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为“一带一路”提供更坚实的人才支撑

  1、增强各国共建“一带一路”的信心与兴趣

  光明智库:《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指出,要“开创教育对外开放新格局,积极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网友关注,近6年来,共建“一带一路”在教育合作方面发挥了哪些作用?

  靳诺:在共建“一带一路”深入推进的背景下,我国与相关国家的教育合作日益密切,提升了“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整体发展水平。截至目前,我国已与近30个“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签署了高等教育学历学位互认协议,有60所中国高校在23个相关国家开展境外办学,合作外延不断拓展,合作成效不断提升。

  仅就教育培训成果来说,中国设立“丝绸之路”中国政府奖学金项目,2017年,“一带一路”相关国家3.87万人接受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占接受该奖学金学生总数的66%。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分别设立共建“一带一路”相关奖学金。中国科学院在相关国家设立硕士、博士生奖学金和科技培训班,已培训约5000人次。

  晏世经:近年来,四川大学积极参与“一带一路”教育行动计划,尼泊尔总理奥利、波兰副总理兼科教部部长雅罗斯瓦夫·戈文、阿富汗第二副总统穆罕默德·萨瓦尔·丹尼什等纷纷到访,联合开展“一带一路”重大问题研究。2016年,四川大学在全国高校中率先设立了1亿元人民币的“一带一路”来华留学生奖学金,得到相关国家积极响应,目前已有896名留学生受益。

  王铭玉:在推进人才交流方面,我们推动学历学位认证标准连通,推动落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承认高等教育资历公约》;逐步疏通教育合作交流政策性瓶颈,实现学分互认、学位互授联授。

  在促进语言互通方面,支持有条件的高校开设非通用语种本科专业,北京外国语大学开设外语专业近百种,上海外国语大学和天津外国语大学的外语语种也都超过30个;截至2018年年底,我国已在52个“一带一路”相关国家设立140所孔子学院和135个孔子课堂;加强汉语教师和汉语教学志愿者队伍建设,全力满足相关国家汉语学习需求。

  在深化民心相通方面,鼓励开展或合作开展中国学课题研究,增进各国对中国政策、教育、文化等方面的理解;设立专项课题,建设国别与区域研究基地;加强“丝绸之路”青少年交流,逐步把文化融通教育课程、丝路文化遗产保护纳入中小学教育课程体系,加强青少年对不同国家文化的理解。这些务实举措增强了各国共建“一带一路”的信心与兴趣。

  2、为实现教育现代化提供难得机遇和强大动力

  光明智库:《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印发以来,部省(区、市)协同不断推进,高校参与不断深化,平台建设不断增强,可视性成果不断丰富。这对于推动新时代全方位开放和我国教育现代化有哪些重要影响?

  靳诺:共建“一带一路”,为我国实现教育现代化提供了难得机遇和强大动力。首先,为实现中国教育的全方位开放提供了优良平台,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的教育合作显著推动了双向留学,加强了我国和“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学生的交往交流。以前我们比较注重与欧美国家的教育合作交流,现在我们的视野更加广阔,大大拓展了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的教育合作交流,形成了全方位的教育合作开放格局。其次,请进来、走出去相结合,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经验,促进了国内教育质量提升和内涵发展,为培养一批具有中国文化特质、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与国际竞争的人才提供了更多机遇和平台。

  晏世经:与世界沟通、和世界对话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要环节。和相关国家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合作联动、共商共建、共享成果,既有助于提升自身教育质量,也有利于推动全方位开放。四川大学立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现状,携手波兰华沙大学共建“波兰语+经济/国际关系”专业,联合培养人才,还与招商局集团在斯里兰卡首都科伦坡共建“一带一路”海外实训基地,在巴基斯坦中资企业建立学生实训基地,加大“一带一路”建设后备人才培养力度。

  3、持续培养胜任“一带一路”建设要求的各类人才

  光明智库:当前,共建“一带一路”的顶层设计日益完善,但实践所需要的外向型、复合型人才供给还很不足。哪些类型的人才比较紧缺?“一带一路”的人才培养应从哪些方面重点发力?

  王铭玉:调查表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最关注的人才主要分布在国际贸易、计算机、金融、语言、工业设计、法律、土木工程、财务管理、新闻、机械制造等专业。比如,俄罗斯、巴基斯坦、新加坡和菲律宾最关注国际贸易类人才,波兰和阿联酋最关注金融类人才。从国内媒体和网民关注的人才类型看,语言、财务管理、法律、教育、金融、文化产业、土木工程、旅游管理、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等最为急需。在语言类人才方面,除英语作为全球通用语言最受关注外,俄语、阿拉伯语、土耳其语、孟加拉语等语种的人才也受到关注。

  语言互通是“一带一路”互联互通的基石,而目前国内“一带一路”语言人才特别是小语种人才缺乏。应加快培养三类人才:非通用语种人才、面向“一带一路”的国际组织人才、国别区域人才。

  靳诺:人才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基础和保障。随着“一带一路”人文交流的不断深入和我国企业走出去步伐加快,一些专业中具有国际经验和背景的人才需求日益旺盛,其中,人文社科专业背景出身的国际化人才尤其匮乏。但从更深的层面来说,当下我们需要的是通晓相关国家语言、知识面广、视野开阔的复合型人才。另外,了解相关国家的风俗文化、法律法规和现实国情也是“一带一路”人才须具备的素质。

  目前,我国运用跨学科教育培养国际化人才的高水平大学越来越多。中国人民大学依托本校跨学科优势、国际化办学经验,一方面设立丝路学院,面向“一带一路”相关国家招收留学生,培养热爱中国文化、理解中国发展道路、渴求中国发展经验的复合型高端人才;另一方面,加强学校、政府和企业之间的紧密联系,共同培养外交、政治、法律、经济、金融等方面的国际化人才,尽快弥补人文交流中的人才缺口。

  晏世经:要让共建“一带一路”成为造福世界的“一渠活水”,源头就在于持续培养胜任“一带一路”建设要求的各类人才。一方面,高校和地方政府要加强“一带一路”共建合作;另一方面,要在教育合作中不断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四川大学每年投入3000万元实施“‘大川视界’大学生海外交流计划”、连续7年举办“实践与国际课程周”,为共建“一带一路”注入青春正能量。

  4、尊重多样、平等沟通,打造“一带一路”教育共同体

  光明智库:当前,打造“一带一路”教育共同体还有哪些难啃的“硬骨头”?您有什么意见建议?

  王铭玉:目前较为普遍的制约因素在于:语言障碍。我国高校的外语语种教学设置比较单一,针对“一带一路”的非通用语种教学较少,非通用语言人才匮乏,无法适应多样化的语言环境。教育体制和发展水平存在差异。“一带一路”涉及的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程度不同,教育基础差异大,教育体制各异,给教育共同体建设带来了阻碍,双方在课程互认、学分互认、学历互认、资格互认以及师生流动方面存在诸多困难。

  晏世经:要善于利用新技术打造更加紧密的“一带一路”教育共同体。网络技术的应用将有限课堂空间转变为无限学习机会,虚拟现实技术在医学等实操性课程中的运用,能够推进教学研究资源在全球范围内更加公平地分配。要将“一带一路”教育共同体打造成促进民心相通的重要平台,进一步优化结构、保证质量、规范管理,让留学生学有所成、学以致用,毕业后更好地为自己国家和人民服务。

  靳诺:建设“一带一路”教育共同体,需准确把握相关国家教育特征,针对性地加强顶层设计。应着眼于教育合作体制机制、发展方向、资源分配的整体构建,鼓励各级地方政府与相关地区广泛建立友好合作关系,支持教育机构与相关地区广泛建立校际合作关系,开展机制化、广领域、多层次人文交流。“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多数为发展中国家,其中我国的高等教育水平具有比较优势。应当加强学生、学术交流,尤其是高水平专业人士交流合作以及区域内学术发展规划深度渗透,依托重点高校建立国际联合科研平台及智库机构。

  5、为共建“一带一路”输送更多中高端职业技能人才

  光明智库: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积累了一定办学经验。在您看来,我国职业教育在助力共建“一带一路”方面有哪些优势?

  靳诺:职业教育是中国对外加强教育合作的重要着力点。中国已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且门类齐全的职业教育体系,培训各类技术技能人才,覆盖所有制造业和服务业的职业教育专业。

  在此基础上,我国职业教育需充分吸收国际经验,校企协同走出去,探索多种形式的境外合作办学,既为中国产业的国际布局培养各类急需人才,又助推相关国家职业教育体系发展,为其培养国际化的技术技能人才。

  晏世经:“一带一路”相关国家普遍对职业教育有着旺盛需求。我国职业院校应充分抓住机遇,主动到境外办学,积极接纳留学生,发展校际交流,为职业教育进一步融入“一带一路”打下坚实基础。

  一是发挥我国制造业优势,厚植职业教育沃土。在助力共建“一带一路”过程中,相关高校应进一步参与职业教育国际标准制定,积极开发国际通用的课程体系,深入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加快培养国际化技能人才,打造中国职业教育国际品牌。二是加强普通高校与职业院校的交流合作。普通高校,特别是重点高校在国际合作方面已经有了较好的基础和平台,要在课程建设、继续教育等方面,进一步加强与职业院校的沟通和协作,建设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立交桥”。■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一带  一带词条  坚实  坚实词条  支撑  支撑词条  一路  一路词条  人才  人才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