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张献民:中国独立电影的影展简史

  独立影展的困难将进一步减低独立影像与社会的互动。互动的平台将更依赖互联网而不是影展。这个过程接近中国流行音乐曾经的发展,包括“靡靡之音”和摇滚。

  2000年以前,中国独立电影没有公开的集体活动。甚至非公开的集体活动,基本也没有。

  1990年独立电影诞生,三四年后,时间导演和个别朋友回北京广播学院(现在叫中国传媒大学),希望它为那几年涌现的新的纪录片举办一次研讨会,外加放映。据我所知,那是第一次有集体公开活动的意愿。领导回绝了,时间连那位领导都没见到,他委托的朋友一个人进去见的,时间说,他在马路边等,等的时间长了,自然蹲下等。

  九十年代之后

  92年我从法国回到北京电影学院教书,当时很活跃的张元和康尔劲等人在西单附近租了一个破旧的四合院,收拾了一番,木头架子上还放着几样他们在乡间拍戏时收到的真假古董,个别事后弄个放映,那里经常人来人往,我记得有王小帅、郝智强等。不是固定的放映,vhs磁带吧,国外片,还有康尔劲做的广告或张元做的mv,比如他拍的崔健。

  最早听他们激动地讲《北京杂种》和《冬春的日子》的构想,都是在那附近吧。其实我可能笼统去过两三次,其它是听说的,也模糊记得王小帅跟我讲了几次《冬春的日子》,好像常在北京电影制片厂门口和北京电影洗印厂门口。西单的那个院子,不能算个放映点。

  后来是一些咖啡馆和酒吧,放映国外的大师电影,数码时代刚到来时,大家有很多回忆,比如贾樟柯大约于02年写的《有酒方能意识流》,网上还能搜到。那些放映不是中国独立电影,但开始并普及了中国的民间放映,无论是从概念还是从空间上。当时做这些事情的庄淞列、萧然等,后来都没有继续做放映。

  庄先生来自台湾,当时也号庄仔,在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读硕士。之后导演系的硕士研究生们继承了这个传统,实践社的主要成员是导演系的,其它院校(北大、北师大等)学生帮忙,少量社会闲散人员帮忙,电影学院文学系的人主要是侧面支持。杨海君、杨超当时都在导演系就读。这样才促成独立影像展于2001年在电影学院标准放映厅进行。背后恐怕也有时任导演系主任的谢小晶老师的支持,或宽容。

  “实践社”部分早期成员合影

  此影展临近尾声时被停止,最后一场放映改在汽车影院,原因是英未未的《盒子》,此纪录片是来自沈阳的女性作者在圆明园附近拍摄的一对女同性恋者私生活,她们回家之后都是赤裸上身的,个别“人民群众”很不高兴,向上级举报。从影展立刻被停止的反馈速度来看,鬼才相信举报者是“人民群众”。英未未当时刚从大学毕业,到电视台之后还没有创作,这是她第一个作品,后来她脱离沈阳,在上海的电视台工作,也没有继续独立创作。

  实践社在西安、沈阳、南京等地举办了巡回活动,影响带动了一大群人。沈阳鲁迅美术学院的李子顺老师在那前后一直在当地培养东北的影像青年。西安80后群体的崛起,与此关系甚深。后来在中国美术学院教书的刘智海、已经成为青年导演的张林子,都是那几天在西安第一次接触到独立影像的。

  随后实践社中止了活动。原因是两方面的,一方面是被指责为非法组知,要求解散。具体触发的原因之一是重庆的倪昆和一位女性艺术家(抱歉我忘了她姓名,而且此段我的叙述细节待考订)在得知实践社并无章程之后,代为起草了章程,并以此为依据,要求加入实践社。此章程在BBS公布,因而有关部门认为实践社是个组织。有关非法和解散,当时被喝茶的杨海君这样描述:他曾去民政部门要求注册,民政部门说民间机构注册限额五百个,已经满了,要排队等候,等候的名单很长,怎么也轮不到实践社;实践社从来没有注册过,不是一个正式组织,因而谈不上解散,否则它的解散日就是它最正式的那天。

  另一方面是杨海君和杨超投入了制作和创作活动,他们合作的作品叫《旅程》,参加了当年的嘎纳电影节。之前,因为在实践社的活动和旷课太多,杨超已经被导演系开除了(这是否谣言?待辟谣)。

  几乎同时,从桂林来杭州创业的李加文于2001年开始了实验短片的放映,主要依托是中国美术学院。可见以北京电影学院为基地的首届独立影像展,在全国范围内并非孤例。李加文的放映定期举办,直到2004年,他觉得各种放映很多了,才转身去做别的。

  之后是03年,朱日坤作为前实践社一员(他当时在北大经济系)在北京创办了中国纪录片交流周,流浪于各个城市或场地,万柳、soho、合肥等,最后落在宋庄与栗宪庭先生合作。

  同样是03年,张亚璇作为前实践社一员(当时她就读于北师大)到南京与曹恺协商创办了中国独立影像年度展。此二位邀请我和黄小璐共同参与组织这个影展。赞助是曹恺找的南京的葛先生。

  同样是03年,一些城市涌现的影迷组织中,云南的“昆明电影学习小组”年轻人在大学毕业之后,与人类学研究相结合,创办了云之南纪录影像展,郭净老师带队,杨昆、和渊、易思成、李昕等人助阵。

  上层政治传言与独立影展的空间

  当时的大环境,有关03年10月部分地下电影人的解禁,有过诸多上层政治传言;但确凿的有一条,是后来广州纪录片大会的秘书长何绍光先生给我看过复印件的。广州纪录片大会是电视台主办的官方活动,但仍被当地有关部门上了奏折,而且绕过了电视台的主管部门中宣部,设法直接送到了当时的全国一把手胡先生的办公室,要求取缔查办纪录片大会的理由是“我们出钱让一些外国人来放映搞颜色革命的纪录片”。

  已转变成为官方影展的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大会

  胡办下达的胡的批示有两条,大意,一是要给年轻人留些空间;二是管理工作要加强,但由你们去做。或许,这两条精神就为03-12年间各种影展活动定下了被管理、但有一点空间的模样。

  如何概括今天的模样?

  03年前后开创的影展或集体定期观影,共同特点是没有广电的批文。这并非意味着他们绝对在法律框架之外,它们多数有高等教育底层机构的许可(如某个分院)或艺术管理部门的展览备案。它们以放映没有广电正式许可的作品为主,兼容少量广电许可作品或部分电视台作品。

  之后几年,创办出来的一些新的小规模影展,多数有广电的批文、以艺术电影或独立电影的名义,兼容地下电影和广电许可电影,从而完成了从地下电影到独立电影的过渡。这样的影展数量可观,如中国电影家协会举办、吴冠平等人操持的华语青年影像论坛、新人电影节、first影展、杭州亚洲电影节、西安民间影像展等。背后常不乏地方政府的支持,地方政府的目的,既在于地方形象,也在于发展,希望中宣部和广电总局能在以后颁发给当地国际电影节的许可。这个许可,直到现在,只给了上海和北京两个城市。

  以高校为依托的杭州亚洲青年影展

  2012年之后,到底会发生什么

  2012年之后直到今天,到底在发生些什么?

  不迟于03年,国家主导启动了一些针对民间数码影像或地下电影的全国性调查,由于我是电影学院的老师,又时常写一些数码技术的“高大上”文章,并且已经在02年于釜山主持过中国独立电影的圆桌会议,所以有幸被广电的领导相中,要求我接受国家科研项目,做一轮全国的体制外数码影像创作和传播的调查。我不识抬举,经过慎重考虑后,婉言谢绝了。

  后来是学院的同事刘先生接下了这个项目并做了为期一年的调查。此调查,领导有言在先,要为立法做准备、做服务。后来出台了广电的“数码管理条例”。当然我也认为,我接触到的,不应是唯一的一份调查吧。

  国家可能的管理是多方面的,是慎重的,经过调研的,从而12年之后,管理所呈现出来的面貌和手段,不会是暂时的。这是政策层面的,不是管理方个别机构或个别人的意愿,也不是临时应急。2012年下半年开始的新的管理方式,将推动独立影展走向何方?管理措施本身将走向何方?它将造成什么后果?

  虽然关心的人多数知道正在发生什么,但抽象或深层的东西,我以一个上了点年纪、多年关心和从事独立电影的人的名义,斗胆预测二三:

  1、独立影展的困难将进一步减低独立影像与社会的互动。互动的平台将更依赖互联网而不是影展。这个过程接近中国流行音乐曾经的发展,包括“靡靡之音”和摇滚。

  2、独立影展的部分发展将有赖于表面的“纯电影”性质。这个性质是很多艺术家或聪明人预言过的。这个过程本身接近当代艺术的发展。

  3、独立影像中的某些部分将完全进入行动主义,无法在任何影展中出现。

  4、独立影像整体与产业电影的关联将更薄弱,如果不是完全切断的话。独立影像在电影“之中”被边缘化的时期可能已经过去,电影将与独立影像无关(此状态至少维持到2022年左右吧)。

  5、国内外大学和研究体系将增加对中国独立影像和影展的研究,甚至可能较长时间成为“热点”。

  6、独立影像的放映将更依赖分散而临时的点,点会比较多,时间也趋规律化。就是,影展的减弱催生着比影展多得多的日常放映点。适应巡回的日常放映的导演将获得更多的可见性和交流机会。这仍类似摇滚的酒吧巡演。

  7、合理兼容地下作品(非龙标片)和广电许可电影(龙标片)的影展将有发展机会,个别甚至可能成为地方文化艺术的龙头。恭喜啊。

  另外有几个具像的预言。一旦具像起来,又是未来的事,描画出来,未免荒谬滑稽,纯属虚构,读者姑且认定我的本职工作是剧作老师吧:

  1、现在国内最大的独立影像收藏已经由栗宪庭基金转移到广电了。以后要了解独立影像,最可靠的收藏在美国,虽然这当中一部分是香港人和美国人盗版的中国独立影像。大家手头现有的,千万要收好、备份,以后万一值钱了。看不到的找我,十年之后吧,暂时别来。

  2、每个大视频网站都开设了一个“独立纪录片”专区,全部与广电或CCTV合办。片名参考《反贪重拳》、《强拆——那不可饶恕的过去的恶》、《脚尖下的中国》、《笔尖下的中国》、《寻找雷锋的灵魂》、《铁西区新貌》、《贤妻孝子备忘录》、《美帝纸牌屋》等等。讲解嘉宾是胡锡进和张献民。

  3、鉴于独立影像是与当地政府捣乱的最有效手段之一,有关部门将出巨资请巴黎郊区移民二代、美国大城市贫民居住区的黑人和拉丁裔、日本向往自杀的美女和帅老头,举起摄像机相机和手机,纪录下社会不平等和反抗的瞬间、纪录下他们在社会中的无助,上传人民网和CCTV网站。这个工作,需要有文化人做中介和执行者,大家将看到,执行这个庞大项目的还是胡锡进,和张献民。以此为基础,我国将举办年度“世界独立电影大赛”,规模超过奥运会。

  4、一个立人或培田毕业的90后在汉水边的浪河乡或张家口的郭磊庄或淳安的毛竹源,使用个人电脑放映胡杰的《星火》+黄骥的《鸡蛋与石头》,来了三个00后,看完了感动了,穿越到了中国独立电影刚开始的那个时刻……

  张献民

  2014年9月初,大雨之夜■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献民  献民词条  影展  影展词条  简史  简史词条  中国  中国词条  独立  独立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