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如何相融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使命。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时代价值,需要厘清其存在的若干重要关系。

  育人和育才相互统一的关系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新时代对人才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高校要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只有厘清育人与育才相统一的关系,才能更好地继承超越优秀传统文化,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一方面,育人为本。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才培养一定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而育人是本。”立德修身是教育之本,只有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视育人价值的精髓,才能培育具有中国气质、中国精神的一代新人。因此,我们培养的人才,首先应该是“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的人才,必须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执着的人生追求、良好的人文素养、高尚的道德人格、强烈的责任担当,这就需要先育德,然后再育才。

  另一方面,育人和育才相互促进。高校通过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德育价值,激发大学生的爱国情怀、创造活力、奋斗精神,从而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让大学生能够树立人生理想,才能发展最大化,人尽其才。育才反过来促进育人。在育才过程中,对人文精神培养、人格养成和职业生涯规划等产生积极作用,教会大学生如何做人,从而不断提升道德修养境界、人生境界,实现“由科学而达至修养”的育人目的。

  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互动转化的关系

  无论是教育主体还是教育客体都经过了相互转化的过程,并在这个相互转化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辅相成。两者的互动转化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教因学得益,学因教增进。

  一方面,教育主体、客体保持双向互动。师生在追求高尚道德品质、继承超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能够保持彼此独立的思想和个性,完成双向互动的教学转化,实现相互交流、相互帮助、教学相长,从而架起中华文化认同的桥梁,提高文化育人实效性、针对性和创造性。教师既可以教育、关怀、改造大学生,培养他们的理想人格,还可以虚心向大学生学习,创造更多加价值。

  另一方面,教育主体、教育客体相互转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师在同大学生的交往中能够反躬自省、努力求教,不断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从而实现主体的客体化。同时,大学生也是教育主体,通过充分发挥主体性作用,在自我教育中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促进自身良好道德品质、行为习惯的养成。

  内化和外化辩证统一的关系

  内化产生新思想,外化产生新行为,内化、外化相互对立、相互贯通、相互依存。两者的辩证统一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过程,也是修养和实践相统一的过程。

  一方面,内化是外化的前提,外化是内化的目标。内圣外王、修己安人是培养理想人格的典型思想,体现了内发与外烁的辩证统一。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师生通过格物致知、正心诚意实现内化,内化是师生立德修身、构建文化价值意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基础。师生通过知行合一、经世致用实现外化,不能实现外化,就无法将个人的道德认知转化为意志品格、道德情感,无法形成良好行为习惯。

  另一方面,内化与外化在矛盾中统一。师生能够在内化与外化的矛盾中完成立德、立功、立言、惟实、惟亲、惟新。受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环境、内容、活动、制度、方案等因素的影响,内化和外化不断产生矛盾。而这个矛盾也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时代价值实现增加动力,使得文化在内化过程中完成了教化,在外化过程中完成了创化。内化和外化在矛盾中统一,师生进而在知、情、意、行方面实现了辩证统一,重构了文化价值意识。

  守正和创新有机结合的关系

  守正和创新互为一体,守正和创新的有机结合是在守正中创新、在创新中守正。两者的有机结合是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的软支撑。一方面,守正是创新的基本条件。守正就是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就是要与时俱进,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守正是创新的基础,如果丢掉传统文化,就等于割断命脉。师生对待传统文化,要先守正后创新,守正是为了更好地创新。

  另一方面,创新是守正的必要保障。创新是推陈出新、综合创新。传统文化的转化创新是保持其旺盛生命力的根本,也是开拓世界文化新格局的必由之路。师生在守正中创新,避免了因循守旧、抱残守缺、照搬照用、盲目学外,不断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师生只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创新、不断充实,才能把具有新时代价值的文化精髓提炼并展示出来,开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局面。

  人化和化人相统一的关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鲜明的特点是人文化成,其本身就是人化和化人相统一的过程。人们通过人化可以继承超越传统文化、改造外部世界,通过化人可以提高人、培养人。人化和化人相统一,促进更好完成“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的使命”。

  一方面,由人化文、由文化人。师生在人化的过程中,更加深入地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资源,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师生在化人的过程中,充分吸收借鉴传统文化精髓,体悟人生智慧,不断增强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凝聚思想共识,不断提升自我道德修养,最终实现全面自由发展。

  另一方面,人化、化人相得益彰、辩证统一。师生在人化的过程中通过继承超越传统文化,不断创造出具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的文化成果、完善大学生思政教育环境,从而更好地引导人、塑造人、培养人,促进化人。在化人的过程中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武装头脑,不断增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从而更好地挖掘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实现传统文化的继承弘扬,促进人化。

  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相辅相成的关系

  文化自觉是文化自信的基础,文化自信促进文化自觉的提升。两者相辅相成,有利于进一步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活力。

  文化自觉是师生在文化反省的过程中对文化的价值作出判断,进而作出正确的文化选择,增强文化自信。师生只有对优秀文化具有深刻的认识,才能不断寻求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新时代背景下,中西文化的碰撞更加激烈,师生如果不能坚持文化自觉,就容易固步自封,陷入对传统文化盲目自信之中,走向文化保守主义,还容易受到西方不良文化的侵袭,迷失自我。

  文化自信固化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是对其生命力保持坚定信心。师生在坚定文化自信过程中,对传统文化进行客观分析、全面梳理,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转化为行动力量,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只有坚持文化自信,师生才能将真、善、美、圣的价值理念转变为自身的价值追求和行为习惯,在实践中不断增强文化自觉。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思政  思政词条  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词条  优秀  优秀词条  如何  如何词条  教育  教育词条  
文化体制

 立足新时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

 摘要:把马克思主义和党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摆在教书育人首要位置。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学的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展开)

文化体制

 “生活”:整个东方美学内核

 东方美学,从根儿上就是一种活生生的“生活美学”。这种美学不仅是可“知悟”到的人生智慧,更是诉诸“践行”的现世传统。  有趣的是,“东方美学”这个词却不是东方人...(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