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是“慢郎中”,只能用于“调理”?其实不然。全国人大代表、芜湖市中医院急诊内科主任、老年病科主任张荣珍,在接受人民网安徽频道全国两会报道组采访时说,中医自古以来积累了丰富的急危重症治疗经验,但近几十年来,西医急救技术快速发展,而中医急症急救技术却没有得到弘扬,甚至被忽略。
张荣珍介绍,上溯先秦,下迄明清,中医的重大突破都与急危重症密切相关。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序言,从一个侧面反映中医所治疾病多是急危重症,对高热、结胸、出血、暴泻、喘证、厥逆等急重症,均作出理法方药的系统论述,至今仍有效应。
“晋代葛洪的《肘后备急方》记述了各种急危重症的单方验方,是中医第一本急救手册,青蒿素的原创,就是书中以鲜青蒿榨汁治疗疟疾的内容。而书中记载的口对口吹气法,远远早于现代医学的人工呼吸。”近代医家丁甘仁、曹颖甫等,均以善治急性热病驰名海内,体现了中医急症学术的繁荣兴旺。
上世纪80年代初,国家重视中医急诊建设,全国绝大多数地市级中医院建立急诊科,县区级中医院建立急诊室。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成立后,把中医急诊工作提升到战略高度,组建了中风、血症、心痛、胃痛、厥脱、高热和剂型改革等七大全国性急症协作组,制定出一批急症诊疗常规,确实取得了一些成果。”张荣珍说,近十多年,中医发展的重点放在养生保健和慢病防治上,而其根本优势则被忽略。
张荣珍说,危急重症中医药的应用和研究迫切需要加强,建议国家完善中医院急诊体系建设,把急诊急救的中西医能力共同纳入管理考核目标,建立中医急症急救技术和现代医学技术并重的中医院急诊体系,将现代医学救治手段和中医急症技术结合,实现1+1>2的急危重症救治效验。
“建议加强急诊中医人才队伍的建设,目前中医急诊医师存在人员不稳定、待遇低下等问题,其应急能力、急救技术、中医特色也需进一步提升。”此外,张荣珍还建议,加强危急重症中药制剂的研发,为急重症提供便捷有效的中药制剂,并加快对久经验证的危急重症救治名方的剂型,进行拯救性开发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