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行走的教育,走出不一样

  编者按

  教育部等11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已两年多。如今,研学旅行需求迅猛增长,使其成为产业发展一片新蓝海,投资者趋之若鹜,市场呈井喷之势。然而,在市场力量的推动下,研学旅行推进过程中也出现了旅游化、形式化、碎片化、肤浅化、生意化、功利化等各种各样的问题,研学旅行需要怎样的专业引领?健康前行需要哪些科学规范?夏已至,暑假不远了,研学旅行又该被提上议事日程了。本期,我们走出校园,聚焦这项行走中的教育,让“行走”更科学更有内涵,让孩子们“走”得更高,“走”得更远,“走”得脚步更坚实。

  宏观层面,研学旅行初步完成了覆盖全国的国家级基地(营地)布局。从2017年到2018年,教育部在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的支持下,分两批在全国遴选命名了621个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和营地,构建起了以营地为枢纽、基地为站点的研学实践教育网络,并且建立了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平台。

  中观层面,研学旅行已经得到规模化推进,并形成了一些富有地方特色的经验模式。据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2018年对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3946所学校、3.3万名家长进行的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实施情况调研结果显示,2017年全国学校参与率平均为38%,2018年已经达到50%。上海、江苏、山东、湖北、天津、辽宁,2017年开展研学旅行的学校比例均超过了50%。2018年重庆、内蒙古、北京、浙江、黑龙江、新疆、福建等省市自治区学校参与率也都超过了50%。

  微观层面,研学旅行课程化体系正在初步成型。教育部在《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中明确了研学旅行课程性质和课程目标的基础上,以优秀传统文化、革命传统教育、国情教育、国防科工、自然生态等五大板块为主题,在全国各地开发了一批精品课程,打造了一些精品线路。然而,在快速推进的过程中,中小学生研学旅行也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课程开发需针对性

  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调研发现,当前研学旅行课程建设相对薄弱。突出表现为:一是课程的教育教学目标不明确。研学旅行究竟应该培养学生的哪些能力、品格和素养,还缺乏正确的思想认知和科学的分析指导,许多研学活动没有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设计开发小学、初中、高中不同学段的适切内容和目标,活动随意性很大,形式大于内容的现象较为普遍,育人效果不尽如人意。二是课程开发的内容浅层化。一些研学活动内容简单,只是组织学生集体参观、浏览,简单停留在眼睛课程、耳朵课程,走马观花、浮光掠影,没有让学生进行深度体验,更没有让学生在能力上有提升,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有体悟,教育质量不高。三是课程的组织形式单一。缺乏校内外课程的整体设计和统筹协调,尚未打破学科界限,形成跨学科综合实践学习的育人体系;也没有把学校知识学习与校外实践有效衔接。

  教师培训需专业化

  教师是保证研学旅行育人质量的关键因素,只有真正形成具有专业素养的研学教师团队,才能保证研学旅行课程落地,才能确保研学旅行的育人效果。《意见》提出“要加强教师研学旅行事前培训和事后考核”,但调研中发现,中小学校往往不具备专业培训能力,很难对教师开展有效的研学旅行事前培训。而学校之外的社会机构人员对教育内涵、教育规律、教育方法等又缺乏专业和系统的认知。但是目前,许多社会机构和行业协会都瞄准了研学旅行教师培训,在全国各地举办培训班,收取高额费用,各种未经教育部门认证的“研学导师”“研学辅导员”“研学指导师”“研学实践教育指导员”等证书满天飞,造成了比较混乱的局面。如何提升研学教师队伍的专业水平,对研学教师开展专业培训,这个问题亟待解决。

  标准制定需规范化

  研学旅行在我国中小学尚属新生事物,目前统一的行业标准还存在缺失。一是缺乏基地(营地)管理规范(包括准入标准、运行管理制度、人事制度、经费使用制度等方面)的指引,有些基地(营地),对如何开展研学旅行的认识还模糊不清;二是缺乏课程与服务的质量标准、评价标准,难以有效衡量是否达到了研学旅行的育人目标;三是由于发改、物价等部门没有明确的研学旅行收费标准,可否收费、收多少费,缺乏可供参考的标准和依据;四是研学旅行师资标准缺失,中小学校内的研学教师、基地(营地)内的教师、校外社会机构人员、包括旅行社的导游等,是否都符合研学旅行教师所必备的素质要求,是否能够胜任研学旅行教师的岗位均没有明确标准;五是当前研学旅行的组织时常要委托给旅行社,但由于对旅行社缺乏遴选标准和规范指导,一些低质甚至没有资质的旅行社掺杂到研学旅行的活动中,出现“重旅游、轻教育”“只旅不学”的现象,使得研学旅行的效果大打折扣。

  统筹协调需专业主导

  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涉及面广,环节多、责任大,面对发展的新阶段、新特点、新问题,下一步亟须用专业引领来推动研学旅行的科学规范发展。

  要积极发挥教育部门的专业主导作用。推动建立健全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学校组织,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主动作为,加强对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营地)的督导评估,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资质认证,有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要切实加强研学旅行课程开发的专业指导。一方面国家层面要适时出台“研学旅行课程设计指导规范”,根据教育教学目标、各学龄段特点,系统设计研学主题、精品线路、实践方法和成果呈现。要尽快建立研学旅行课程的评价体系,有效监控研学旅行全过程,分析研判研学旅行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有的放矢推进课程化建设。

  要建立健全研学教师的专业培训机制。加快建立健全国家省市县分级研学教师培养培训机制,尽快提升教师的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能力,观察、研究学生的能力等,使教师真正能够成为整个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建立“研学教师证书”制度,在高校开设研学教师课程,联合人社部门开展研学教师资质认定,不断提高研学旅行师资队伍的专业素养。

  要抓紧制定研学旅行的相关专业标准。在政策顶层设计下,确立标准,加强规范建设,特别是立足研学旅行基地(营地)的管理规范,对建设标准、装备标准、准入标准、运行和管理标准、课程质量标准、督导评价标准、师资标准、收费标准等进行专业引导,用标准科学规范研学旅行的健康发展。

  要逐步完善研学旅行的专业保障机制。牢固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理念,要精心制定周密的安全保障方案和意外防范体系,逐步建立一套制度严密、管理规范、责任清晰、经费共担、保障安全的工作机制。

  (作者:王晓燕,系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首席专家、研学旅行研究所所长)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行走的教育,走出不一样  行走  行走词条  走出  走出词条  一样  一样词条  教育  教育词条  
教育

 探索应用型大学建设的中国方案

 推动部分本科高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变,是当前中国教育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这一战略的实施,需要借鉴国外成功的经验,更需要基于本土情境和现实问题建构制度框架与策略措施...(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