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担任总理后的首场两会记者会上,李克强就提出“约法三章”,本届政府任期内“三公”经费只减不增。截至2016年,中央本级“三公”预算经费规模已经连续多年下降。今年《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要求,中央部门要带头,一律按不低于5%的幅度压减一般性支出,决不允许增加“三公”经费,挤出更多资金用于减税降费。
3月10日参加安徽代表团审议时,李克强再次强调了这一点,并要求各省市县“对标”中央部门,坚决压减“三公”经费。
就此,有财经媒体评论说,这体现了国家改革的意志和中央政府的决心,表现出敢于让社会监督的勇气,也起到以上率下的作用,有利于引导地方政府压减“三公”经费及非必要支出。
李克强反复强调,“要让企业和百姓过好日子,政府就要过紧日子”,政府开支必须自我瘦身,用更少的钱保持日常运转,挤出资金为企业减负。
今年的预算报告首次以专题形式详细介绍了2016年减税降费情况。去年全面推开营改增试点,总计降低企业税5736亿元,取消、停征和归并一批政府性基金,减轻企业和个人负担460多亿元,减税降费规模合计超过6000亿元。
全国政协委员贾康评价,过去一年,政府通过各项体制改革,大大降低企业的显性和隐性成本,有效激发微观经济活力,可谓成效显著。
根据“国家账本”,2017年财政赤字规模为2.38万亿元,比去年增加2000亿元,为进一步减税降费、提高重点领域支出腾出了空间。
舆论普遍用“一张一弛”来分析减税降费的意义:降低税负是给企业创造更大的发展空间,是“驰”;而严格进行政府预算管理,则是“张”。从这“一张一弛”、“一松一紧”中,明确表达出政府的决心,给企业和市场以信心。
在全国人大代表黄长林看来,“节用裕民的落点是‘民’,压缩一般性支出是为了重点保障民生支出”,“节用”归根结底是为了“裕民”。
这也在“国家账本”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有媒体分析,2017年财政预算报告25万亿元支出的最大亮点和重点都是老百姓最关心的民生问题,“均体现出浓重的民生底色”。
“真金白银提升百姓福祉!”舆论注意到,2017年全国财政支出中,教育、社保和医卫毫无悬念地继续位列前三。
“报告列出了详细的民生清单,让普通百姓有满满的‘获得感’”、“报告涉及的民生条款务实、接地气,希望以后越来越好”,网友们也纷纷为“国家账本”所体现的政府为民本色点赞。
“为政之道,民生为本。我们要念之再三、铭之肺腑,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财政收入增长虽放缓,但该给群众办的实事一件也不能少。”李克强总理的这一施政理念,在“国家账本”中得到了充分体现。(记者 杨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