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县中提升:谋划县域教育振兴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被纳入其中。

  当前,全国县域普通高中学校数和在校生数,超过普通高中总数的一半。2020年底,全国共有普通高中学校1.42万所,其中县、县级市举办的普通高中7243所,占比51%;县中在校生1468.4万人,占比59%。作为半壁江山,县域教育是中国教育的底色,关乎人才强国的底座。然而,县域教育曾一度处于“失语”的尴尬境地,曾面临生源之困、师资之困、条件之困和质量之困。促进教育公平,加快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必须提升县域教育,谋划县中崛起。

  进入新时代,从中央到地方,一系列相关政策举措落地见效。尤其是2021年12月,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了《“十四五”县域普通高中发展提升行动计划》,提出实施县中托管帮扶工程。教育部依托举办附属中学的部属高校,面向100个县托管100个县中;组织东部发达地区省份,面向西部10省份160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开展组团式对口帮扶

  在种种帮扶政策下,一些曾一度式微的县中逐渐崛起,在县域教育振兴中脱颖而出。与此同时,智慧教育软硬件不断创新升级,让身处小城小镇的孩子同享优质课堂,进一步弥合了城乡教育的新数字鸿沟。

  如今,我国义务教育的工作重心,已经由“基本均衡”转到“优质均衡”,2035年全面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的目标值得期待。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尚需转变教育价值观,重塑县域教育生态,在乡村振兴全局中谋划县域教育振兴。

  总策划:叶俊东

  统筹实施:周清印 王秀真 邓伽

  策划编辑:李建发

  调研采写:魏婧宇 王长山 王莹 郑天虹 俞菀 吴梦 杨静 赵彩琳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促进教育公平。图为云南省兰坪县一中体育场(图片来源 :视觉中国)

  之一:县中崛起:重在育苗不掐尖

  半月谈记者 俞菀 吴梦

  “县域普通高中学校数和在校生数,超过普通高中总数的一半。”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在前不久半月谈举办的“县中提质:促进城乡教育协调发展”教育改革对话会上表示,县中办得好不好,关系着国家人才队伍的建设、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在城镇化快速发展进程中,如何破解师资生源“双流失”的发展痛点,让县中不再“陷中”?

  2022年6月7日,高考拉开帷幕。图为新疆阿克苏地区乌什县第一中学考点 丁磊 摄

  山区、海岛县中“逆袭”有术

  在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背景下,浙江教育坚持优质均衡、公平为先,侧重强化教育现代化“底部”。有这样两所学校,在县域教育振兴中逐渐脱颖而出。

  面朝敕木山、背靠乌铁崖,层峦叠嶂中,景宁畲族自治县唯一的普通高中——浙江景宁中学出现在眼前。与众多欠发达地区的县中一样,景宁中学曾面临“师资跟不上、生源留不住”的困境。2011年,该校480名高三毕业生中仅3人考上重点大学,被外界称为“可以散伙的学校”。“那时候急啊,去师范大学招聘会上设摊,经常门可罗雀。我只好尝试打感情牌,自掏腰包请优秀师范毕业生吃饭。”已经在学校任职22年的校长夏建民说。

  2012年至今,在历届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学校着力提升教师待遇,通过与名校结对帮扶,开办“名师工作室”“致远班”等提升教师素养,想办法让教师获得归属感和成就感,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实现了“十连增”。“城市名校师资强,每个老师拉出来都是狮子老虎,县中就得用群狼战术,大家的力量拧成一股绳,发挥负重拼搏、低进高出、合作共赢的精神。”夏建民说。

  告别山区,来到海岛。沿着舟山嵊泗本岛中心主干道前行,悬崖峭壁上一座特殊的白色建筑,远看就像一本打开的书。这是嵊泗县唯一的高中——嵊泗中学。

  受制于偏远海岛的现实条件,嵊泗中学录取生源的起点普遍较低,中考分数最高和最低的能差100多分。这些年来,为了留住优秀生源,同时帮扶后进生源,学校实施“攀爬计划”,将分层教学、梯度教学理念深入德育和学科建设,从兴趣培养、选课走班到生涯规划,多赛道培养学生,努力实现“人人皆可成才”。

  学校校门与教学楼之间,有一段长长的台阶,是学生上课的必经之路。校长许军海说:“在这里,每走一步都是向上攀爬。让海岛的每位学生都能走向更高处,这是我们最大的愿望。”

  直面“卡脖子”难题

  从上述两所学校的“逆袭”中不难发现,对优秀人才缺乏持续吸引力,是县域教育面临的“卡脖子”难题。只有破解师资生源“双流失”的发展痛点,才能从根本上实现县中崛起,从而有效支撑县域振兴。

  2021年12月,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了《“十四五”县域普通高中发展提升行动计划》。为贯彻落实好国家决策部署,浙江省出台了《浙江省山区26县和海岛县“县中崛起”行动计划》,从招生管理、教师培养、对口帮扶等方面,尝试给出破解难题的方案。

  贵州省玉屏侗族自治县第一中学的学生在教室里阅读 欧秀灯 摄

  ——严禁以各种方式跨区域“掐尖”招生。一段时期以来,全国各地普遍存在省市高中对县中优质生源的策略性吸纳。浙江明确强调,全面落实公办、民办普通高中同步招生和属地招生为主的政策,完善优质普通高中指标到初中学校招生办法,严格按照初中毕业生人数分配到校指标,分配比例不低于招生计划的60%,并确保分配到农村初中学校的名额足额落实。

  ——禁止发达地区、城区学校到县中非正常调动校长和教师。按照“县管校聘”等相关要求,配齐配强县中教师;禁止挤占县中教职工编制或长期借用教师;未经调出地组织人事部门和教育行政部门同意从县中调动校长教师的,取消调入学校及其教育主管部门各类评优评先资格。

  ——培训一名校长,带动一个班子,提升一所学校。实施“县中崛起”校长教师素质提升计划。按照“定向推荐、定向评价、定向使用”的原则,为山区26县和海岛县培养一批省特级教师和正高级教师,并实行“戴帽下达、人走帽留”的管理机制。“懂教育、懂管理,有能力、有情怀。当一个好校长能够依靠自身的能力和魅力,带动一帮教师跟着他干时,这个学校一定能够发展得好。”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师雷望红说。

  ——确保每所薄弱县中至少有1所优质普通高中结对帮扶。“由教育专家团队深入课堂一线调研把脉,实实在在地推进合作,是提升县中教学质量很接地气的一步。”许军海说,加上高水平大学的科研实践培养计划和地方专项招生计划,“这就是一个风向标,会让更多学生愿意在家门口完成12年的基础教育”。

  在乡村振兴全局中谋划县域教育振兴

  县中兴,则县域兴。必须进一步厘清“县中崛起”与“县域振兴”的关系。“办好县域高中,对于引导和促进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和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吕玉刚说,必须站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当中去思考、去看待、去谋划县中的功能和作用。

  一年一所新学校,加快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利用互联网、云存储等技术手段,促进城乡教育资源跨时空交流共享……过去10年,景宁县委县政府始终把教育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十四五”期间,景宁更是把“县中崛起”等振兴畲乡教育的行动计划,放在了县域发展的优先战略位置。

  县域教育振兴,离不开强有力的组织领导,必须充分调动和发挥县域党委政府的积极性,把“县中崛起”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县委县政府整体发力,出台强有力扶持政策,使我们对‘县中崛起’计划落地充满信心。”嵊泗县教育局局长邱存安说。

  值得一提的是,浙江还明确要求,各地不得给县中下达升学指标或单纯以高考升学率考核评价学校和校长、教师,不把升学率与学校工程项目、经费分配、评优评先等挂钩,不得通过任何形式以高考成绩为标准奖励教师和学生。

  “不是说考上清华、北大的多了,县中就崛起了,要坚持错位发展理念和科学考核导向。”浙江省教育厅基教处相关负责人说,“很多时候,我们应该让学生来评价学校。学生在校期间成长明显,或者有越来越多同学从城区学校回流了,才真正说明工作有成效。”

  之二:托管帮扶助力优质教育资源下沉

  半月谈记者 魏婧宇

  实现城乡教育优质均衡的目标,为县域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从2012年到2021年,我国义务教育在实现全面普及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了县域基本均衡发展。

  为缓解目前城乡教育均衡度不高的境况,从中央到地方,部属高校县中托管帮扶、城乡学校“结对共建”等一系列举措持续推进。要发展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还需要更精准的靶向施策,推动县域学校内涵发展和质量提升。

  让新教学理念在县中扎根

  2019年初秋,内蒙古包头四中教师王国举和其他支教老师刚来到包头市固阳一中的时候,这所县城高中生源流失严重,中考成绩好点的学生都被家长送去市里念书了。三年过去后,王国举等教师完成支教任务离开之时,“家门口就能上好学”已成为当地学生和家长的共识。

  “我们来支教,不仅是教学生,也在创新更加适合固阳一中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并把新的教学方法留给这里的老师。”王国举来到固阳一中后,发现很多在城区学校使用的教学方法不管用了。“这里的孩子底子比较弱,首先要教他们如何学习,然后才是传授知识。”

  将数学公式编成顺口溜,根据学习程度选择不同难度的教辅用书,少做分数分析多做教学质量分析……新的教学方法使固阳一中的学生们发现“原来学习也不是一件难事”,学习兴趣上来了,成绩也逐步提升了。

  如何让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在县城中学真正扎下根?王国举和其他支教老师开始了“青蓝工程”,由支教老师和固阳一中的资深教师共同组成团队,每人带一到两名青年教师,提升青年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好的老师能吸引好的学生,好的学生又能促进老师进步,形成良性循环后能推动县城高中发展。”目前,包头市116所城区优质学校与58所乡村学校结对共建,500余名教师参与支教,基础教育办学水平和质量更加均衡。

  包头市教育局局长张文科说,包钢一中、一机一中、北重三中等自治区示范性高中,与土右旗民一中、固阳一中、达茂旗百灵庙中学等农牧区学校组建结对共建校,近3年来,有1260余名学生回流到当地就读。在优质高中驱动下,受援学校办学质量明显提升,本科率由帮扶前不足50%提升至帮扶后80%以上,城乡、区域、校际教育发展差距进一步缩小。

  托管帮扶、结对共建,

  优质教育资源加速向基层流动

  如今,城乡学校间的托管帮扶,已不再是一地一校的工作。

  今年5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组织实施部属高校县中托管帮扶项目的通知》,组织48所部属高校和相关专业教育机构,面向中西部、东北地区23个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托管帮扶115所县中。一些部属高校、县级人民政府和县中按照对口帮扶关系,已经签署了托管帮扶协议,并于2022年秋季学期启动项目实施。

  与此同时,省级层面的教育托管帮扶也在起步。2022年起,内蒙古全面统筹城区中小学校和各级教研机构等优质教育资源,“组团式”帮扶旗县及以下中小学校。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教师工作处处长王俊威介绍,自治区教育厅面向全区遴选城区优质学校,以“一对一”“N对一”方式,对10个国家级、5个自治区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旗县进行结对帮扶,每年帮扶学校比例为20%以上。各盟市教育行政部门面向本盟市遴选城区优质学校,对所属旗县及以下中小学,通过结对共建、委托管理等方式开展帮扶,每年按旗县及以下中小学校数量的30%左右安排帮扶工作。

  兴安盟科右前旗第一中学,曾是一所民族语言授课高中,目前学校面临着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新高考综合改革等任务,在队伍建设、教学水平、管理能力方面还有欠缺。该校校长阿尔斯楞说,结对共建工作推动优秀教师和教育管理者向基层流动,对于县域普通高中发展而言,在教育理念更新、教学质量提升、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提供了有力支持和强大助推。

  除了托管帮扶,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还需要双管齐下,统筹改善“农村空、城镇挤”的现象。城乡学校结对共建、优质高中招生指标向农村牧区倾斜、新招聘教师优先满足农村牧区学校需求等方式,能提升农村牧区学校办学水平,吸引生源回流,解决“农村空”的问题。而完善区域内学龄人口动态监测机制,科学规划学校布局,新建、改扩建必要的学校,有序扩大城区学位供给,则能缓解“城镇挤”的矛盾。

  靶向施策,激活县域教育生态

  与基本均衡相比,优质均衡更加注重内涵发展和质量提升,在工作目标上着力实现“四个更”,即全面发展理念更鲜明、学校建设标准化程度更高、教师队伍更强、人民群众更满意。补齐教育资源优质均衡的短板,更需要靶向施策,提供精准化、个性化、多样化的教育服务,营造健康、多样、有活力的县域教育生态。

  乡镇学校要加强内涵式发展,坚持五育并举,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乡镇学校师资、教学资源不足,开展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时条件受限。对此,教育专家提出“在地化”教育主张,强调基于乡村的生产生活环境开展教育

  乡村地区多样的环境,为教育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与灵感。鄂尔多斯市鄂托克前旗城川完全小学,利用周边的革命旧址开展红色传统教育;赤峰市林西县统部寄宿制小学,将田间地头的玉米皮带进美术课堂;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天山六中,将一块50多亩的菜地打造成劳动实践基地……乡镇学校不能成为封闭的知识传授场所,而是要引导学生了解生活的一方水土,将书本知识和生产生活、自然环境等结合起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河北固安一中图书馆 王晓 摄

  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重视硬件,更重视软件。近年来,国家实施了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等重大项目,有力促进了农村学校办学条件整体改善和办学质量持续提升。目前,全国99.8%的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达到基本要求,城乡办学条件差距明显缩小。

  2020年,教育部启动乡村温馨校园建设,把乡村学校校园校舍等“硬环境”与精神文化等“软环境”结合起来,全面提高乡村教育质量。赤峰市喀喇沁旗乃林镇乃林蒙古族小学,入选了第一批全国100所乡村温馨校园典型案例。该校校长孔维龙说,兴教育首先要兴校园,只有办学环境好了、教学资源强了,才能让所有学生都能享受到教育公平的果实。

  城乡教育发展,不仅要重视学生,也要重视教师。学生和教师是学校的两个重要主体,有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才会有高质量的教育。10年来,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招收8.5万公费师范生,90%的毕业生到中西部省份任教。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优秀教师定向培养计划,每年为832个脱贫县及中西部陆地边境县中小学校培养1万名左右本科层次师范生。各地全面落实教职工编制标准,建立健全教师培训和教研制度,深化“县管校聘”管理改革,依法保障教师待遇权益,教师队伍规模日益壮大、结构更趋合理、素质不断提高,为实现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供了保障。

  之三:培养“带不走”的县中骨干教师队伍

  半月谈记者 王长山 杨静 赵彩琳

  云南省探索教师“省管校用”对口帮扶机制,拿出500名专项事业编制用于教育对口帮扶,并从派遣教师中遴选1人担任教学副校长兼任当地教育体育局副局长,帮助受帮扶学校优化教育教学和学校管理,带出专业化学科教学团队和管理团队,为当地培养“带不走”的骨干教师队伍。

  统筹500名事业编制用于“省管校用”

  云南省教育厅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建立教师“省管校用”对口帮扶机制的实施方案(试行)》,在省级事业编制总量内统筹500名事业编制,设立“省管校用”专项事业编制,用于支持帮扶学校开展对口帮扶工作,补充开展正常教学、管理工作所需人员,建立组团式选派骨干教师开展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服务帮扶机制。

  2022年7月24日,一位乡村教师在“乡村教师培训”活动上拍摄教学资料 刘续 摄

  “我们最需要的是先进的教育、教研理念和现代化的学校管理方式。”迪庆州藏文中学办公室主任舒永明说,为让对口帮扶的云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教师适应当地环境,学校拿出最好的公寓,还为老师配备基本生活用品。

  按实施方案,选派教师体现“荟萃良师”,选派具有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承担过5年教学任务、师德师风良好、敬业奉献、学校管理和教学经验丰富、身体健康的学校领导或骨干教师。

  据介绍,帮扶教师为帮扶学校在职在岗人员的,服务期间的工资、奖金、津贴及各项待遇不变,如工资低于受帮扶学校所在地同级别人员工资标准(含补贴),由帮扶学校补发差额,同时,享受受帮扶学校所在地相应的艰苦边远地区津贴。省级财政按每人每年4万元标准,对帮扶教师予以工作岗位、生活等补助,受帮扶学校所在地提供必要的工作、住宿保障。云南省教育厅教师工作处负责人说,专项事业编制用于帮扶学校补充优秀教师,参加对口帮扶的校级领导在服务期内不占用帮扶学校和受帮扶学校原有领导职数。

  结成紧密对子

  每天,迪庆州藏文中学教务处副主任、英语教研组组长姚苏瑾早早起床,和学生一起早读。姚苏瑾是云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老师,她主动申请加入学校对口帮扶藏文中学团队。到迪庆后,除了要适应气候和海拔,还要根据师生的具体情况开展教学、培训、指导等工作。

  对口帮扶教师分批派遣,每批5~10人。其中,1人担任受帮扶学校校长或教学副校长,同时兼任受帮扶学校所在地教育体育局副局长,其余团队成员担任相应学科备课组长或教研组长,并承担适当的学科教学任务。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选派1名校长后备培养对象和若干年轻教师,到帮扶学校进行跟岗研修,由受帮扶学校同级财政予以保障,按每人每年5万元标准给予工作、生活、往返差旅费补贴以及支付指导教师有关费用、帮扶学校必要的支出。

  “帮扶团队成员加强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健全完善管理制度,提升学校管理水平、教学能力及教研水平。”云南省教育厅教师工作处负责人说,希望带出育人理念先进、业务精湛、有创新精神的教学团队。

  在帮扶团队中,每个人都承担具体任务。兼任教育体育局副局长的,参与受帮扶县基础教育改革发展重大事项调研和决策;担任备课组长或教研组长的,负责受帮扶学校教师专业发展、课堂教学改进,协调组织两校学科联合备课、教学交流等活动,推动建立两校交流长效机制;改进课堂教学、提升学生学习动力……帮扶教师除授课外,还与当地老师结成帮扶对子,通过“师带徒”、示范课和精品课、集体教研活动等形式,带出专业化学科教学团队。姚苏瑾说,除让结对老师一起听课外,还一起评课、联合备课和研讨教学。

  “帮扶老师担任学科组长,激发学校教学活力。现在,学校教学质量、管理水平有了明显提升。”舒永明说,过去一些帮扶模式时间短、教师数量少,如今的帮扶团队质量高,又是长期蹲点帮扶,效果更好。

  实施科学考评

  被紫外线灼伤、出现高原反应……姚苏瑾等4人到迪庆州藏文中学后出现不适,在学校领导、老师的帮助下,他们克服了困难。“已适应这项工作了。”姚苏瑾说,我们坚持“改变教学理念,丰富教学方式,让师生一同成长”理念,助力学校改变。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为保障工作推进,云南以科学考评促绩效,推动项目精准实施。受帮扶学校和当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帮扶教师进行管理和考核,帮扶学校对跟岗研修人员进行管理和考核。实行年度考核和服务期考核“双考核”制度:年度考核参照当地教师考核办法,由当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负责,不占用帮扶学校和受帮扶学校的优秀等次名额。服务期考核采取个人业绩考核和满意度测评相结合的方式,由帮扶学校和当地党委组织部、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联合开展。

  云南省教育厅教师工作处负责人说,个人业绩考核注重考察工作业绩、实际贡献和服务成果,综合考虑学校发展变化、教师教学行为改善、学生学业成绩提升等情况,考核结果作为选拔任用、职称晋升等重要依据。

  帮扶教师可选择在帮扶学校或受帮扶学校所在地参加职称评审,服务期间工作经历等同农村基层服务和薄弱学校工作经历,作为职称评审的重要依据,同等条件优先评审。帮扶教师根据服务年限比照享受省委联系的专家休假、体检、国情调研、教育培训4项服务待遇。服务期满2年返回的,继续享受选派期间聘用的岗位等级待遇。服务期满3年的,申报省级人才项目的职称资格条件可降低1个等次,年龄可放宽2周岁,学历不作硬性要求。

  姚苏瑾说,政策很暖心,让帮扶教师能安心工作。云南省教育厅负责人表示,云南省将继续扩大“省管校用”对口帮扶覆盖面,让更多优质教育资源参与对口帮扶

  之四:远程不远!异地孩子同享优质课堂

  半月谈记者 王莹 郑天虹

  教育科技的飞速发展,为县域教育振兴提供了技术视角。远程教师培训平台、大数据精准教学系统、全AI录播教室……10年来,中小学校通宽带比例从25%提升到100%。这不仅让身处异地的孩子同享优质课堂成为现实,也让城乡学校教师成为“同事”,共同备课研讨。

  当下,随着智慧教育软硬件不断提升,更多先进教育科技不断助推城乡教育资源一体化建设,守护乡村学生的未来。

  一块黑板链接城乡

  “In spring, the weather starts to get warm……”跟随着智慧黑板中展现的四季不同景象,辽宁省沈阳市苏家屯区城郊九年一贯制学校七年级二班学生唐诗芮用英语流利地进行介绍,学生们兴趣盎然,积极参与,课堂效果明显提升。

  下课后,班主任王芳详细对比“必由学教育网络平台”进行的新生入学测评统计分析,了解学生的整体认知水平、学科成绩的分布和学生个体间的差异,并以此为基础进行相应学科的教学安排。

  “2010年,学校只有4块电子白板,现在全校36个班级都有最新款的智能黑板,可以触屏操作,里面自带各学科课件,教师可以即点即用,还能实现学生作业直接投屏、远程同享优质课堂等多种功能。”学校校长李仁春说,学校地处城郊,学生95%以上为农村学生,但信息技术硬件条件一点不比城市学校差。

  近年来,教育信息化和数字化在全国各地乡村持续推进,为师生们打开一扇新的学习之门。安徽省六安市金寨县是革命老区,针对“学校点多面广、小规模学校较多、教师结构性短缺、课程开齐开足难”的突出短板,2018年起,金寨县以智慧学校建设为主抓手,着力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保障偏远教学点孩子也能享受到高质量教学。目前,共建设114所学校的智慧课堂教学系统1100余套,实现三年级以上年级全覆盖。

  通过“空中课堂”,两地学生一起进行韵律操活动 肖艺九 摄

  广东省东莞市松山湖北区学校是全市第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其联合集团两所乡镇成员校——横沥实验学校、大岭山镇第三小学,成立信息化项目共同体,整合各级各类教育信息平台,有效促进了教学方式的改变与教学效率的提升。

  大岭山第三小学一名学生说:“我们有专用计算机教室,还有智能黑板,老师可以向互联黑板连接的电子屏幕发送文字、图片、视频等,上课更有趣了!我们可以通过移动端进行实时截屏,保存教师板书。在课后,还可以通过云平台上的视频随时随地再现课堂。”

  农村教育信息化,正在帮助更多农村儿童走出大山、走出农村,实现自我人生价值。广东省教育厅基础教育与信息化处处长赵琦介绍,目前广东省中小学接入宽带的速率均超100M,普通课室多媒体配备率超过99%,学校教学网络环境大幅改善。

  赵琦认为:“在乡村学校,优质数字教育资源以及优质智力资源获取,相比以前发生了很大变化,解决了农村薄弱学校和教学点缺少师资,开不出、开不足、开不好国家规定课程的问题,拓宽了乡村师生的见识,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有了新的抓手。”

  新技术推动教育应用情境化、普及化

  2021年11月30日,广东教育督导学会支持贵州省遵义市正安县基础教育提质升级仪式,在正安一中启动。围绕新高考整体解决方案,学会常务理事单位广州宏途教育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捐赠新高考校园数据中心软件服务平台,部署包括成绩分析、志愿填报、新高考选科、走班排课、生涯规划、心理健康测评等系统,以期促进该县普通高中教育教学质量提升。

  “新高考系统为老师高效精准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平台,用好它让教学事半功倍,老师教得精准,学生学得轻松。”正安一中教学主任杨前领说,经过近1年时间的使用,数据平台优势明显。“教师讲解时更方便展示作答规范的试卷,也更容易把典型错误展示出来,评讲效果好很多。学生错题自动总结分析,不需要再收集历次考试错题,避免了一些学生改错本利用率不高的问题。此外,自带的阅卷、自动汇总成绩并分析对比等功能,大大减轻了教师手动录入信息的负担。”

  对于乡村教师而言,智慧教育带来的是教学条件的改善、教学手段的变化,更是学生的进步、教师自身的发展。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福建省三明市沙县区借助科大讯飞“双师课堂”,建立“一校带多点、一校带多校”的教学和教研组织模式,以多类型教研活动为抓手,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研、共享、共提升。目前,全区教师已基本具备信息技术与教学、教研的应用融合能力。

  “信息技术发展促进教师改变教学思维和教学模式。学校近年来多次开展创客教育、手机视频制作、精品课制作等方面的培训,这些培训激发了教师使用信息技术的兴趣,提高了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也大大提升了学生学习的效果。”辽宁省本溪市桓仁满族自治县西江初级中学副校长孙桂琴介绍,“近5年来,在中央电教馆举办的‘新媒体新技术教学应用研讨会暨全国中小学创新课堂教学实践观摩活动’中,学校有60余名教师获奖。”

  实现城乡教育资源一体化,促进乡村教育振兴,智慧教育能做的也许更多。“以人工智能教育、多空间融合下的跨学科项目式学习、网络平台采集、数据分析指导教育管理与教学,将成为我区‘十四五’期间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最大亮点。”沈阳市苏家屯区电教馆馆长兼区教育局信息科科长傅丽秀说,目前苏家屯区正积极探索以STEAM(科学、技术、工程、艺术和数学)教育为切入点的跨学科项目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十四五”期间,苏家屯区还将逐级推进科技创新—创客教育—物联网—人工智能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的途径和手段,构建符合苏家屯区特点的人工智能教育新生态。

  半月谈记者在东莞市松山湖北区学校看到,总规划三期完成的校园信息化建设,包括智慧教研平台、智能安防系统、智能餐饮系统、智慧运动系统、智慧阅读系统、人工智能实验室、心理测评中心等几十个项目。目前,一期已完成电教平台、常态化摄录播平台、智慧餐饮、智慧阅读、人工智能中心等建设。校长冯正华说,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不仅涵盖信息环境建设、软硬件支持,更结合教育理论,探索依托智能技术推动教育应用的情境化和普及化。

  弥合城乡教育“新数字鸿沟”

  虽然乡村智慧教学的资源得以提升,但与城市相比,仍然存在一定差距。

  当前,教育新基建不足,地方申报的大量专项教育经费,仍然以建设新学校等基建项目为主,农村学校在信息网络、平台体系、数字资源、智慧校园、创新应用、可信安全等教育新基建方面,仍落后于城市。记者在采访中看到,由于缺乏相应师资,农村学校电脑室、功能活动室闲置情况不在少数,有的蒙上了厚厚的灰尘,有的甚至堆满了杂物。

  乡村学校教师应用信息化设备的能力也与城市有差距。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葛新斌说,随着时代的发展,设备的“有无”沟壑在逐渐填平,一种新的沟壑——“人”运用信息技术的素养、方式、能力不同而产生的鸿沟,即“新数字鸿沟”逐渐凸显。

  这种“新数字鸿沟”有进一步拉大的可能。半月谈记者采访发现,部分乡村教师年龄偏大、学历偏低,教育理念陈旧,认为信息化就是传统多媒体辅助教学,可有可无,甚至有抵触情绪。不少偏远农村地区的教师认为,信息技术落地应用难度大,思想上存在畏难情绪。一些教师教学模式和方法依然传统,突出表现为“灌输多、交互少”“展示多、探究少”,信息化教学手段尚处于减少板书、吸引学生注意力、增强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直观理解等初步阶段。

  在家校共育方面,农村家长普遍学历偏低,家庭教育观念落后,还有许多家长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把教育的责任推给学校和老师,教育理念和方法都存在不足。

  针对农村学校特别是薄弱学校和教学点学校,在强化硬件建设的基础上,应更多开发管用、实用、好用的课程资源、教学和学习指导性资源、素材资源等,进一步推广教育部“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中心校和教学点“同步直播课堂”、城区名校“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程”等项目,整体提高教育质量,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通过互联网技术实施城乡教师协同教研和乡村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帮助教师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和数字化胜任能力。

  广州市黄埔区教研院副院长雷旭认为,从全国范围看,乡村智慧教育还需要加强对教师的深度学习培训及指导,辅导学校推进仿真实验、移动终端、智能纸笔、智能教学助手、智能学伴进课堂等新技术的应用。同时,帮助教师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精准掌握学情及学生个体差异,重塑课堂教学模式与方法,实施分层教学,实现因材施教,推进标准化教育向个性化教育转变。

  之五:转变教育价值观,重塑县域教育生态

  储朝晖(作者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县域教育发展问题,振兴县中政策初见成效——地方部门对县中发展重视程度提高,组织保障、人力保障、经费保障得到强化,县中生源流失现象开始得到遏止,县中教师队伍建设不强的现状得到改善。

  说到底,县中振兴是一个教育文化的问题,需要教育价值观的引领——改变过去重城轻乡的教育观念,激活在县域生活的人民群众的内生动力,让县域教育、县域经济、基层治理同频共振。

  浙江省景宁县民族中学,老师指导学生练习畲族传统武术套路凳花 李肃人 摄

  ——为县域教育生态重构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

  促进县域教育发展,切忌带有短期、功利思维,期望马上大见成效,而要为县中振兴提供一个较为宽松的环境,为县域教育变革和教育生态重构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

  过去,由于重城轻乡观念,一些地方的教育政策、经费配置、学校布局、师资配备等,往往呈现出城乡梯级分布。分布不均必然导致县域师资生源“双流失”,优秀师资和生源不断向城市学校集聚。

  从宏观和长远来看,城乡教育协同发展的根基,是保障城乡居民及其子女的受教育权利平等。抬高底部,依据义务教育学校建设标准,全要素改善农村、薄弱学校办学条件,是协调推进城乡教育发展的治本之策。

  实践中,一些地方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往往把目光放在具体的、微观的,甚至孤立的项目上,而非从根本上建设良好的教育生态。城乡教育实现优质均衡发展,不能仅仅在枝节上采取措施,不能只着眼于具体的帮扶举措,而是需要各级主管部门在教育政策制订和实施环节,都秉持教育权利平等理念,并以此为基准开展各项工作。以建立区域良性教育生态为目标,从源头遏制生源、师资、教育教学资源向城市流动。

  ——激活县域教育应尊重教育主体的自主选择。

  激活县域教育内生动力,实现城乡教育协同发展,需要在责任与权利明确界定的基础上,各个教育主体都积极主动遵守规范,有序参与教育实践。客观而言,教育主管部门无法打通众多教育当事人不可度量的内心世界,也不能对教育资源进行真正契合每个人需要的合理配置。最科学的方式,是每位教育当事人都在教育主管部门提供多种必备教育资源的基础上,进行自主选择。

  宁夏彭阳,彭阳县第一中学“戏曲进校园”活动 隋先凯 摄

  不少一线教育人慨叹:现在孩子听家长的,家长听老师的,老师听校长的,校长听主管部门的……基层教育主管部门过度指令下达式的教育实践,是重构县域教育生态的现实阻碍。如果教师失去教学自主权,学生不再是学习的主人,师生只能刻板地服从教育主管部门的指令,振兴县域教育的顶层设计就无从落地。城乡间不同学校在责权明晰的基础上,根据自身发展实际与社会建立健全的多边互动关系,是城乡教育协同发展的应有之义。

  简言之,城乡教育协同发展,必须在政策和资源一碗水端平的基础上,给城乡不同的学校更大的自主空间。

  ——激发乡村教育自组织行为。

  实现县中提升乃至城乡教育协同发展,不能改变乡村教育主体或当事人的属性与责权关系。教育主管部门要避免当“运动员”,乡村教育当事人的自组织行为,最终需要通过师生和学校的自主设计、实施、评估才能达成。

  经验表明,一个系统内部每个人越能责权明晰、自主活动、交互合作、互惠互利,越能达成资源的优化配置与高效利用。教育也是如此,如果城乡教育协同发展的目标,需要行政命令一层接一层下达来完成,其结果未必高效。

  发挥县域学校正常功能,是重构县域教育生态的前提。作为专门的教育机构,学校自产生以来,其功能不断完善。县域教育管理部门,要避免片面把学校当成行政部门的听差。城乡教育协同发展,不应是只有一个中心的一元状态,而是多方自主参与的共建共治共享。统筹推进城乡教育协同发展,乡村教育当事人的自组织行为不能缺席。县域教育主管部门应将自身的角色定位于“服务者”,这也是科学推进乡村教育振兴的现实诉求。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县中提升:谋划县域教育振兴  县域  县域词条  谋划  谋划词条  振兴  振兴词条  提升  提升词条  教育  教育词条  
教育

 教育脱贫攻坚冲刺兑现政策目标

 教育部、财政部近日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中期有关工作的通知》(下称《通知》),要求进一步加强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