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第二次中国智库论坛上,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马晓河认为,中国真实的城市化率只有40%。此前,中国社科院发布的《城市蓝皮书》提到,2011年中国城镇人口达到了6.91亿,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1.27%,城镇常住人口首超农村常住人口。
海内外不少观察家认为,中共“十八大”以后,如何协调推进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是中国延续和拓展发展空间的最可靠出路、也是破解涉及社会结构调整困局与一些深层次难题的最具挑战性工作。
当前,中国的经济总量已列全球NO2,约占世界10%的份额,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和话语权也在不断增强,然而,离“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的目标尚远。眼前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进入转型的关键时刻,必须下力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破解一些困扰多年的涉及社会结构深层调整的矛盾和问题。近期媒体不断关注的全国百余城市将建设“幸福城市”的新闻,其实也在印证政府的施政目标已经慢慢地发生嬗变。
我们要彰显公平正义,破解诸如“中等收入陷阱加大”的风险因素等问题,只是在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缓解日益严重的收入分配不合理问题上下功夫显然还是不够的。
必须看到,在我国的城乡差距、区域差距、占人口比例很大的农民群体发展等等一系列问题上,若不拿出一个更根本性的解决之道,贫富差距和城乡失衡就无法缩小,社会结构一些深层次问题也很难调和。也就是说,城乡关系和发展问题尤为重要。
城镇化已被视为缓解区域发展失衡和城乡差距扩大的重要途径之一,“十二五”规划列出城镇化的目标,是到2015年城镇化率将达到51.5%左右,期间年提高1.1个百分点。近段时间,不少地方把加速城镇化当作经济发展之策。如最近福建省推出促进“十二条”措施,至2015年城镇化要超62.5%,而重庆则抓以园区为载体的“新型城镇化”。笔者认为,不管走那条道,中国的城镇化必须是有幸福感、有尊严的城镇化。
本届政府已经明确表示,收入分配改革“不留后人”。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不仅是经济问题,还是重大的社会和政治问题。