盾。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人们美好生活的实现与社会公平正义之间的内在关联愈益紧密,只有公平正义的问题得到了合理解决,广大人民作为实践主体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才能被充分调动,人民才会拥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社会发展才能获得更加充足的动力,美好生活才会建立在更为坚实的基础之上。
三、新发展理念的价值基础
新发展理念是对中国发展实践公共性的、科学合理的、系统全面的表达,是面向全人类共同福祉和共同价值目标的具有建设性的行动方案。其基于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价值立场、公平正义的优先性价值原则和共享发展的价值实践,集中反映出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和我国当前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与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是针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和发展中的突出问题所提出的有效策略。
促进人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价值禀赋。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作为社会发展的实践主体,首先就需要获得吃喝住穿等最为基础性的生活资料,因此,人们开展的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为满足自身需要而进行的物质生产活动,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正是为了满足最初的现实生存需要,人才有了生产和劳动的需要,并在此过程使自身的本质力量得以发挥和表达。可见,人既是一切社会发展的发起者和实施者,是实践主体,同时,又是这一过程的价值归属者,是价值主体。同时,人民的生活需要又是一个具有历史性的不断发展过程,“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而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而这种新的需要的产生是第一个历史活动。”(《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31-532页)一定时代的美好生活需要推动着人们创造出一定程度的美好生活条件,但新的生活现实又总是会产生出更高品质、更多层次的生活需要,也正是在这种美好生活需要的不断产生与满足的往复运动中,人的本质力量才得到了充分的彰显、确证和实现。
体现世界发展理念由“重物”到“厚人”的价值转变进程。自二战以后,国外主流发展理论大体经历了如下演进历程:从战后初期到20世纪60年代末,发展理论主要围绕“经济增长”而展开,将工业化作为促进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从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末,以社会结构转型为背景,形成了“社会综合”发展理论,其更加注重社会发展的系统性和综合性;从20世纪80年代初到80年代末,这一时期的发展理论主要强调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和文化价值的重要性,核心是要确立以人为中心的综合发展观;20世纪80年代后,产生了可持续发展理论,这一理论强调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终极价值核心用。纵观国际发展理念的演进历程不难发现,人作为社会发展的实践主体与价值主体,其自由全面发展的本质要求正日益受到全世界范围的广泛关注,成为全社会发展最为核心的共同价值目标。新时代新发展理念的提出,就是要将人的需要、人的发展和人的本质的实现作为社会发展的最终价值归属,将发展的价值落脚点重新还原给现实的人本身,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充分条件。
凸显新发展理念的中国实践。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党和国家的试金石,中国共产党始终将人民的利益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将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贯穿在党和国家的一切工作之中。在新时代,通过发展实践带领全体人民不断创造美好生活,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不断推进共同富裕和实现全面小康,是时代赋予党和国家的历史使命。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的提出,就是要通过不断深化改革,推进创新驱动,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加充分地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发展的基本民生需要,从而为人民的安居乐业和国计民生提供更丰富、更高质量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新时代新发展理念的提出,是对新形势、新矛盾、新问题作出的有效应对。作为具有内在统一性的有机整体,新发展理念是管全局、管根本、管长远的发展总纲与战略指导,其为我国当下乃至更长时期发展实践指明了发展思路,规定了发展的方向和着力点。新发展理念的五个部分既各有侧重又相互融通、相互促进,是具有内在联系的集合体,其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为基点,折射出社会主要矛盾转化背景下中国发展的现实价值诉求与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对新时代中国发展的历史要求和现实要求作出了有力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