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乡村治理难在哪?听听基层书记们怎么说

  在基层,乡镇党委书记、村党组织书记、驻村第一书记被群众称为“三大书记”,他们是乡村治理的关键角色。吉林省委组织部组织了多名来自吉林基层的“三大书记”召开了一场基层治理“恳谈会”。会上,半月谈记者与这些书记深入长谈,聊工作难题,他们许多中肯的意见建议值得关注。

  1

  工作杂,怎么干?

  “群众发动不起来,咱累死也干不好”——提起干好基层工作的关键,在基层工作了20多年的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查干花镇党委书记王雷说。

  在他所工作的查干花镇,曾有几个村子是出了名的“上访村”,上级领导来调研,镇里的干部就和村民上演“谍战片”,防止村民堵路、拦车。村里矛盾多,有合理的诉求,也有不合理的“强求”,村里的大事小情都难以达成共识。

  榆树市弓棚镇党委书记彪兵是一名常年扎根基层干部。“群众喜欢干部和他们打成一片。打成一片,是干好工作的重要前提。”

  一名驻村第一书记(右)在走访村民 朱峥 摄

  “要想打成一片,就要扑下身子。”这是多名乡镇党委书记最深刻的感受。几名干部觉得,和群众相处不能高高在上,在群众家里吃个便饭、入村下乡坐坐群众的便车、顺手帮农民捎带些物品……一件件小事,干部群众的心就会越贴越近。

  “很多人说,村里的会开不起来,群众发动不起来,我就不信邪。”王雷的工作实践就是,帮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就足以换来一份信任。

  在村里工作时,王雷曾帮一名残疾村民办理了残疾证明。“看似一件小事,却走进了群众心窝,他们会觉得干部是真帮忙、真干事、真解决问题,就会换来支持。”

  2

  缺人才,怎么选?

  彪兵认为,乡村治理的前提,就是要解决人的问题。如何选人用人,这些乡镇干部有一个共识,就是抓好“村党组织书记”这一关键岗位。

  东辽县双福村第一书记王小铁有着深切体验:“我到双福村驻村工作4年了,在第3年才形成自己的打法和工作思路,逐渐融入村子。”

  村党组织书记的选人用人范围过小,是当前的一个棘手问题。王雷建议,要拓宽村党组织书记的任职条件,不要限于本村本乡,而是广纳天下英才。不管是企业的,还是城市的,只要愿意下农村的,都可以兼职在村里工作,参与换届竞选,给予一定待遇。

  补齐村干部人才短板,吉林一些地方正在探索新路径。延边州龙井市三合镇忠信村党委书记刘加胜说,当地为乡村设立村务岗,鼓励年轻人到基层锻炼,充实村级干部队伍,起到了活跃基层队伍的效果。

  还有干部说,再“上看”一级,基层治理得好不好,乡镇干部也很重要。座谈时有干部提出,乡镇干部很多时候成了县里、市里干部的“履历跳板”,在基层短暂工作一段时间,刷一层乡镇工作经历的“漆”,就“拍拍屁股走人”。他们到了地方“左看右看”,抓一抓事务性工作,一遇到难事、心烦事,就施展“拖字诀”。

  座谈中,“三大书记”们建议,要把“扎根”当作乡镇干部考察的重要因素,在任职期限、干事创业等方面有所要求,防止“走马灯、老换人”。

  3

  负担重,怎么减?

  基层工作点多面广,面对繁多的工作任务,基层干部任劳任怨。基层干部反映,尽管经过一系列减负工作,负担已经有所缓解,但“痕迹负担”依然严重。

  一名干部举例说,有一次村里的自来水停了,来水之后,主管部门要求他去拍照上传,简直匪夷所思。“要是还在停水,村民自会找我,来水了还要拍照证明,多此一举。”

  “痕迹负担”还体现在上级干部下乡过程中。一名干部说,有的地方要求包保部门、干部定期下乡慰问贫困户,了解贫困户需求,但频次高、密度大,下乡次数和时间,成为重要的考核标准。如此一来,一些干部下来无事可做,三五分钟走个过场,基层干部又需要陪同,“这样的痕迹不要也罢”。刘加胜建议,没必要的留痕和没必要的下乡可以省去。(刊于《半月谈》2020年第21期 原标题《三大书记谈乡村治理三大难》)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基层  基层词条  乡村  乡村词条  治理  治理词条  书记  书记词条  听听  听听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